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苏轼,他的一生究竟如何?

2023-07-17 09:19:47 条浏览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就是苏轼的一生。

轼,本是古代马车前面的扶手,不显眼,却有用。这是父亲苏洵对这个自幼就聪明绝顶的孩子的寄托——做一个不显山露水的人,干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

但人的才华就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无论怎样都会从东方冉冉升起,进而日入中天,光照四海。

苏轼就是一个掩藏不住自己才华的人。不是他轻浮地想显摆自己,而是才华傍身,即使费尽心血藏拙,他自身的光芒还是会把周围的一切照亮。

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氏三杰各领风骚;论词,自他开始,宋词一扫前人阴柔妩媚的迤逦之情,就像那滚滚东去的大江大河一样,开始奔放在华夏大地之上;论书法,寒食帖号称天下第三行书,前面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米苏蔡黄为当时四大家;论诗,苏黄齐名,二人之诗引领有宋一代;

更何况在我们这个吃货遍天下的国度里,人家可是在逆境中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美味:东坡红烧肉,东坡肘子,羊蝎子。。。。。。即使很多吃食都假托东坡之名,但人们就是希望把它们强加到东坡头上,那样吃起来更加畅快,舒展。

西湖中绿荫蔽日的苏堤上,游人如织。人们在感慨着白娘子和许仙凄美动人的故事时,也不曾忘了有一个叫苏轼大胡子老头,在短短几年杭州任上,愣是把恶臭盈天的湖水打造成了桑田美景。

这个老头子是如此的完美,留给这个世上的所有也是绝无仅有的美好。一千多年岁月里,无论遇到愁苦或经历艰险,我们都会用他的宽容乐观激励自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在人间陪伴了我们一千多年,也肯定会在天上陪伴玉皇大帝万万年。地上有他,才有温暖;天上有他,才有光辉。




苏轼的后大半生是困苦艰难的




谢谢邀请:

我个人觉得苏轼到了他人生最成熟的阶段一定是像Beyond的《海阔天空》黄家驹写的歌词那样的那种状态:

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

怀着冷却了的心窝漂远方

风雨里追赶雾里分不清影踪

天空海阔你与我

可会变(谁没在变)

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

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

一刹那恍惚若有所失的感觉

不知不觉已变淡

心里爱(谁明白我)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

怀着冷却了的心窝漂远方

风雨里追赶雾里分不清影踪

天空海阔你与我

可会变(谁没在变)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

走遍千里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苏东坡才华横溢,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艺术中不世出的全能艺术天才;但是,苏东坡一生却坎坷波折,饱经风霜,历经磨难,甚至经历过多次生死离别。这些磨难给了他难得的历练与充实,甚至让他感受到了做为“凡人”的体会民生疾苦的机会。但在这些磨难之后,他依然充满智慧与阳光,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是他对自己一生把苦难当“人生逆旅”的深刻总结。

我们先来看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主动辞官而去,享受田园生活,尽显洒脱,相信他会幸福。我们来看李白,年纪轻轻就才华尽显,头角峥嵘,但是后因恃才傲物,尽受排挤,郁郁而不得志,只能纵情山水间,心游尘世外。

相比之下,苏东坡也可谓是年轻有为,积极向上,但是,在那个王安石变法改革为主的北宋政治环境之下,因为与改革派意见相悖,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后,只能自请调任地方,坚持为民生福祉做事,但是,因为自身的耀眼而被改革派的明枪暗箭攻击而跌入人生低谷,后期守旧派上位,又被委以重任,再后来又遭改革派贬谪,远赴广东、海南等地,几乎属于颠沛流离。由此来看,至少在前期,苏东坡是自由幸福的,是充满朝气与理想的,因为能够达到古代文人追求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三个人生目标,也实现了很大的人生政治抱负。但是,在后期,苏东坡人生突遭变故,出现大的波折,几乎由原来的政坛明星和文人领袖变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朝廷重点看管钦犯,人生打击不可谓不大。然而,苏东坡在这个人生逆旅中慢慢的坚持,一路走了出来,从他的诗词中,我们也可以渐渐体会到他心态的转变和回暖,从“飘渺孤鸿影”到“江海寄余生”,从“也无风雨也无晴”到“大江东去”,苏东坡也从一个以前高居庙堂的文人雅士变成了只能保证“修身,齐家”的一介“骚客”,也让苏东坡从“文艺圈”彻底从跌到了“生活圈”,甚至是为了能吃饱饭的“饭圈”,但是,凭借强大的个人意志及对生活报以充分的态度,苏东坡几乎跟所有人都打成了一片,不仅可以以耕种养家,还苦中作乐,靠着对生存的渴望以及生活的执着,在不断被贬谪的过程中,研究与开发菜肴,据说,如今有四十多道菜都跟苏东坡有关。在这些方面,又不得不佩服苏东坡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而这个强者不仅诗词方面开创时代,在书画等艺术上也能傲视天地。

所以,苏东坡的一生当然是光辉的一生,即使在逆境时,不仅能超越自我,也能光照他人,也成为了几乎所有人的榜样。




他的一生身处逆境然而不向命运低头,把颠簸流离的生活过成了诗,自放光芒!

“一蓑烟雨慰平生!也无风雨也无睛。”

超然一生!




