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既然填“冲一冲”的志愿就算捡到漏了也大概率是全网劝退的差专业,为什么这个策略仍是主流?

2023-07-04 09:44:34 条浏览

那是指冲的985以上的好学校




人考虑的也是在变!

好专业?

好大学?

这步走得好!如果是那样是不是更好?

已经是捡漏了,说明已经不错了;否则不叫捡漏。




名校不论专业,这是HR的一个潜规则,既然是捡漏,完全没有必要谈专业好坏。




随着人们获取网络信息渠道越来越多,“冲一冲”这个策略已经不是主流了。

但仍然有人不死心,或者认知还停留在十几年前,报志愿时头铁的去冲击某个好学校提档线的最烂专业,并且还自豪的认为自己“没吃亏”。为什么呢?我总结一下,这些头铁的人主要的认知是以下几点,我一一点破:

“好单位招聘都是看学校,以后也没多少人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现实情况:说这种话的一般都是文科生,学的一些虚无缥缈的差专业,这么安慰自己。要知道专业决定了行业。每年应届生校招,卡专业的远比卡学校的多,即使是卡学校的企业,在卡学校的同时也要卡专业。是凡有一定技术门槛的岗位,都要看专业,这种门槛不是你一个学校牌子能突破的。更别提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不看学校,但专业差一个字都不行。非要说不从事对口专业的工作,那就是大量的泛管理类岗位,比如销售、私企行政文员一类的工作,我相信哪个上大学的人初心也不是想找这些工作吧。更何况,同一个分数可报到的大学,档次上并没有天壤之别,不会出现985和二本的那种差别。比如北大医学部的护理和山东大学、中南大学的临床医学,聪明人都该知道选择后者。

“好大学倍儿有面,和亲戚朋友说出去也好听”

现实情况:都2022年了,大学早就不包分配了!你再好的学校,毕业也要自己找出路。学校是面子,专业才是里子。上大学是为了更容易的找一个好工作,不是为了说出去好听,更不是为了体面的办升学宴收礼金。专业是跟孩子一辈子的东西,除非你想让孩子去当销售,那不看专业。

“上了大学也可以转专业,未来考研也可以换专业”

现实情况:大学转专业难,转入好的专业更是难上加难。在大一只有你的成绩靠前甚至拔尖才有可能转专业,即使你大一异乎寻常的努力拿到了转专业的名额,你会发现又一个难题:好专业就那么几个,但所有转专业的都想去!所以你拿到了转专业名额也不代表你就能转去好专业,如果转去和你现在专业差不多甚至还不如的专业,那转的又有什么意义呢?跨专业考研也是一条不归路,首先咱们不提现在的考研有多卷,即使是本专业都很难。哪怕你费九牛二虎之力考上了,毕业找工作又要碰到本硕专业不一致的苦恼,你可能会发现当初还不如考本专业研究生。所以,不要对这条路抱有多大期望。

“好大学会碰到更好的校友资源,环境也会让自己变的更优秀”

现实情况:这句话就是鸡汤味十足的p话。当你有价值的时候,你的校友才会成为你的资源,你没有价值,你的校友就只是你的校友而已。自己有个好归宿才是王道,谁敢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别人身上?校园环境更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大部分人的大学四年就是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不要觉得自己能有多少时间参加各色活动。

所以,不要怕浪费分数,现在报志愿还是老老实实给自己优先挑一个优质的好专业,在确保专业的前提下找一个尽量好的大学,大学所在的城市放在最后。只有这样,才会让你的容错率最高,否则,还抱着冲一冲的想法,就等着上学之后纠结要不要复读吧。




首先纠正一点,在专业至上,就业为王的当下,家长与学生选择越来越理性,“冲”的策略虽然仍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主流!

其次,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虽然冲进去的大概率是全网劝退的专业,但毕竟实现了低分上名校的愿望,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岂不美哉?所谓有失必有得,有舍才有得。

其三,现在的家长与学生对于“冲”已经有了新的理解,不再像以前一样谨小慎微,小打小闹。现在的冲,不冲则已,一冲飞天。所以,一旦冲击成功,必将实现院校跨档,乌鸦变凤凰。

这就是“冲”的魅力所在!




