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3 12:48:12 条浏览
只是阿里自己布局需要!
以前都用手机看,现在我用电脑看的。
在所谓的业内有句话这么说的
阿里投的,都是能带来流量的
腾讯腾的,都是能把流量转换的
有钱你也可以
可能是阿里看中了B站庞大的用户数和庞大的人流量。
出于对自身生态圈补充的考虑,很正常!
现在一些所谓的正牌网站大牌网站都太商业化了,没有了灵魂,B站多少还有点情怀在,这招叫乱拳打死老师傅
当然对于B站来说,这自然是好事情,即使B站已经上市了,但是一直不盈利压力蛮大也缺钱,阿里的入局也算是又多了一个资金来源。B站也成为众安保险之后,又一家腾讯、阿里共同投资的企业。
这次交易以后,阿里巴巴持股B站8%,为B站第三大股东,而腾讯持股B站约12.3%,是B站第二大股东。
这些年阿里、腾讯共同投资的企业
其实腾讯、阿里巴巴也曾一起投资过很多企业,但是最终这些企业大多最终都成了腾讯系,毕竟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阿里更好。
阿里更喜欢吸血,腾讯更愿意输血。腾讯投资一家企业后,给流量、给入口、给资源、给用户、还不干涉企业的自主运营;相反阿里投资一家企业之后更多的寻求收购、控股,然后服务于阿里自身的核心业务,最终这些企业都成了阿里大战略下的牺牲品。
千团大战时代,腾讯投资了点评、阿里投资了美团;到后来网约车大战,阿里投资了快的、腾讯投资了滴滴;58系企业如转转、58到家等也都曾接受过两家企业投资。当然最终这些企业慢慢的去阿里化,成了腾讯系。
阿里大文娱之心不死
媒体是什么?掌握了媒体就是掌握了话语权!
互联网时代也不例外,微博、微信、、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B站这种具有极强媒介作用的大平台,关键时候能派上大用场。
并且这些年来,内容付费的用户习惯已经被逐渐培养起来了,阿里现在加码B站,也是能够为自己抢到一个更好的门票。
阿里收购天天动听、虾米音乐、优酷以来,衰落的衰落、死的死,阿里需要一个新的引擎。
B站集齐腾讯、阿里,看中巨头的资源
ofo已经成了阿里、腾讯两大巨头大战的牺牲品,B站之前就接受了腾讯的投资,但很显然B站不想腾讯主导,引入阿里来制衡腾讯。
不管是腾讯、阿里都把持着中国视频行业的头部资源,阿里有阿里影业、腾讯就更强,而且腾讯还把持着NBA等众多行业资源。
总之,B站确实是很多年轻人的天堂,而且看视频也没有广告,二次元、动漫、怀旧剧等好多在B站都能看到。去年B站还跟大名鼎鼎的discovery频道合作,拿到了很多纪录片的版权,现在也可以愉快的看高清纪录片了。
抖音、和火山小视频,张一鸣垄断小视频了!而B站的视频市场份额,年轻人流量,新兴的视频模式,吸引到阿里的投资很正常!阿里想切入这个市场,投资B站,这也是它自身比较好的需求
互联网世代更迭,各领风骚数百年,领先企业只能维持10年左右的优势。
随着主力用户群的老化,企业商业模型逐渐老去,营收能力不再,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有一切维护商业模型的努力,都在于用户。企业是否能迎合年轻消费族群,能,则拥有未来;否,则江河日下。
阿里主要的消费族群是75后、80后女性。随着这批女性进入中年,阿里需要迎来下一个世代:88后、90后和00后。
他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与前辈大为不同。
他们聚集的内容站点也不是新浪、网易等老门户,而是A站、B站这样的动漫内容站点,他们信奉的文化核心也称为“二次元”。
显然,老一辈互联网人及其提供的服务,与这批消费者的新潮、前卫,有所脱节。
既然你都不认可他们的文化,又如何图他们的钱包呢。消费者头脑很清楚,想法很现实。
阿里入股B站,是希望在这批年轻消费群体中买一份小保险,图一张入场券。以大笔投资谋一个位置,让自己在未来消费浪潮中不至于被抛得特别远。
如果不想被市场抛弃,就要积极行动起来,打破“次元壁”。
B站目前尚未正式盈利,发展前期依靠盗版日漫起来的阴影也尚未在授权界彻底洗白,各种投资B站的主体各怀目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看中B站年轻又有消费能力的用户群。
阿里和腾讯同时投资一家科技公司,这点并不常见。
作为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在两大巨头之间摇摆,这种游戏也并不好玩。
可以预料,B站和CEO陈睿也是充分使用自己的优势,在大佬之间纵横捭阖,为企业在各方谋求资源,整合共赢。
很简单,这是B站通过淘宝解决商业化难题,而淘宝借助B站拓展年轻用户,应该可以说是双赢的合作。对阿里来说,这是一笔投资,更像是一笔采购流量的投资合作。
早在去年12月,B站就和淘宝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有意在UP主内容电商以及B站自有IP商业化运营等方面开展合作。从开始合作到入股,仅仅2个月的时间,可见淘宝执行能力的高效。
对于大部分的内容平台,都匮乏变现能力。而在互联网流量变现里面,阿里可以说是无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