一生才华横溢,放荡不羁正是他人生悲剧之源。恃才傲物,妄自尊大,只会作文,不会做事,不会做官,无识人之慧,无自知之明,不审时度势。即使皇准归廷,也是身疲体病,命终于归途之中,凄凉悲怆,可悲可叹。




苏轼,居庙堂之高时可以心系平民纵论天下;处江湖之远时,可以谈禅论道诗意天涯;风流处,一花一草佳人明月俱可入诗入画;世俗处,一粥一饭锄禾种瓜,东篱西院访农交友可饮淡酒粗茶。他是不折不扣的文学大家,口口相传的诗词,豪放的如大江东去足以千古风流,婉约的如明月几时有让人想把酒问青天!他的豁达乐观是真实不做作的,官场沉浮,他风轻云淡不怨不恨,仍然有“一蓑烟雨任凭生”的定力。而我最喜欢的是他没有士大夫文人的那种清高倨傲,目下无尘的样子。相反的,他居蛮荒之地,却能贴近俗世,食人间烟火。这个样子的苏东坡才最可爱!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务农。他自己开荒种菜,自己筑泥墙建房,自制东坡肉东坡汤,自配药汤。他比陶渊明的归隐要高级:情商高,务实而且热爱且懂得怎么接地气的活着。他写道“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在我泥筑的家园里,草屋五间,瓜果蔬菜刚刚摘来,清香淡淡。我贤良的妻子在采桑养蚕,我在荷锄耕田。周围有我开垦的稻田,碧绿的稻苗茁壮成长……你相信这是一个宋代曾经的士大夫,能诗擅画的文人,写的一篇日记吗?苦哈哈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除了苏东坡,翻遍文人的轶事秘闻,我还真没有看到!

苏轼,有着一个高雅有趣的灵魂。他穿越千年的行走着!他激情飞扬的活过,他深情款款的爱过,他欲语还休的孤独过,他酣畅淋漓的醉过。他可以和高僧谈禅,他可以和农人谈论庄稼,他可以流连繁华,他可以人淡如菊……苏东坡,大写的人生,有着炫目的繁华!




苏轼一生究竟如何?听苏轼自己说: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是梦。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动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天赋异禀,年少时就名闻天下,终成一代文豪,名流千古。但是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深陷政治斗争泥潭,甚至成为两派斗争的靶子而险些丧命。虽然他爱国爱民,有一定的执官能力,但终其一生都没有达到过世俗标准的那种成功,大部分时间都在困厄受穷。

二十多岁苏轼承蒙司马光等人的提携,刚刚步入朝廷,就遇上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为人偏激、理想主义,但是他的一系列变革思想符合宋神宗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企图,就这样王安石得到重用。在新法执行的过程中,许多老百姓因为制度腐败和官吏贪腐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朝廷分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欧阳修等人为代表的守旧派。两派激烈斗争,最终由于宋神宗的意志,守旧派无奈退出。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纷纷辞官,而留在官场上的苏轼、苏辙等人因为名盛就成为变法派攻击的靶子。苏轼后半生基本都在贬谪中度过,甚至因为宵小构陷而入狱,险些被处死。

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

世人千百年来崇敬、纪念苏轼,不仅因为苏轼绝世的文才,更因为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外界环境如何,苏轼总能以一种热诚质朴的态度来生活,坚持他的儒家思想,对人生对世界不放弃希望。




东坡居士一生传奇、豁达,惯看秋月春风,待人真挚,坚持本性,不为名利所累,笑对不平,乐享沉浮。

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推荐你看林语堂所著《苏东坡传》,看完自然就清楚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时期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皆位列于唐宋八大家。苏轼一生才华横溢,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然而却命运多舛,仕途不顺。

苏轼小时候便显现了超高的文学天赋,于是苏洵便在为父守孝期间,闭门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了苏轼与苏辙。苏轼虽天赋高,却不热衷读书与做官。在少年时代苏轼竟与好友陈太初一起踏上了眉山的道观想要出家,想要得道成仙。观主不答应,他们便不走,后来是苏洵带了十几个族人找了十来天才找到了苏轼,给带了回去。

当时的文学之风不正,为了中试人人都写“太学体”,苏洵看不惯这种不正之风,坚决不写,结果应试一律不中,却又热衷于权利做官,便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苏轼与苏辙的身上。

嘉佑二年,苏洵携苏轼苏辙进京应试,苏洵不愿父子同科就没有再考。苏轼呢一路高歌猛进,高中榜眼。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为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怎么也想不到自己顶了曾巩的黑锅。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正当苏轼大展宏图之际,接到了母亲病故的噩耗,只得回家奔丧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正赶上王安石变法,因政见不和,苏轼上书抨击新政的弊端。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被迫离京。

离京之后,苏轼辗转杭州,密州,徐州为官。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在徐州任知州期间,黄河在曹村决口,使梁山泊泛滥,南清河水溢出故道,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不时泄出,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富有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我和谁来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冲毁城墙。”驱使富民重新回到城里。苏轼到武卫营,呼喊士兵长官说“:河水即将冲毁城墙,事情危急,虽然你们是禁军,但也请你们为我尽一点力。”士兵长官说“:太守尚且不躲避路上的洪水,我辈小人,应当效命。”带领他的士兵们拿着畚箕铁锹出来,修筑东南长堤,头起戏马台,尾连着城墙。雨日夜不停地下,城墙露出水面仅仅只有三版那么高。苏轼搭建小草屋住在城墙上,路过自己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别堵塞缺口以守护城墙,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后来苏轼任湖州知州,给神宗写了一篇《湖州谢表》。本是简单例行公事,好好谢恩便是,却添加了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于是苏轼便被逮捕,牵连数十人。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从这也看出来苏轼在政治上的低能。

