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为什么就是看不进去?该怎么办?

2024-03-28 14:46:38 条浏览

我个人认为看书最好的地方就是在图书馆的隔层书架间(仅仅代表个人看法)在图书馆借书最好是不要带出去看,如果借书带出图书馆,那么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认真的去看完这本书就会有点难,因为在其他地方玩手机的人太多,别人玩手机可能也会吸引你玩手机,而在图书馆中,玩手机的人会很少,学习的人比较多,并且我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在图书馆中会一直玩手机,因此这和对你的影响肯定会比较小,所以看完书切记得深刻的可能性往往比较大




感谢邀请!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困扰着不少的人,可见其实很多人都有过想要好好看书的心,但总是觉得有诸多的阻力。个人认为,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还是要找到导致问题的可能原因,而从客观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入手,会更好地得出答案。以下请由我来简单分析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环境

一般而言,环境因素时刻都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但是却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因素。简单来说,看书是一件需要静下心来开展的一项活动,但当你在一个吵杂不堪,或者总是会有人打扰你看书,那你的书就看不进去,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诱惑

曾经有个朋友告诉我,当有其他更加有趣的物品(如:好玩的游戏、喜欢的电视剧)时,看书这件事就会被耽搁,而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诱惑,当然这些诱惑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但无不例外都是些在眼中看起来比看书更有趣的,那你的书就看不进去,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3、选择了不适合的书

当我们购物的时候,我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再进行购买,例如买一双喜欢的鞋子,我们会从款式、颜色、尺码、价格等方面去考虑是否适合自己。而书也是一样的,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看。至于何为适合自己的书?这个问题真的是因人而异,但如果现阶段是什么书都看不进去,那先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的书入手,选择一些阅读难度低的书入手,譬如小说类的书。当发现自己逐渐能看完一本又一本的书,再逐步去扩展到更广的领域,阅读难度更大的书。本人在大学本科坚持看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之后,一下子就觉得自己能往更深刻的阅读道路上走了。挑选了不适合自己的书,自己不感兴趣,或是实在难度太大,那你的书就看不进去,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主观因素

1、没有固定的阅读计划

做任何事情,都是万事开头难的,如果还存在看书看不进的情况,就意味着这件事对你来说是有挑战性的。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依赖计划或者说习惯,来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看书这件事。相信每个人待在舒适区都是自己感到最安全、最舒服的,但是如果想要突破自己,就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就譬如说看书这件事。最初设定的每天的阅读量不宜过大,会影响积极性。

2、内心觉得看书无用

这也解释了当今大众看书都挑实用性的原因,毕竟看书,从表面上来看,并不能直接地转化为可见的收益,于是就会觉得看书无用。在网络平台上写作,本人也是有一定的经验的,但是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总感觉过去的纯文学的传统写作方式逐渐被遗弃,这也反应了大众的需求,变得更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了,这一点的确让我觉得唏嘘,只能说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需求吧。

以上,是我所认为的影响因素,看书是一件不错的事,但当你亲身经历过,沉浸书海的快乐和忘我,你读过的书慢慢影响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时,看书就会成为享受,就不会出现看书看不进的情况了。

我是爱学习的猫小姐小漫,希望答案能帮助到你!




《黄生借书说》里有句话说:“书非借不能读。”意思是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它,旨在表明得来不易的东西,通常都会好好珍惜。

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朋友,自己买来得书都堆成小山了,偏偏就还是爱阅读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书籍。而我偏偏相反,人家是“非借不能读”,我是“非买不能读”。

我从大学时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学校图书馆很大,藏书很多,而且新书上的也比较快,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借几本书回宿舍,一个月之后再原封不动的还回去。对,你没听错,就是原封不动的还回去……或者今天到期要还了,赶紧翻两眼,再还回去,带着懊恼和后悔,再借几本,下个月再重复上面的过程。

(图片来自网络)

