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历史上因为名字起得不好就不让参加高考,你怎么看?

2023-08-11 12:28:57 条浏览

不让从官的倒是有,就是韩愈那个很有名的反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就是有人说父亲名叫“晋肃”,拒绝考生考取进士,韩愈对此的反驳就是“父亲名仁,难道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这样的




名字取的不好听就失去高考机会,这种事虽然只发生在封建统治的科举考试中,但现在仍然存在。高考还没听说但公司在招聘员工或管理人员时,名字一样重要,一些领导或老板非常迷信,选人任人全看名字有无忌讳。不过名字是父母取的,总不能随便改,东方不亮西方亮,世界这么大,总有一块用武之地。李贺是最好例证。




这个不能“高考”的,大概说的是唐朝诗人李贺吧。封建社会,人治为主,说不让你考就不让你考,况且还有“避讳”的说法。能怎么看,怪只怪生在封建社会,不服不行。

坑儿的爹

李贺同学倒不是自己名字有问题,而是因为父亲叫李晋肃。在参加河南府试的时候,年轻得意的李贺同学,被酸酸的柠檬精举报了。理由很无厘头,李晋肃的“晋”和进士的“进”同音。你做人儿子的,不知道避讳?还考什么进士,回家去吧!

总之就是有人想搞李贺,还拿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孝字为大,连罩着李贺的韩愈都搞不定。

那么,李晋肃改名行不行?不行,李贺16岁时爹就死了,要是给死爹改名,不被骂死才怪。苍天啊,大地啊,绝望的李贺能怎么办?他不能挑战河南府的官员,更不能挑战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只能认命。

状元名字有讲究

李贺的命运很衰,但因为名字倒霉或者走运的考生,比比皆是。有道是“名字起得好,状元中的早”。避讳讲究很多,不仅要避父母、避帝王,更重要的是:看皇帝心情。皇帝就是了不起,就是可以为所欲为,不服憋着。

明代状元邢宽,就是李贺的反面。永乐年间一次廷试,主考官们原定孙曰恭第一名。朱棣一看“孙日恭”,“日恭”不是“暴”么,我朝仁政,怎么会暴呢?这小子不行。于是,孙日恭就成李贺了。

朱棣再一看,第三名叫邢宽,好,“量刑之宽”正是我风格啊,这小子好,状元就他吧!

故事在反复上演

类似李贺和邢宽的故事,在历史上反复上演。

乾隆四十年,状元叫祝顺昌。南宋时,取得对大金的顺昌大捷。满人原来的政权叫后金,所以乾隆让祝顺昌改名“顺清”。祝顺昌很有个性,表示我就不改。乾隆:不改就滚,状元换人。

最近的一次,大概是光绪年间。谭延闿笔试第一,慈禧不喜欢谭嗣同,而且谭延闿也是湖南人,于是决定换人。

当时正是大旱缺雨,考生中有个叫刘春霖的。“春霖”好啊,状元就他了。

总之,科举看似制度健全,但人为影响的因素很大,完全看统治者的喜好和厌恶。万一倒霉了,也只有认命吧。




一个人的名字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时候一个好名字会让人印象深刻产生好感,而一个差的名字会让人厌恶嫌弃,从名字上升到个人。

历史上,因为名字原因在科举“高考”上失利的人非常多,特别是明清时期。

道光帝时候有个名叫史求的,殿试排名第一,原定就是状元了,但是道光帝看到这个名字后双眼一瞪,史求这个名字跟“死囚”一样,这个名字当状元还得了,于是马上划掉,当他翻到第九名的名字时,戴兰芬,刚好第九名,我大清朝世世代代像花儿一样芬芳,直到天长地久。于是就把戴兰芬取代史求当了状元。

还有个是在明朝朱棣时期,当时有个叫孙曰恭的也排在第一,但是朱棣看到后非常生气,这是为什么?原来以前的字都是竖着写的,孙曰恭竖着写看起来像孙暴,而朱棣本来就是篡位夺权的,最痛恨人家说他残暴,所以他把第二名叫邢宽的定为状元,邢宽寓意“刑法宽松”的意思。

还有个是嘉靖皇帝的吴情,本来也是状元,嘉靖一看这名字,叹息说天下哪有无情的状元,于是到手的状元也飞走了。

还有晚清慈禧太后时候,一个叫王国钧的,因为谐音“亡国君”,慈禧太后看到后直接发配到偏远地方去了。

还有很多很多,其实作为普通人来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名词而已,什么铁蛋二狗的也够叫了一辈子,但是如果想要做点事业出来,特别是走仕途等方向,那就得好好取自己的名字了。




历史上因为名字起的不好就不让参加“高考”,你怎么看?