而后苏轼不再热衷政事,寄情于山水间。在游览赤壁山后,写下了广为人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发妻死后写下了《江城子》。因为政治的失意,一身才情在文学上迸发出来,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的一生虽说才华横溢,却是悲哀的,不热衷政治,偏偏卷入里面。




运斤成风,文坛巨匠。秀外慧中,旷达豪放。贬谪蛮荒,云起龙骧。履霜异域,风情久畅。心涵日月,脚蹴魔障。桂阙遐思,赤壁酹浪。命俦啸侣,酒助疏旷。寒枝鸿影,风尘鬓相。吐玉西湖,匡庐绝唱。马齿徒增,亡妻梦想。夜月松冈,泪落鄙壤。亘古唏嘘,与世俯仰。我侪愧对?,赋诗谁赏?聊以自慰,声哑无状。




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

他的爱情:一生有三位深爱他的妻子,却都死在了他的前面。

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第一大V,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他随便发个表情符号,都有上百万的转发量,甚至连高丽、辽国、西夏这些国家的粉丝都来为他点赞。

他被嫉妒他的小人所陷害,屡屡把他发配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他所到之处,皆有鲜花为他盛开、清风为他送来。

他的个性签名是:

我绝不苟且地生活,我要用我的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

没错,他就是——苏东坡。

苏轼在他二十岁那年便耗尽了一生所有的运气。同为四川人,二十岁时,李白还不曾走出过剑门关,而苏轼,却已经名动京师了。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句话是说相爱的人,但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苏轼与欧阳修。

苏轼与欧阳修之间的缘分就在于:主管大宋文化教育工作欧阳修正要在“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来寻找一个豪迈的、进取的、有见地的、有才情的年轻人,喏,苏轼就出现了。

史书上有这样一段记载。那一次考试的主考官欧阳修和阅卷官梅尧臣在批到一张题目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试卷时,纠结了许久。这试卷上有一句关于尧帝和皋陶对话的引用——“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阐述了为君者宽仁笃厚的一面。

两位老师觉得读来甚妙,可他们俩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此话的出处。这就为难了。如果按引用失真来处理,万一是这考试生引用对了,岂不是贻笑大方。就算是提出疑义也不妥啊,那不是显得这两位文坛大咖对古文疏于记忆嘛。想来想去,便只好让他过关,考卷的主人苏轼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那场考试的中第者。

待发榜之日,凡中第者均要拜谒主考官,并结为终生不渝的师生关系。苏轼来的时候,欧阳修和梅尧臣还是对那句引用念念不忘,便迫不及待地询问出处。苏轼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我杜撰的。尧帝有圣德,能说出这样的话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欧阳修看看这个才华与思想起飞,魄力共胸怀一色的年轻人,对他说:“我看好你哦!”

后来,关于苏轼,欧阳修还说过三句话。

第一句是“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这个人,善于读书,善于用书,成为天王巨星是迟早的事。

第二句是“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读到苏轼的来信,我竟然出汗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多巴胺又活跃了。我想,我应当退居二线,给这个年轻人让位了。

第三句是“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你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热搜榜上再也没有我的名字,是苏轼。

苏轼火了。

苏轼火了,好运气也到了头。

正当他要大显身手的时候,家乡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回乡守孝,一守,就是整整四年零十个月。守孝期满,兄弟返京,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任谁都看得出来,这只是到基层过渡一下而已,以苏轼的才学,早晚是要入朝的。

果然,四年后苏轼如愿还朝,但伴随着这个喜讯而来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以二十六岁的年龄病逝了。苏轼与王弗伉俪情深。苏轼少年读诗时,妻子红袖添香;进京赶考时,妻子照料家园;为官凤翔期间,妻子王弗甚至可以说是他一个军师。如今,香消玉殒。

妻子去世后的第二年,老父苏洵也驾鹤西去。苏洵于苏轼,不仅是他的生身父亲,更是他文学上的第一位导师。兄弟俩眼含热泪送父亲和苏轼妻子的灵柩回四川故里,又是三年。这三年,苏轼没有作过一首诗,也没填过一首词,而是在家乡的山上种了数千棵松树。

后世在提到深情的植物时会提到两棵树,一棵是归有光家的枇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颗是邓颖超家的海棠,“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26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38年了。”

我觉得,还应该有苏轼家后山上的松树。这几千棵松树的根是向下蔓延的思念,这几千棵松树的叶是永远青翠的时光。

等苏轼再次回到京城时,整个大宋,都将要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变迁。

公元1069年,北宋的版图上突然光芒四射,一个自认为是大宋江山救星的人——王安石,开始变法了。新法好还是旧法好?是王安石对还是苏轼对?我作为一千年后的吃瓜群众,说不上来。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两个同为“唐宋八大家”这个当红组合里的天王巨星,私底下彼此尊敬又彼此钦佩的人,因为对变法意见不统一,在政治上,成为了对头。

王安石开始变法的两年后,三十四岁的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而那时的王安石早已在神宗皇帝的庇佑下成了高高在上的宰相。苏轼的奏折刚一交上去,他的弟弟苏辙,就被调离了京城。这一招,好像叫杀鸡儆猴。苏轼是个有傲气的,不等人家贬他便自请离京,至此,他二十岁时眼中的“平和世界”便宣告结束了。

杭州是苏轼离开京城后的第一站,如果他能长留在这里,那么这个结果并不算坏。但是,苏轼刚到杭州后不久就被调往了别处,调去哪了呢?密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密州不比杭州。杭州,江南重镇,重要到北宋灭亡之后杭州就成了都城。

