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读书越多的人越容易把自己绕进去?

2023-06-13 10:37:38 条浏览

偶以前也是个单纯pure的孩纸,相信唐僧师徒四人历尽磨难,终取得真经。然而一位盆友说孙在真假美猴王那集被打屎了,“噌”的一下,感觉被捅了一刀。还不完,又给我送了一本《传》,“哗啦啦”的感觉泪与雪都止不住淌了下来。

突然发现没有什么不同,即便在那里,也有他无力做到的,然而越是无法改变,也要拼了命去干它一棒,越想去捅破天。

想起海贼王里那句“我要成为海贼王,做大海上最自由的人”,一个旱鸭子,要当海贼,多么可笑,但那算什么?谁不同意,就揍飞他吧。

尽管偶也将“做最自由的人”作为人生信条,但那会遇到什么?_?想要改变规则,就要先去适应规则,到最后还是认为自己肌无力。毒鸡汤那么多,不就证明有太多的人都在迷茫,在怒斥这个世界,渴求改变。

但现实与二次元是不同的,它有太多鸡毛事情,搞乱了心情与情趣,向往只是成了向往。就如我向往远方,但远方如那天际线,可望不可。。。




通过读书,你知道的,明白的会越来越多。但同时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明白的,同样也会越来越多。就好像你在井里,井的四周,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一旦你爬到井口,你看到的多,看不到的,也更多。人与畜生何异?我想就是在这“求个明白”的劲上。

与绝望中看到希望,与痛苦中得到幸福。我想这就是读书对于个人来说的终极意义吧!




一,读的书种类太狭窄,不够丰富,不够系统也不够深刻。二你的阅历太浅,见识太少,行动力也不足,处事经验历练不够。三,也是最重要的,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定力不够,人太自以为是,坐井观天。综上所述,你是半桶水咣当响,闲的蛋疼,瞎操心。




古人说开卷有益,但是放在现在可能就不一定了。古代人读的书无非是四书五经还有一些科考必读的参考书籍,书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但是要真正地将书中的东西化为己有,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才不至于被绕进去。读者要有自己的辨识能力,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抱着质疑和探索的态度去读书,你会发现你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颇多。

因为和书的作者生活的年代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有些观点和理念放到现在并不适用,如果能加以改造使其适合现代的价值观念,那么我们也就赋予了这本书新的灵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你只不过是通过阅读找到真正的自己,挖掘自己所未发现的一部分。但是切记,宁信书不如无书,你要自己去寻找适合你阅读的书,而不是什么书都读,什么观点和思想都照收无误。




换位思考也有错?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最喜欢诸葛亮,长大后逐渐理解刘关张,曹孟德,孙仲谋,周瑜,司马懿...越细读越觉得经典,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有人问我三国演义里最喜欢谁,我先问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别人等不及了就问,你到底看没看过三国演义啊,我...就这样




这正是自我价值观的重建,这个过程是漫长而且曲折的。这些书所传递正是被群体磨灭的以及对固有思维方式的颠覆,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长期固定的价值观和对这世界所谓的一切的看法。

所产生的悲观,或许是其过程的产物,就如所食的食物必伴随着废物的排泄。当正如科学所说的废物的排泄是有利的,总有一天会发现悲观也如此,只不过其发现者和证明者必为同一人。

自大、避世?难道思维更深沉、对世界认识更透彻,还有去为了所谓的合群有违内心去附和那些愚人吗?这种所谓的自大至少是建立在思想资本上的,也就是说我们有资格自大。避世是建立在看清了群体社会的迂腐且拥有自我行为、思想的判断准则的基础上,显得玩世不恭也合情合理。

倘若能想到谋取跟深沉的东西,那必然是个人对某些方面有过一定的思索并且对求知的渴望。显然更深刻的已不在文学作品中,在万学之母——哲学。也许它会满足你对深刻的渴望。坦然的说,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在读这些书时,时常也有疑惑,并且产生很多复杂的情绪和想法,现在在读哲学作品,旧的疑惑解决了,新的迷惘又产生了。不过都可以在其中了悟,也许这本身就是莫大乐趣。只有看清了一切本源,才知道自己所想要的是什么。




有一种书是偏形而上的,它是源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通过勾勒一个想象中的理想乌托邦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来逃避现实。这种书塑造的是一个“人类愿景”,在这类书中,现实世界不仅无足轻重,而且很多还是作为一个愿景世界的对立面而获得其意义。读这类书,如果过分沉迷于它们所描绘的愿景世界,阅读者就很容易走向过分的理想主义。但理想主义者往往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从书本里走出来,他还需要面对俗世人生。理想主义与世俗主义碰撞的时候,被愿景世界的阅读熏陶出来的理想主义很容易被现实碾压,从而导致阅读者走向:悲观、怀疑论、厌世、自命清高、遗世独立等等。

还有一类书是属于偏“形而下”,这类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充分认识到世界和人性的不圆满,试图通过种种制度、经济、文化层面的洞见和构想来约束人性之恶,提升人类精神、物质的高度和品质。由于这类书对现实世界清醒、客观而理性的认知,以及致力于以不完美世界为出发点的解决方案的务实性,这类书的阅读一般不会出现上述哪些症状。

身处知识分子的圈子,根据我的一个观察: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知识份子往往容易走向过度的理想主义,因为他们多接触的是理想化的“唯美世界”;而政治、心理、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的知识分子往往就比较务实,因为他们研究、接触的多属于“形而下”的现实世界。

所以,读书如何不要把自己绕进去?第一、读书的视阈尽量宽一些,除了文学、还需要接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东西。第二、体验的范畴广一些。书并不应该成为你通向现实世界的唯一通道,社会还需要你身体力行地去触摸和感受,此所谓要“接地气”的学问。第三、把握权衡好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间的平衡感很重要,多点以现实世界为出发点,思考探索“何以更好?”,少点理想世界、书本世界出发,质疑征询“为何如此?”因为理论是僵化的,现实是变动不居的。




书能召唤我们内心最灵动的感知和自我意志,也会大大增强我们的求知欲,对未知领域的孜孜以求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动力。灵魂的探索是有风险的,打开这扇有限对无限意义的探索的大门,将永无休止而又充满绝望的不归路,所以不要轻易的涉足这一领域。一种可能是让自己的灵魂升华超脱,拥有了更高的智慧洞悉世间万象,也就是看惯秋月春风,风轻云淡,从容淡定,譬如象李叔同,圣奥古斯丁。一种是唤醒了灵魂最深刻的绝望,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时空的永恒和人生的苦短,所有的一切皆为虚空,让人万念俱灰,痛不欲生。譬如象顺治,象尼彩。




在这个由时空构成的娑婆世界中,你一旦解决了一个问题,它就会再生出另一个问题来。这是它设定好的程式,好让你在世间这个没有解答的地方继续寻找答案。表面上出了问题的是这个世界,实际上是我们的心,正是这颗心妄造出那个最根本的问题一一一就是渴望对焦虑不安的解脱!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