“高考”两字既然加了双引号,说明此高考非彼高考,并不是仅仅限制于咱们所理解的一年一度6月7号8号的高考了。这应该是很宽泛的说,能够走上仕途或者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的渴望一举成名的类似科举的高水平考试。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有哪些因名字起的不好,就不让参加“高考”的。

唐朝著名诗人李贺,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

李贺在考进士时,一个与李贺争名的人诋毁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是犯讳的”。主考官也是个大草包,听人谣言后没让李贺参加考试。李贺后来一直不敢再应试了。据《齐东野语》记载:这个与李贺争名的并且诋毁他的人就是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元稹。据说元稹年轻时,曾前去求见李贺,但是李贺态度傲慢对元稹不热情。元稹怀恨在心,故寻此机会进行报复。

《太平广记》中还有记载裴德融一事。

裴德融父讳皋。当时高锴为礼部侍郎,典贡举。德融入试,高锴对他说:“你的父亲讳皋,而在我的名下就试,如及第,容易出事。”因为皋高同音,是犯讳的。德融不听,及第后为屯田员外郎。

一次,他与另外一人拟向皇帝参劾右丞相卢蕳。卢蕳先制服了那人,而后叫人传话给裴德融说:“员外,你还记得你是什么人名下及第的吗?像你这样犯讳得官的人,如果有事,皇上是不会见你的。”裴德融一听,正触着自己的隐处,怕于自己不便,便仓遽而去,也不参劾了。这个就是因犯讳却仍坚持应试,做了官也不光彩的例子。

上面这俩都是因为名字起的不好不能参加考试或是考试了也不光彩的例子。历史上还有因为名字不好,即使考中了状元也被拿掉的例子。

清朝同治七年科考,江苏人王国钧被初定为一甲。但是,他却因为他的名字而丢了状元。

国钧这个名字语出白居易《赠樊著作》。诗云:“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国钧,国家重任的意思。本来这个名字很不错的,但是他偏偏姓王,连起来读就是“亡国君啊”,这还了得?当时慈禧太后听到这个名字后,非常生气。于是,倒霉的王国钧,被降至三甲。




因为名字不好而不让参加科举考试,这也许只有封建社会才会有如此奇葩之事,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李贺了。

李贺画像

李贺从小就是一个神通,7岁就能写诗,写出《高轩过》,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诗,这让韩愈和皇甫湜大吃一惊。有如此至才华,参加科举应该是小菜一碟,但是就是因为他的父亲名字叫李晋肃,“晋”与“进”犯嫌名,虽然李贺据理力争,但最终还是被取消了参加科举的资格。

顺治帝

但有的虽然也因为名字问题而影响科举的,但是要比李贺幸运的多。

在顺治十二年,当年科举考试状元本来是苏州太仓人王揆,在唱名字的时候,顺治帝因读音相同想起了《王魁负桂英》这个流传极广的剧本,在这个剧本中,王魁是个陈世美,中了状元就要不藏糠之妻,顺着大臣的话音,顺治帝脱口而出:是负心的王魁耶?黄巾金口玉言,王揆马上被降为第三甲。

同治帝

而江苏人王国钧在同治七年的科考中,被定为一甲,但还是自己的名字给自己招来了麻烦。其实“国钧”这个名字还是非常好的,“国钧”者国之重任者,可是要把“王国钧”三个字连读起来,就是“亡国君”的谐音,这可是大忌,每天上朝一喊到他的名字就是亡国,这岂不是不好的兆头,于是当垂帘听政的慈禧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非常不悦,很是生气,将其排出三甲范围。

因为名字的原因而被拒绝参加科考,或者是由状元降为其他等级,这些都是封建王朝统治者强权的一种表现而已,缺乏一种人性化的表现,也是王朝统治者一种愚昧的最直接表现,如果一个带有不好谐音的名字就能够导致王朝的衰败,那民间诸多起义者都会改名字。




历史上因为名字遭遇“家讳”而不能参加“高考”的倒霉蛋之一,是唐朝号称“诗鬼”的李贺。

古代的家讳,就是在日常言谈或行文用字时,要求回避父祖以及所有长辈的名字,因为父祖被认为是宗族或家族血统的象征,家讳是受封建法律保护的。《唐律》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符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

李贺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

但有嫉妒李贺才能的好事者,举报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李贺考进士,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只可惜李贺才华横溢,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

被挡在进士考试门外的李贺,虽有积极入世的情怀,但因仕途困厄,加上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疾病缠身,27岁英年早逝。

李贺虽然没有能踏上“高考”独木桥,但他没有放弃人生的奋斗,终成为一个继屈原、李白之后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诗风空灵、诡异、悲愤、疾恶如仇,揭露时弊,其艺术特点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悲冷凄苦。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