可密州在当时,却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县城而已。苏轼的仕途又走了下坡路。密州不仅小,而且自从苏轼来到这个小城的那年开始,蝗灾、大旱、洪水,像相互比着谁更会为难苏轼一样,轮番出现。

这样不堪的岁月,往往会把一个人的诗意给消磨没了,但苏轼不然,内心的忧伤和生活的困苦,他要用诗来记录。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正经历“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劫难,而这一年,他的妻子王弗也去世整整十年了。十年了,你在阴间,我在阳世;你长眠于家乡的山岗,我四处漂泊;你在我的梦境中对镜梳妆,我在尘世的消磨里两鬓如霜。字里行间,道不尽对亡妻的思念,纵然再坚硬的心,读来也会变得柔软。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经过了一年的抗蝗、抗旱、抗洪,苏轼来到密州的第二年,这座小城终于有了点小康的样子。与此同时,京城也传来了好消息。保守派在与革新派的最近一次较量中,占了上风,革新派的二号人物吕惠卿被罢相,司马光、苏轼这样的名字又一次在朝廷中被提及。苏轼此时的内心,像乌云裂开一道缝隙,露出灿烂的阳光。

整首词围绕一个“狂”字。从“左牵黄,右擎苍”的狂态,到“千骑卷平岗”狂势,再到“亲射虎,看孙郎”的狂兴,无不流露出苏轼再一次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内心。尤其是那句“鬓微霜,又何妨”,让我看到了一双蔑视坎坷和衰老的眼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这时候,苏轼的父亲、母亲、长姐都已离开了人世,除了儿女,世上唯一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就是弟弟苏辙。其实当初苏轼北上密州时,虽知道那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内心还有几分欣喜。这份欣喜的来源便是在空间上与苏辙拉近了距离。但事与愿违,尽管兄弟二人都在山东境内,可还是没能见上一面。

思念、牵挂、担心的滋味萦绕在苏轼的心头,使这个中秋节也显得越发悲凉,苏轼要用眼泪来应这个景吗?不!他告诉自己,也告诉天下人:人不能长欢,月不能长圆,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又何苦囿于这一时的分别呢?你和我都好好的,今晚的月亮也好好的,夫复何求。这样一句话放在今天,大概就是“你若安好,便是月圆”吧。

苏轼在密州时间并不长,但却在密州留下了三首震撼千年的词,这三首词被称为“密州三曲”。也正是因为苏轼的到来,使这个小城焕发出了诗意的光辉。

离开密州后,苏轼的脚步并没有停息下来。经过了两年徐州知州的生活,他又来到了一个影响他此生命运的城市——湖州。如果没有接下来的那件事,我倒觉得,湖州与苏轼其实是很相配的。

众所周知,中国最好的毛笔产自湖州,这对于苏轼这样一个书画大家来说,不是如鱼得水了吗?另外,如果杭州是一个大家闺秀,那么湖州的山光水色便是一个小家碧玉。这样的风景,这样的条件,苏轼大概可以忘了之前的种种苦难了吧。是的,没过多久,“湖州画派”便声名远播。

除了画,还有诗。在这次赴任之前,苏轼已经两次到过湖州,所以上任的路上他一想到湖州的风光就难抑欢欣地吟咏道“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苏轼是山水通吃的。他赞美湖州的道场山“我从山水窟中来,犹爱此山看不足。”这两句诗,是湖州“爱山台”名称的由来。

湖州城南有四大溪流,北有千顷太湖,水网交错,泊荡星布,于是他又吟出“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因此,湖州之前被称为“水晶宫”,苏轼来了之后便又多了一个名字——水云乡。

可那件事还是发生了。

苏轼上任湖州三个月时,向朝廷递交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是一份官方文书,但苏轼毕竟是个文人,字里行间难免带一些个人感情色彩。然后,那些早就想对苏轼下手却一直没有机会的新党人终于抓住他的小辫子。他们又从苏轼的诗作中挑出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到皇帝面前告状。于是凭着“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等几条罪名,苏轼就被请回朝廷喝咖啡了。

杀与不杀,朝臣们因为苏轼争辩了103天。但这一回,苏轼的老对手,此时已经退休在金陵的王安石却上书为苏轼分辨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正直的人,只会较量,但不会陷害。也许是王安石的声援起了作用?103天后,苏轼走出京城的大牢,打点行囊,准备去那个穷乡僻壤的黄州出任团练副使这个空职。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也就是说,在苏轼的眼中,真正颠沛流离的岁月是从黄州开始的。确实是这样,之前的密州也好,湖州也罢,起码他为官一方,日子还算过得去。但到黄州之后,苏轼一家人的衣食温饱已成了大问题,以至于他不得不带着家人去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以自给自足。“东坡居士”便由此得来。

遭遇诬陷、锒铛入狱、濒临杀头、降职被贬、食不果腹,这一桩桩一件件如果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会愁得只剩下“愁”。并且这样的事情不管发生在谁的身上,我都不相信他会一笑了之。苏轼不是神,他也是人,自然也愁。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想到了当年周瑜的“雄姿英发”,再看看如今自己的“早生华发”,悲从中来。

可是很快,他便从老庄哲学中受到启发,在忧愁中走了出来。

就是在写《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年的七月,苏轼与几个朋友再次泛舟于赤壁之下。几个人喝酒、赏月,不知不觉就哼起歌来,其中有一个会吹洞箫的朋友以箫声伴奏。箫声越来越悲凉,苏轼就忍不住去问那个朋友何故如此。

朋友说:“来到这赤壁,我就想起了曹操。你看曹操当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如今呢?他又在哪里?所以像我们这样的沧海一粟,又能留下来什么呢?”

