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要让孩子怕你,这样的养育方式你还在用吗?

2024-01-06 13:30:31 条浏览

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能沒有管教。俗话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若由着他们撒欢,不一会就乐极生悲了。所以孩子需要管教。但管教学问可大了,不是让孩怕你就完事了,也不是看自己心情如何来管教。而是要用无条件的爱接纳自己的孩子。被接纳的孩子,能建立自我价值,安全感,能自信的生活。若我们不肯接纳孩子,辱骂,嘲笑,挖苦孩子,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

所以管教孩子要记得以下原则:首先,要怀着爱心管教孩子,要根据不同年龄制定不同管教原则,不能光打骂孩子,不能让孩子无所适从。要凭着爱心适当体罚,打孩子也要打得合适。其次,要尊重孩子。圣经歌罗西书3:21中说,“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我们要平等待孩子,并尊重他们。不能因为我们体力比他们強,就期负他们,也不能因为他们吃我的,喝我的就得凡事听我的,若是那样,孩子就因父母压制而失了志气。长大了,势必唯唯诺诺,毫无主见,也可能反叛抗上。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意见,尽可能在他的认知层面给予充分自由,父母若冤枉、误解了孩子,必须道歉,被尊重的孩子才会尊重别人。




我小时候,父母秉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来教育我,每次大人一高声说话我的心就会提起来。虽然很怕他们,但是我感觉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好,我跟他们不是朋友的关系,有些事情、有些话不会跟他们说。

因此,当我做了妈妈后,我告诫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小时候的我,我发现,教育孩子不是让孩子怕。很多时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下孩子就很乖了。有时候他们做错事情可以静下心来一起沟通,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呢。

总结下来,我发现以下几点可以在孩子任性、发脾气的时候有效:

第一、转移孩子注意力

小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大人指东他往西,遇到这样的孩子,要耐心说服,如果说服不管用的话,暂时将事情搁下来,做点别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过一会儿,再去引导说服孩子,效果很好。

第二、找出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不听话,总有些内在的特殊原因,此时父母就注意观察分析,找对原因。孩子有一段时间不喜欢跟他爸爸一起,每次让爸爸带他玩他都不愿意,然后我就跟他交换小秘密,发现了他不愿意跟爸爸出去的原因。让他说出了心理的委屈,找出症结所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对孩子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坚决不能双方对持,这样下去要么是大人终究犟不过孩子,最后听了孩子的,助长了孩子的凡事不满意就闹下去的坏脾气;要么就是父母忍不住打孩子,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第三、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

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规定这些规则。一般讲清楚后,他都很自觉去遵守这些约定的。不一定非要父母在身边疾言厉色地提醒。

第四、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一定不要试图去掌控他,让他事事“听话”,这样养不出一个有主见、有担当的孩子。为孩子提供机会,让他自己做选择,这样能让他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行使他新得到的自主权。

最重要的是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有时候孩子做错事情,虽然非常想骂他一顿、打他一顿,但还是要控制住自己。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他自己心里已经很害怕了,再让他的情绪受到更大的影响,并不能让他做得更好。冷静一下,跟孩子对视,认真指出他的不对之处,这样效果会更好。




我不同意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胆小,怕事,懦弱,没主见。我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解答这个问题。

我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我父亲脾气暴躁,一点不顺心就大喊大叫,有气就冲我母亲撒,有时候一言不合还动手。从小我就怕他,生怕哪件事做不好就惹着他了,有什么事只和母亲讲。总是希望他不在家,只要和他在一个屋里心里就紧张。因为这样我和父亲的感情不深,心里反而有些恨他。我总是羡慕别的孩子和爸爸都有说有笑,钻进爸爸的怀里撒娇,而我从来没有过。后来长大了,就出去打工了,每次回家看到父亲总觉得别扭,不亲近,也没有话说,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

所以说不要让孩子怕你,那样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不敢再靠近你。要和孩子好好说话,讲道理,让孩子信任你,从心里佩服你,这样孩子才愿意听你的话,愿意亲近你。




不喜欢让孩子怕我,因为我们也是从孩子过来的,小时候除了害怕父母还害怕总嘲笑和吓唬小孩子的大人。大人可能出于好玩逗孩子,但真的在幼小的心灵留下无形的创伤。

真正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和孩子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让孩子敬畏你,发自内心的尊重你,这和怕有本质的区别。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到:1.尊重孩子,2.认真的倾听孩子,3.当出现不统一的冲突时,要和善而坚定的和孩子沟通,坚持原则底线4.和孩子沟通时说正向话,非反语

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话好好说,我们不是让孩子怕我们,而是敬畏尊敬我们。




如今的小孩,一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里的宝贝,小孩其实是很聪明的,很会察言观色的,如果他们发现家里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个都不敢对自己凶,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无法无天。

所以,我其实是支持孩子在家里要稍微怕一个家长的,注意,是稍微。

举两个例子吧:

1:我亲戚家有个小女孩,从小养尊处优,在家里面她不怕任何人,所以从小到大,从来都是训斥爸妈,甚至是辱骂奶奶,而因为从小就养成了这样的性格,到上小学的时候已经很难纠正过来了,父母用尽了办法,都无济于事,用我们那的话来说就是“油掉了”,像老油条一样,管不了。

2:第二个例子,我女儿,我女儿在三岁的时候,还没有学会大小便,每次把大小便拉在身上,我们就苦口婆心的跟她讲道理,她呢,笑嘻嘻的听我们讲,左耳朵听,右耳朵出,不当一回事,之后有大小便了还是拉在身上,还很高兴的过来告诉我们。

因为快到冬天了,如果再这样,很容易着凉生病,而且再往后会越来越难纠正,我只能第一次扮演虎妈的角色,对她凶狠,甚至打骂,她有所畏惧,大概一个星期,就学会了大小便要到便盆里解决,尽管当时对她凶狠的时候,我也很难受,但是有的时候不得不采取这样“极端”一点的办法。

至于上面说稍微,是因为,不能把让孩子怕家长,当成一个长久的措施,教育孩子,还是以感化为主,凶狠实为无奈之举,不可常常祭出这样的“杀手锏”,不然,真的会伤了孩子的心,也伤了自己的心。

你们平时有在家里扮演虎妈或者虎爸的角色吗?

我是两个孩子的全职宝妈,欢迎关注我,我们一起来聊育儿那些事儿!




对于这种教育方式,我个人是不敢苟同。

我有个朋友的父亲也是问题中的那种类型的父亲,她从小就很少见她父亲在家里笑,哪怕家里有人说一个笑话再好笑,她父亲嘴角始终是平的,甚至是下垂的。在她们姐弟的眼里,父亲就是很严肃的,所以,她们和父亲说话,一天都没超过5句,和父亲的关系自然也谈不上亲密。

长大后,她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以至于一有个异性对她嘘寒问暖,她就感动到不行,马上就“喜欢”上对方,最后的结果就是,只是她“一厢情愿”,就会觉得“很受伤”。从小,就没怎么和父亲沟通,自然她也不知道怎么和异性相处。

所以,我认为,用孩子“害怕”这种心理去教育孩子,不妥,所以我也不会去使用这种方式。或许孩子是在你的“管教”下变得“听话”了,但是你方法不对,他也不服气,只是他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有朝一日,他具备了“反抗”的能力,就会出手,把父母“打”个措手不及。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