有的时候不是我不想去读这些从图书馆里的书籍,而是就是看不下去,也没有办法逼着自己一本本的读下去。开始的时候我很懊悔,就像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小朋友,自己在心里默默的责备自己,但后来我想通了,也就不觉得读不下图书馆的书籍是一个问题了:

一、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读图书馆里的书籍。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做不符合自己阅读习惯的书籍。

我自己不习惯阅读图书馆的书籍,有几个原因:

1.我喜欢靠在床上看书。

图书馆的书籍通常旧而且脏,显然想去床上阅读的话,这类书籍就很不适合。

2.我喜欢在书上做笔记。

图书馆的书籍是公共财产,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爱惜,从读者角度我既不能折书,也不能做任何标记。但对我而言,如果不在书上做标记,这本书就等于白读,但是不能在书本上勾勾画画时,就很影响我的阅读效率。

3.图书馆的书籍经常和目前我的阅读内容连接不上。

去图书馆借书,通常都是看到某一本书比较有感觉,就把它借回家,但实际上家里的书籍可能还没有读完,即使读完了,我再选择下一本书的时候,通常会选择和手里这本书的内容差不多,类似“主题阅读”。但图书馆的书籍通常和我现在做的主题阅读不太一样,等我将主题阅读做完之后,新鲜劲一过,我可能就不再想阅读这本书了。

因此,图书馆的书籍总是被我一拖再拖,一直到了还书日。但是这并不表示我没有读书,就像“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我在读书,书是哪里来的,并不重要。也就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阅读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书了。

(图片来网络)

二、作为读者,我们有放弃阅读的权利。

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的著作《宛如一部小说》里面提到“读者权利十条”:

1.不读的权利2.跳读的权利3.不读完的权利4.重读的权利5.读不择书的权利

6.包法利症(易被小说内容感染的症状)7.读不择地的权利8.随意选读的权利

9.朗读的权利10.默读的权利。

有的时候,读不下去不是书不好,而就是这本书不对你的胃口。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说好的书籍,你借回来看,怎么看都看不下去,这不是说这本书不好,只是当下的心境不适合看这本书,或者这本书本身就不是你擅长的领域,怎么都看不下去。

因此,如果你在图书馆借的书籍都是你自己不感兴趣的,读不下去可以果断放弃,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读书的十项权力”,好书这么多,不用在读不下去的书籍上太过纠结,除非这是改变你命运不得不读的专业书……

(图片来自网络)

三、可以创设读书环境。

当然,如果你还是想说,就是想要将图书馆的书籍读完,我还有一些方法给你,我们可以创设读书环境,尝试在图书馆阅读。

我在图书馆做志愿者的时候,每天都能看到很多人来阅读,你不太能看到哪些人是经常来,哪些人是偶尔来一次玩玩的。因为,我看到的都是大家安安静静的来,拿起一本书细细的阅读,人和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

图书馆是要求存包的,你最多带一部手机走进馆室,但很奇怪的是,我很少在图书馆看到有人玩手机,我后来自己想了想,大概有这样的原因:

1.本身来图书馆就是阅读的,没有在图书馆玩手机的习惯。

2.看大家都在看书,自己玩手机反而成了另类,会很不好意思。

3.大家素质都挺高的,担心玩手机会影响他人阅读。

因此,我觉得你可以先在图书馆里坐下阅读,感受大家在一起赶紧读书的环境,等你真正的读进去了,再带回家继续读完也可以。

(图片来自网络)

四、选择你感兴趣的书籍。

读书本来就是学习的,开始的时候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阅读那些既深奥又难度的书籍,显得自己好像格调很高,事实上,那种书籍即使带回家一年,你也不会翻一下。所以我们在图书馆选书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直接对自己有用的书籍,目的性更强,更贴合我们自己,反而更容易阅读。

书是你自己选的,内容又是感兴趣的,怎么都能读的起来。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真的没有必要为自己读不下去图书馆的书籍而感到沮丧,如果非要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或者直接在图书馆里阅读解决问题。

当然就像开头说的,如果真的读不下去,也没什么关系,毕竟读书本身比读哪里的书籍更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我是一个反对去图书馆阅读的人?