苏轼抚了抚心绪,笑着对朋友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总而言之一句话:活在当下,怜取眼前。他已经不止能宽慰自己,而且可以治愈他人了。这就是传唱了千年的《前赤壁赋》。

再比如,这一时期,苏轼曾把自己定义为“闲人”。可不是嘛,他的确是个闲人。他此时所任的这个“团练副使”是个什么官呢?简单地说,就是民兵排长,还是个副的。大概这世上再没有比这小的官了,想不闲也难。

但苏轼的字典里,这个“闲”字有更多的含义。它除了指仕途失意,还意味着高洁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而这些,正是那些官场得意之人所缺少的。在苏轼的眼里,他们不配“闲”。

不能不说一说苏轼的“吃”。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用“茶饭不思”来形容一个人极度忧愁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困境中不思饮食,那你便是个俗人;但如果你在霉运连连的时候,依然有一副好胃口,你的肚子里,就有一个天下。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

苏轼刚到黄州不久,就作了这样一首诗。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初来黄州》

他自嘲一生都在为这张嘴而忙,没想到老来犯了错,险些亏了嘴。幸好,这黄州偏虽偏、穷虽穷,但是长江里的鲈鱼美、后山上的竹笋香啊。而且,他现在这个团练副使于国家没有什么帮助,却要国家发工资来让他买酒喝。

那些想都不愿再想遭遇,他却可以这样美滋滋地说出来,在我眼里,苏轼的“吃”和他的“诗”是一样的,透着一股豪放。

几经辗转,在距上一次任职杭州的十六年后,苏轼又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命运就是喜欢开他的玩笑,苏轼在密州、徐州时,都曾有过抗洪的经历,算是宋朝的“大禹”了。可当他再次来到这个江南水乡时,面临的却不是发水,而是干涸。

是的,这个时候,美丽的西湖已经不像样子了。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已处在干涸的边缘。一旦西湖干涸,别说农田、水利、交通受牵连,连百姓的生活用水也成了问题。杭州,就成了一座废城。

苏轼总是能认真对待命运跟他开的每一个玩笑,再玩笑着回应命运。在这种情况下,苏轼下令招聘二十万民工全面疏浚西湖。深挖、拓宽,并把从河底挖出来的淤泥筑了一条长长的河堤,堤上修建六座石桥,以供讯时通水。没过多久,一泓碧水重现,六桥一堤的美景也跟着在美丽的西湖上出现了。后人为了纪念苏轼,便把苏轼当时修建的长堤成为“苏公堤”。

苏轼为官,不仅造福一方,更是把杭州带入了一个诗意的新境界。后世人们在提到西湖时,大概都会想到两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杭州当地人说“晴湖不如雨湖”,但苏轼觉得晴湖有晴湖的好,雨湖有雨湖的奇,又把西湖与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比肩放在一起,一个“美”字,不容分说。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写西湖,历来是和风细柳,碧水红莲的。只有苏轼这一首,“黑云”与“白雨”的对比是那样的强烈,“卷地风”与“水如天”又是那样的磅礴。不愧是“醉书”,他到底是醉倒在这一方湖水里了。

苏轼为杭州带来了生气和诗意,过年的时候人们都担猪抬酒给苏轼送去。这两样都是苏轼的心头好,但这酒好办,喝不了就留着,可猪肉时间长了就要发臭。苏轼已钻研厨艺多年,这点事还是难不倒他的。

他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红酥酥的,按照疏浚西湖的花名册,给每家每户送去,苏轼的这一举动,让男神的形象在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人们给这道菜起名为“东坡肉”,从此杭帮菜里有多了一道头牌。

苏轼一生被流放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偏远。苏轼62岁时,乘着一叶扁舟,来到了他此生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经历过那么多的大风大浪,这样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或许是难以承受,但在苏轼眼里,却早已算不得什么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仅仅十个字,既有人生无常的心酸,又有随遇而安的云淡风轻。

到了海南后,当地州守为苏轼建了一座房子,苏轼取名为“载酒堂”。后来仍想发挥余热的他就在这里办起了学堂,普及文化知识,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儋州跟苏轼学习。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出过进士,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就考出了第一个乡贡,难怪人们说“东坡不幸海南幸”。

流落到海南,苏轼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抛下诗意,也没有忘记美食。他发现了原来大海里可吃的东西比陆地上还要丰富。从前那些竹笋啊、鲈鱼啊、跟一种美食比起来,简直弱爆了。这种美食就是生蚝。尝过了生蚝的美味,苏轼当即给儿子修书一封:

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叔党是苏轼的儿子,苏轼这封信很短,他告诉儿子他在海南品尝到了一种极美味的食物,叫做蚝。又嘱咐儿子可千万别让朝中那些士大夫们知道,他们要是知道非争前恐后来海南抢食不可。

有一个传闻。说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金圣叹因为文字狱而被判处死刑,在行刑前,他要求见儿子立遗嘱。官差把他的儿子带来,他伏在儿子耳边只说了一句话:“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的味道……”这句话差点把官差气晕,却表现了金圣叹对清朝统治者的轻蔑与反抗。

苏轼又何尝不是。

那些大臣怎么可能来这儿呢?不过是苏轼跟自己,也跟天下开个玩笑罢了。这玩笑里,有他对政治的苦叹,也有对仕途的不甘。“恐”是朝廷纷争的让人产生的畏惧,“谋”是那群小人机关算尽的嘴脸,“分”是利益熏黑了心之后的不择手段,“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短短九个字,道尽沧桑。可经他的嘴说出来,又是那样地轻松,轻松地会让人发笑。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提到了一种人,这种人可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人叫做“古仁人”。

