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阅读那些比较悲伤的文学作品?

2023-11-12 13:53:12 条浏览

我们可能有点无意识,或者不愿意大方承认,但实际上,我们的确更喜欢偏阴暗的文学作品。

这世界上有没有积极向上,充满了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当然有。一般我们管那一类文学作品叫通俗文学。

其实不止文学,其他的文艺作品,也都有类似的特点。比如说电影,所有影史留名的艺术片,都偏向阴郁,而主流商业片则负责给我们以安慰。好的艺术片,让我们怅然若失,愿意随时死去。而好的商业片,则让我们可以“多活一个礼拜”。然而我们喜欢艺术片的,绝不会嫌沉闷,也绝不怕阴暗。相反,如果艺术片拍得不沉闷,不阴郁,不悲催,我们反而觉得这个片子肤浅,粉饰太平,不敢直面真实。

文学也是如此。

比如爱红楼梦的人,大都觉得后半部续书不够好,而为什么不够好?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结局不够悲惨。

所以,很多人不说,但大家真的爱的就是文学作品中阴郁的特质。红楼梦为什么好,而西游记为什么没有红楼梦这么受追捧,不就是因为西游记你能一眼预知其大团圆的结局吗。西游记里,所有困难都必然被猴子解决,偶然有个解决不了的,还有万能的观世音来帮忙解决。这有什么意思?我看西游记也就是一部通俗小说。跟四大另外三个比差远了。

再比如,大家都很爱《小王子》。为什么?小王子有什么好?还不就是因为小王子打着童话的幌子写了一个足够忧伤的故事吗?

早有各路思想家证明:人类偏爱悲剧。只有痛苦,才能走向深刻。而快乐是肤浅的。

所以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原本就在于其阴郁的本质。

或者说,严肃的文学作品,其本质从来都是阴郁的。而阴郁的特质,正是这些作品的魅力所在。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好像有一种主流价值,在慢慢消灭负能量的存在。你刷微博,刷微信,上QQ,看朋友圈,所有的界面都在告诉你七天减肥三天发财五天有对象的秘籍,从来不会看书的人甚至会引用某个哲学家的话劝诫你:做人啊,最重要的是坚持。

好吧,你于是坚持。我们咬紧牙关,修身,齐家,跳槽,创业,赚钱,娶媳妇,生孩子。我们从来都积极向上,不敢稍有懈怠。因为稍微有一个恍惚,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人家都在秀恩爱,秀成功,秀自我实现,秀幸福美满。我们怎么办?所有的牢骚,都被藏起来,放到私底下,放到酒醉后,放到记忆里。长此以往,人都变得衣冠禽兽,人模狗样,而忘记了自己起初的操性。

但,现实是残酷的。

文学作品的意义便在于,它能勾起我们早已忘记的一些惨淡龌龊渺小悲哀无趣,它是我们的午夜梦回,也是我们的扪心自问。它让我们发现世界原来还是原来那个球样,我们自己也还是原来的那个自己。而看到真实的世界,从来都不是一件太过美好的事情。

有人因为看清真相而无法再活下去。有人因为看清真相而坚强地活下来。




痛苦是唯一的高贵。——《恶之花》




这个社会是矛盾统一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有积极就有消极,有阳光就有阴暗,对于文学作品一样,积极东西存在的意义,同样适用于消极,否则,世界就是不完整的。中国古老的朴素思想也是揭示这种矛盾对立统一,太极,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有阴必有阳,有白天就有黑夜,很简单朴素的道理,构成世界的万事万物,也构成我们的社会的各种关系,左派、右派、乐观、消极……。只看积极,阳光,正面……注定是不完整的,而且片面的,所以,要全面的去了解人生、了解社会,了解这个世界,甚至于指导我们去了解生命、宇宙……。有正有反,这样的人生才丰满才完整。文学作品对于我们人生的丰富,只是这个世界上众多领域里很小的一个分支,世界如此之大,分支如此之多,我们了解的越多,思想的圆越大,越发现未知的越多,所以,人生是多么美妙的体验。




认清自己才能避免让有限的知识和无限的鸡汤成为错误的怂恿者——白茶




感情是人类交际,沟通的一种传达!体会感情的人能体现正能量的价值观!




应是恰时贴合了自己内心深处吧,或是更想深入察觉表象之下的沉实。




謝邀!

寫作與觀者實際上是個互通機制。漢娜.阿倫特說:「平庸的邪惡」就是人的不思考、無判斷,屈從於本能,拒訴知性,尤其是對歷史遺望真相、不反思-「平庸的邪惡」-極權主義的基石。

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很難不讓人想到陰喑、悲劇和罪惡,因為他筆下講過許多關於這方面的故事。事實上,他本人就做過罪犯。

Under-ground(地下室)是陀氏小說反復講述同一故事:人類努力擺脫嚴酷的桎梏和受壓迫的宿命。作為文學隱喻,「地下室」是個巨大的力場,支撐著陀氏全部作品的主題,包含非常複雜的意義,將人類的經驗和情感一網打盡。從這個角度切入,陀氏創作的來龍去脈就豁然開朗,線索驚人地簡潔連貫,最能體現作者意圖。