这种填报高考志愿方式是不是主流我不清楚。我来谈一谈我对报志愿的看法,由于是平行志愿,“冲”或者不“冲”要尊重考生和家长的意见,如果“冲”就要有学差专业的思想准备,以前我是不主张“冲”,现在观念变了,如果你成绩优秀,“冲”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全网劝退的差专业也行,譬如你考了630分上了北京大学的护理学,四年后你可以考武汉大学的法学院的研究生,数学好也能考985大学的金融学,换个赛道。不过北京大学护理学630分可能上不了。当然“冲”进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也行,就是天坑,到了读研究生时可以逆天改命。

文科生报志愿时可以“冲”,文科生专业性不强,学的知识大同小异,能进好一点大学读本科,到读研究生时再换专业,这一切都是考生要优秀才行,如果是普通考生,学好本专业就尽了洪荒之力,就不要想到换赛道。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要依据自己的位次填报和自己相对应的大学和专业,不能只想到学校,而不考虑专业。报高考志愿就不要“冲”,冲进好学校最差的专业得不偿失。本科不学医,研究生就读不了医学类的研究生。报志愿时一定要想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想到今后干啥,靠什么吃饭,想好了,再考虑“冲”或者是不“冲”。




说白了就是冲学校。




高考志愿填报“冲一冲”,即使捡漏了也大概率是全网劝退的“差专业”,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会选择“冲一冲”?其实,这是题主或者说大多数人严重误解了“冲一冲”这个概念,到底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冲一冲”,笔者为大家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很多人的“冲一冲”纯粹是为了一所自己认为的“好学校”,并不在乎专业的好坏。记得笔者高考时,班主任开了个玩笑说,你的第一志愿可以填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反正录不上,但可以用来“吓唬”别人,这其实也是一种“冲一冲”的概念。比如2021年的云南那位525分考上北京大学护理学专业的考生,绝对是“冲一冲”思维,可是未曾想到,居然成功了。大家说,这是一个好的志愿、还是一个不好的志愿?

在高考志愿“冲一冲”填报中,有人为一所“好学校”而放弃了专业的选择(前面的实例即是如此),有人为了一个“好专业”而放弃了学校的层次(很多考生为临床医学、公费师范生、计算机专业而放弃了更好的学校),这两者是笔者所说的误解“冲一冲”概念,我们真正要为“学校+专业”而冲。

大家都清楚,高考志愿填报是对未知事件的一种预判,即使自己对高考志愿填报非常精通,也无法准确预判到自己的志愿会在哪一个“学校+专业”被录取,而只能说在某个区间内会被录取。那么在这个区间范围内,自己极有可能只能使用“冲”的诀窍。

比如2021年某位重庆物理类高考生,目标是临床医学专业,高考成绩只有616分,他能选择的高校有温州医科大学621分、重庆医科大学617分、福建医科大学616分、大连医科大学616分、广东医科大学616分、哈尔滨医科大学614分等,如果考生想填报温州医科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就只能使用“冲一冲”策略,即使在三所616分的医科大学中,考生的同位分很有可能也无法被其中的某所学校录取,依旧只能冲(相对于前两所高校来说是稳了),而最后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是“保”的志愿。

从上面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志愿填报的“冲一冲”策略,如上例来说,并不是让你去冲北京大学的护理学专业、也不是让你去冲重庆大学的法学专业,而是基于同样的专业去冲更好的学校、或者是同样层次的学校去冲实力更为雄厚的同类型专业,这才是“冲一冲”的意义所在。




其实这是普通人的一个错误认识,所有的专业都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所谓的冷门热门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是不断变化的。入学时的冷门,说不定等到毕业成热门了。

刘强东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选择的是社会学,不算热门吧,它依然没有阻止刘强东的成功。

对于生存能力强的人来说,什么专业都是热门。名校的光环很重要。

退一步讲,即便被录到所谓的冷门,努力学习,也会有更大的成就。




好学校的好指什么程度?值得冲吗?

2016年,一个侄子一个侄女参加高考,小侄子本来底子就一般,理科考了580;小侄女一直是学霸,云南省排到220多名。

小侄女想冲北大或者清华,有机会上,但是一服从调剂就有可能去药学或者护理学。

小侄子简单,说能上个211就好了,又能吃苦,未来搞个研究生,也不错。所以当时直接选了东北农大的农学。后来顺利保研,目前进了一个研究所继续搞玉米种子研究。

小侄女一直想冲,我们一直劝她不要冲……拉锯到最后一天,挑了南京大学的数学,还是很开心的去了,后来也顺利保研,现在在一家投行忙到怀疑人生……

冲不冲,一定要慎重,别人的蜜糖可能是你的砒霜!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