我认为苏轼就是这种人。他在没有任何实质性错误的情况下,一再被贬,半生漂泊,却从未把内心里的怨与恨施加给这个世界。他在密州救灾,在徐州抗洪,在杭州筑堤,在儋州教书,他留给世人的,都是美好。而他自己所承受的,是丧妻,是失子,是报国无门的遗憾,是无人理解的孤独。

我又觉得他不完全是“古仁人”,因为“古仁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苏轼当然也有忧愁,但他的不凡之处就在于他有一颗有魔力的心,能让忧愁幻化成诗。别人的苦难仅仅是苦难,而他的苦难里却开出一朵花来。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前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诗道出了他放荡不羁的人生态度。诗中描述的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美食家。然而这些并不能完全描述他的一生。那么诗中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和你们一起来好好了解一下苏轼。

1.早年经历

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苏洵为其取名苏轼,希望他可以像车前的扶手一样,默默地帮助他人。二十一岁虚岁时,苏轼和弟弟一起进京赶考。考试时,苏轼的文章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清新脱俗,与众不同的气质。考官一下子就被震撼到了,主考官欧阳修也表示了对苏轼的赞赏。

小考官梅尧臣看到他的文章时有几处不知道出处,于是前往向苏轼询问那几处的出处。而苏轼当即却回答:为什么要知道出处!欧阳修一听,禁不住对苏轼的这种豪放不羁的态度大为赞赏。在他看来,将来的苏轼,文章一定能够名扬天下。

2.名动京师

随着欧阳修的大为称赞,苏轼一下子在京师之中名声大噪。一有新的文章,马上就会传遍整个京师。然而,正当苏洵苏轼在京师名声大噪,想要一展身手的时候,噩耗却来的那么猝不及防。苏轼的母亲因病去世了。父子三人回乡奔丧。十个月之后,苏轼回京。

公元1061年,苏轼参加了制科考试。在这次考试中,苏轼被皇帝授予了第三等的好成绩。这个成绩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苏轼可以说考了个百年来的第一人。根据《宋史》记载,自宋朝建立以来,仅仅只有两人取得这样的成绩。除苏轼外的另一人还是个第三次等,与苏轼相比还落后了一个级别。皇帝也给了苏轼一定的特殊待遇,直接授予他正八品的官职。不然的话,按照他的资历也就只够当个九品下的小官。

3为官生涯

故事背景:以王安石为主的新党主张新法。以司马光为主的旧党主张旧法。两党之间摩擦不断。

事发经过: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向皇帝诉说新法的诸多不好之处。王安石知道这件事情后感到非常愤怒,于是派人去皇帝身边去说苏轼的坏话。于是苏轼决定请求离开京师,前往别的地方当官。苏轼做官的能力和从政的水平还是可以的。最起码比起那些只有才华,没有能力的人好多了。苏轼在多地担任知州。将所管理的地区都治理的不错,建立了不少政绩。

小结:苏轼不满新法,上书皇帝。新党派人说苏轼的坏话,苏轼只好请求外调。好在在其他地方苏轼可以一展拳脚,他将自己所管理的地方都治理地不错,百姓们也很爱戴他。

4.乌台诗案

苏轼之所以在辗转多地担任知州是因为苏轼作为保守党与王安石为主的新党不和,并不是不想回到朝廷而是根本没办法回去。之后,王安石因为大局被宋神宗罢免,但是王安石的新法依旧被施行,而新党的大臣们也成功上位。而这些人趁自己有皇帝的支持免不了要对旧党进行打击,而苏轼就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他们找到苏轼所写的诗然后一点一点分析,曲解后推出一个结论,苏轼他嘲讽新法,对皇帝大不敬。于是他们上书皇帝,说苏轼的种种不是。皇帝对此不信,但又不得不考虑到这些大臣的感受,于是让他们派人前往调查。于是这些人就派人去湖州把苏轼押解回京。

回京途中,苏轼曾经数次想要跳河自杀,但又害怕连累自己的家人只好作罢。回到京师,那些新党大臣把苏轼的诗曲意解读,还将苏轼屈打成招,逼迫苏轼认罪。各方人士听说后都为苏轼求情,就连王安石也亲自写信给皇帝求情。皇帝最终还是决定把他给放了,贬到一个小地方——黄州。担任一个没有实权的官职,甚至连俸禄都没有。而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乌台诗案。

小结:苏轼被新党的大臣蓄意诬陷,而他本人对此也毫无办法。被他们强行押解回去,被屈打成招。虽然最后逃过一劫,但是被贬黄州也让苏轼心灰意冷。

5.黄州赤壁

苏轼被贬后感到心灰意冷,他到任后,因心情十分郁闷,故在此地的赤壁山游玩。在此,他留下了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等等。后人谈论到苏轼的这段经历时,都会将其作为苦中作乐的典范。在任期间,苏轼在便在此种田来帮助维持生计,正因如此,苏轼便有了东坡居士的别号。

公元1084年,苏轼被调往他地任职。由于路途十分遥远并且艰辛,苏轼的小儿子在路途之中不幸身亡了。苏轼十分悲痛,上书朝廷,请求暂住常州。朝廷批准,后来又因为诸多原因,苏轼在常州常住并将常州当作自己养老的地方。公元1085年,司马光重新担任了宰相一职,新党势力也因此受到了打压。苏轼他也官复原职并不久之后就被召回朝廷。之后的几个月里,苏轼不断的升官。可在苏轼看来,旧党现在的行为与新党毫无区别。于是苏轼上书抨击旧党。旧党因此开始陷害苏轼。苏轼明白了自己处境,再次请求外调。