事实相反,我鼓励每个人都去图书馆阅读,我自己是很喜欢去图书馆的。因为相比其他,图书馆的书籍多、选择面广,更有利于我们进行主题阅读或者查阅相关资料。只不过,我支持的是不要给自己设限,要养成随时随地都能阅读、谁的书籍都能阅读的习惯,而不是单纯的锁定某一种阅读环境和阅读方式。这样的“不设限”对未来我们适应各种环境下、各种方式下的阅读都更有利。

好啦,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用。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专注阅读和分享,如果你和我一样,欢迎关注~很高兴遇见你。




因为纸质图书是传统一维平面观感;

现代媒体读物是多维空间立体观感。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触动了我。9月初,我在图书馆借了5本书,直到现在也没有读完。确切地说,基本没怎么读。

这是几本文化知识类的书籍,它们曾辗转在我的书架、窗台、沙发和床上,可我也只翻了寥寥数页。

记得有句耳熟能详的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可为什么现在的情况,却有悖于这句真理了呢?

我想有下面这几个原因吧:

第一个,当然是我们的阅读渠道更加丰富便捷了。

在以前纸质书的时代,读书是优雅而奢侈的事。一本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书,能立即提升一个人的逼格。当然,我们是被内容所吸引,而不是为了装学问。但那时一本流行小说甫一上市,往往就会被粉丝抢购一空。因着对作者的疯狂迷恋,对内容的极度渴望,有时就只能去借书了。如果能在图书馆邂逅渴望的书,一是迫切地想去阅读,二是有还书的期限,自然是能读进去的。

而如今我们不仅可以读纸质书,还可以读电子书、有声书,一部手机就能阅尽天下好文章,再也不用为买不到好书而忐忑了。另外,丰富的影视作品、纪录片等艺术作品,也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阅读,这比纸质书当然更具吸引力。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某种原因,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就难以勾起阅读渴望,也难以让人读下去了。

第二个原因是“借”的动机不同。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样,在纸质书的时代借书,往往是因为没能买到,或觉得买书有些奢侈。借书的动机是阅读的渴望,因此有幸能借来想看的书,自然会被内容吸引,酣畅淋漓地读下去。

可是如今去图书馆借书,动机往往不单纯为了满足阅读的欲望,而更注重实用性了吧。比如我之前要写一篇有关标题的论文,就需要在图书馆借阅写作方面的书籍,在这种动机下借来的书,也只能是有目的性的翻阅。现在人们去图书馆借书,往往也是为了实用性的参考,却并不注重书的可读性,自然是用完就放到一边,再难以从头读到尾了。

第三个是深层原因——时间焦虑、信息焦虑。

这是一个慢不下来的时代,一本书,一杯茶,一个下午,简直是奢侈得不能再奢侈的生活了。经济压力、人际压力、环境压力,让人们产生了种种焦虑。

时间和精力,被撕扯得分崩离析。时代的脚步匆匆忙忙,我们追赶得气喘吁吁,只能在脚步与脚步的间歇中,走马观花、慌慌张张地瞥一眼发生了什么。

据说,全世界有1亿2千9百多万册书籍,向天再借五百年也难以阅尽吧。特别是近几年新媒体的兴起,网络上的文章核爆炸式增长,每天刷新刷新再刷新,我们也跟不上世界的节奏。据IBM在2013年的估计,世界上每天产生250亿亿字节的数据!而所有记录下来的数据中,有九成以上是近两年产生的。

以前,我们以为世界很大。现在,我们发现曾经的以为太狭隘了。

在浩渺的信息世界中,我们难以选择去读什么,不去读什么。因为你看这篇文章很重要,可或许在读它的时候,会错过更重要的文章呢!既然都是那么重要,就一定会错过太多更重要的。这种焦虑产生了一种惰性,否则您也不会在看我写的这些碎碎念吧。

即便如此,我仍相信那句话: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或许图书馆的阅读欲望淡化了,可它仍是一种精神符号,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图腾……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