公元1089年,苏轼前往杭州任职。在杭州这段时间,苏轼过得还算比较舒适。然而好景不长的是两年后,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因政见方面的不合,接下来的几年里,苏轼又被派往多地担任知州。到了公元1097年,苏轼已经六十二岁了,他被调往儋州。而在当时,这就相当于是除满门抄斩最狠的处罚了。但是苏轼却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又一个故乡。苏轼也对当地的文化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献。直到现在当地依然有不少纪念苏轼的物和景。

小结:虽然仕途多有不顺,但是苏轼始终都能苦中作乐,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继续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百姓们对他也称赞有加。

6.晚年生活

宋徽宗即位之后,苏轼又被调往多地任职。公元1100年,朝廷大赦,苏轼重新担任朝奉郎。然而回去的路上,苏轼于常州不幸去世。第二年,苏轼的次子苏过按照父亲生生前的叮嘱将父亲的灵柩安葬在柘城县。宋高宗即位后,追封其为太师。

结语:苏轼年轻时参加科举及制科考试,名扬天下。起初受到重用,但他反对新党,后来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直到司马光成为宰相他才东山再起。后来他与司马光等人的政见不合,于是自己请求外调。之后,苏轼被召回朝廷,被调往多地任职。虽然苏轼这一生多有坎坷,但是他的乐观豁达还是感染了无数的后辈。




苏轼才华横溢,放荡不羁就用词不当,应当用豁达豪放来形容他才对。纵观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

苏轼出身在北宋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也很有学问,自小对苏轼和弟弟苏辙管教严厉,苏轼天赋资颖,十岁就会写诗,而且记忆力超人,过目不忘,80万字的《汉书》几天就能背得滚瓜烂熟。

苏轼二十一岁参加乡试考到第二名,中了进士,随后在朝庭科举考试又得了个百年第一,从此步入仕途,青云直上。此时碰巧王安石主张新变法,苏轼反对新变法,认为不适时宜,未及完善法规,恐怕百姓受苦,当朝皇帝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苏轼一而再上书朝庭遭遇冷落,他性情耿直,锋芒毕露,哪里受得了这般待遇,于是请求调离京城,到边远郡县去为百姓谋福。这正合宋神宗和新变法派之意,于是苏轼连续被贬杭州,密州,徐州。

苏轼被贬到这些州郡后,一心一意为当地百姓做实事,灭蝗虫,修水利,办学堂,所到之处,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

朝庭上的维新派看见被贬后的苏轼,不a不气馁,反而干了许多好事,害怕他有功被重返朝庭,于是使计陷害,将苏轼贯以文字狱,打入大牢,受尽折磨,苏轼当时想着活不出去了。当时有许多人为苏轼求情,连王安石也站出来给他求情,宋神宗只好出诏书:不杀士大夫,苏轼才幸免于难。

这时苏轼已到不惑之年,出狱后又被贬到湖北黄州,被软禁着不得签字办公,在黄州连居住房屋都没有,借居江边渔民一间破房,苏轼自嘲道:很好,一线江景房,揽山水风月于怀中,尽情观赏。

此后苏轼又被贬到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就是出自这时。

到了公元1097年,年已花甲的苏轼又被贬到天涯海角海南岛,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艰苦日子。

后来宋徽宗即位,诏回苏轼返朝庭,年迈的苏轼在回京途中身染重疾,不幸在江苏常州辞世。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受尽贬谪,饱尝人间疾苦,但他随遇而安,胸襟坦荡,以苦为乐,成为打不倒的不倒翁,在艰难困境中显示出的隐忍,展示他丰富的学识,其间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苏轼还是个美食家,他亲手制作的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密酒,东坡帽,东坡巾一直传承至今,深受世人喜爱。

总结,在这里,用苏轼自己的诗词来概抱他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膽州。还自嘲道: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乐观豁达人生的真实写照。

苏轼常说:我看着这普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坏人,我看着普天下没有一件是坏事,凡事皆可观,豁达点,没什么大不了。正是如此宽广豁达的胸襟,宁静恬淡的心态,成就苏轼超凡脱尘的一生,启迪后人无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奔赴生命之羁旅。




苏轼仕图坎坷,人生跌宕起伏。虽才华横溢,但无处施展,只能饮酒作诗,抒发自己的情怀,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如此,少了一位治国理政的官吏,造就了一位名闻天下的诗词大咖,为华夏灿烂辉煌的文坛添香增色。

武汉




其实苏轼的人生是有趣的,不论经历了多少磨难,他都能够坦坦荡荡,从容面对。是豪放地生活着,这就是别样的人过着别样的生活。




说苏轼才华横溢是对的,说他放荡不羁,笔者不敢苟同。苏轼并不是放荡不羁的浪荡公子,而是,超然于世的大文学家。

探究苏轼一生究竟如何?这是个比较厚重的问答,一句话两句话也说不明白。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苏轼这一生是忠君爱国,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伟大文学家!

苏轼忠君爱国,是指苏轼考中进士,但一直没机会在朝内从政。当时他为父亲守孝,回京后,才开始参与政治。那时,苏轼年轻气盛,才30出头,正遇王安石变法。由于对朝廷里面的事还不是很明白,对王安石变法,谈了一些不同意见,这些意见都是为了皇帝治理国家。但没被采纳,苏轼认为,自己没有了忠君报国表现自己的机会了,为此,他请求下放地方任职。从此,苏轼走上了从政之路。

苏轼的性情是开朗地,以诗文为伴,走到哪里都会赋诗作文。他下放地方任职的第一站是杭州,任通判,二把手。在杭州干的不错,届满擢升密州任知州,成了一把手。此刻的苏轼抱负满满,一心想报效祖国,他写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明证“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弓雕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在密州为君国做出了优异的成就。他带领密州百姓抗旱灭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社会稳定,整个密州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诗词文赋在密州硕果累累,他的豪放词风就是在密州形成的,被誉为豪放词派。

苏轼在这一阶段的表现,给人的印象,他并不是搞政治耍权势的人。而是一个很耿直,豪爽,做人处事超然于世外的人。他在密州建盖公堂和超然台就是很好的例证,没有“无为而治”的思想,没有超然于世的态度,他也不可能主动要求下放基层做官,并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豪放诗词。

在政治上苏轼遭遇厄运,是从“乌台诗案”开始的。从此,一直不顺,一蹶不振,被贬黄州,流落儋州。在这个期间,当苏轼50岁时,从黄州擢升登州,再次路径密州时,自己感慨万千“黄鸡催晓凄凉曲,白发惊秋见在身。一别胶西旧朋友,扁舟归钓五湖春”(苏轼《过密州次韵赵明叔乔禹功》)。在政治上苏轼一直是受迫害的。

苏轼自从被贬黄州之后,在政治上已经悲观失望了。没有了年轻时的政治抱负了,而把情绪和精力基本用在了诗词文赋创作上来了,这已经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他继续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总之,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上是坎坷的;在文学上是成功的。他为文学创作奋斗了一生!他的性情和直率的豪放性格,造就了他的文学成就,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




苏东坡说他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散文家、书法家和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修炼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嗜酒成癖者,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诗人,以及生性诙谐的人。

我说,苏东坡是一个“宝藏男孩”几千年只出一个的天才+全才

①苏轼的一生,是CP狂魔的一生

写诗,苏东坡与黄庭坚并称“苏黄”,现存诗作有2700多首。著名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赠刘景文》等。王士祯把他和曹植、李白并列:“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写词,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于他而言,写词属于业余创作,却一不小心开创了豪放派,大大提升了词的品位和地位。名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蝶恋花·春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写散文,父子三人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名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贾谊论》《范增论》《晁错论》等等,大部分都是要求背诵的。

写书法,他是“宋朝四大家”之首,他的《黄州寒食诗帖》(又名《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②苏轼的一生,是吃货的一生

作为天字第一号吃货,他专门为“吃货”写了篇《老饕赋》,有几句是这么写的: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被贬黄州时,他研究出了“东坡肉”的烧法,还写了一首《猪肉颂》: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被贬惠州时,苏东坡因为吃不起羊肉,就买羊脊骨吃,发明了烤羊蝎子的吃法:先把羊脊骨煮透,再浇上酒,放少许盐,在火上烘烤到骨肉微焦后,吃起来像海鲜一样。

被贬海南时,苏东坡发现了美味的生蚝,还写了篇《食蚝》,特别叮嘱儿子苏过,千万不要让北方人“生蚝”好吃,不然他们都会争着要求被贬到海南了。

有好事者统计,中国菜里有66道菜与苏东坡有关,包括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凉粉、东坡羹、东坡饼……如果要拍《舌尖上的苏东坡》,至少可以拍两季。

③苏轼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任密州太守时,苏东坡令人把有用的药方用大字抄写,作为官方,贴出去让老百姓使用。

任徐州太守时,苏东坡领导军民抵御洪水,增筑城墙、修建黄河木岸工程。

任杭州太守时,苏东坡组织清除了运河淤泥,修缮了六井,疏浚了西湖,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三年之内治疗了1000个病人。

被贬海南岛后,苏东坡考订草药,以解决当地缺医少药问题。

他时刻关心民间疾苦,并不惜为此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被一贬再贬。

④苏轼的一生,是大起大落的一生

苏东坡一生三起三落,多次被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了王安石。于是,苏轼自觉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这是他人生第一次低潮,好在是自行要求出京,境况还算好。

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轼任湖州知州才三个月,“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解往京师,监禁半年后,被贬黄州,进入了人生最低潮时期。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为相,苏轼迎来了一段好日子,相继任杭州太守、吏部尚书、颍州太守、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被贬至惠州,三年后又被贬到海南。1101年,苏轼在从海南北返途中,逝世于常州。

然而,在这样坎坷的人生中,苏轼依然保持了赤子之心和乐观心态,“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其人格魅力穿越千年,经久不衰!




苏轼一生经历仁宗、神宗等五朝,仕途坎坷。

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在宋神宗时期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调。,历任杭州通判,与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期,被召为翰林学士,新党再次执政,苏轼又被贬惠州,再贬琼州。徽宗即位,赦还苏轼,途中死于常州。

在文学创作上,无论是诗,词,文章都堪称大家。他的诗具有意境新,变化多,笔力壮的特点;词作冲破了晚唐以来的香泽之气;散文风格变化自如,他在文学的成就上,均代表了当时北宋文学的最高水平。

苏轼以自己杰出的文学成就享有巨大声誉,他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文学人才,其中以苏门四学士最为出名。

国家不幸诗家兴,语到沧桑句便工。政治上的不如意反倒成就了苏轼的文学地位。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