在俄語中的「地下室」一詞在書中,讓人想到木地板下的在黑暗中像蛆蟲一樣滋生蠕動的寄生蟲。它們咬嚙地基,從骯髒的縫隙中探出頭,血紅的眼睛四處張望。它們像老鼠一樣專注、執抝,仇視禁錮它們的力量,時刻密謀著毀滅和叛亂。在陀氏的作品中,純粹意義上的「地下室人」最先出現在《地下室手記》中。小說可以說是借怨恨哲學對理性主義的著名攻擊。事實上,陀氏的《死屋手記》中回憶的那些流放西伯利亞的罪犯,就已經帶有許多地下室人的特徵。

man-worm(蟲-人)是地下室人的化身。man-worm具有人類的共同屬性,像任何其他人一樣,他唯一的動機是「創新」,也就是說,他可以做任何事,只要能把他從可怕的無名重負中暫時解脫。man-worm沒有性格,因為他不「知道做個什麼東西:他既不邪惡也不善良,既不流氓也不老實」(《地下室手記》,52頁)。他是個「鼠」人:「在世人的眼中,他是一只骯髒惡心的蒼蠅⋯見人就讓路,受盡欺凌和侮辱」(《地下室手記》,89頁);但在孤獨中,又有種奇怪的自豪感在他體內衍生,這是人-蟲將要變形的標誌。在極度墮落的環境下,丑陋、局促和貧窮澆灌出地下室人的怨恨之花,埋下了反叛之種。

他們沒有理性、沒有意義。或者換言之,他們只有行動,沒有目的和動機。就好像,網絡噴子,他噴人,不是代表他有什麼理想,而是完成噴人的行為;要是他被人反攻或抓住了受罰,那麼謝天謝地,這證明他還能給别人制造麻煩。陀氏不厭其煩地探索複雜的受虐—施虐欲望。在潮濕陰暗的地下室中,受虐—施虐欲望在地下室人的心中滋生。

正如開始我們看到的,反思與內省是陀氏認為,俄羅斯人是典型的地下室人:這是「地下室」隱喻具有的文化意義或民族意義。之所以說俄羅斯人是地下室人,是因為俄羅斯幾個世紀以來一遭受專制的奴役和統治。無論身為農民,死釘在沒有經歷法國大革命式洗禮的大地上,還是身為城市底層,只有片瓦、卻無一個家。陀氏認為,他們都受制於最可悲的貧窮、最深重的壓迫和最深的墮落。在這種環境下,俄羅斯民族最容易「小鬼」附體,靈魂中滋生著地下室人的怨恨、憤怒和瘋狂,圍繞著這把怨恨之火,醖釀著暴力傾向和施虐-受虐的激情。這是受壓迫之後的必然結果~

因此,陰暗悲劇故事是還原生活的真實。理性主義把「健全的理性」和幸福生活理想化了,主要因為它高估了科學作為一切真理和善的最終尺度。這種尺度摧毀了價值神聖而必要的前提,推導出了這個公理-「一切都是合法的」(《卡拉馬佐夫兄弟》,640頁)~




我们生活在温暖的太平盛世,对悲惨阴暗的一面,会充满好奇,当文学作品呈现出社会阴暗的一面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进而去阅读它,鉴赏它,客观的审视它。

悲惨的文学作品,有时候会更吸引某一部分人,他或许正遭受不公正待遇,他就会在里面寻求某种心里平衡,让心灵与之契合,来排泄自己的情绪,寻求寄托,既然生活中没人理解,胸中苦闷,就会与书里的人物进行对话,来消化自己的不良情绪。

悲情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的是命运多舛的人物,会引起人们去剖析,去解读这些人物,他的故事铺排开,会让你不由自主跟着剧情走,调动人的涉猎心理,一步步看下去。在生活中,与剧情有某些相似之处,更能调动人们的好奇心理,去追逐,去捕获这些悲惨阴暗的文学作品。




我就是。我喜欢阅读描写人生苦难的文学,因为这种文字才有真性情,才能让人产生悲悯,从而思考人类的命运!




因为他内心的悲暗欲之其共鸣




因为伤感的作品人们容易产生共鸣,产生同情、怜悯之心。而且大部分人亲身体验和经历过和作者差不多悲伤的故事。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堡垒。况且善良是中国人的美德,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就像张贤亮、路遥就是典型。

张贤亮是中国文坛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上世纪50年代因诗歌《大风歌》。被化为“右派分子”遭受打击和迫害,押送农场,被劳动改造长达22年之久,文革结束后平反,重新提笔创作了大量商感作品,《男人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灵与肉》等。其实这些作品是自己真实的写照。读他作品的读者自然会产生同情之心。

路遥年幼时上不起学,而且在上学其间,每个月生活费不够吃,饥饿的经历和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卑微的出身和少年时代的屈辱所以在他创作的《平凡的世界》里,都是他辛酸的影子。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处境相似,读这类悲伤作品,最容易产生共鸣。




木心在《素履之往》中写道: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虽然辛苦,但愿你竭尽全力去追逐那种滚烫的人生。

有人不幸,但是所幸你不是最不幸的人,而你认为悲惨的人,却在挣扎着走向光明…




悲惨阴暗,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或者损坏,人生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因为曾经的美好,所以大喜大悲,在曲折离奇中越是割舍不下。文学作品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感悟。越是感觉美好的事物大都不会被铭记,只有伤痛才能念念不忘,有遗憾就更有深刻的记忆,所以悲剧往往是经典,被大家熟知,所以有些人喜欢读一些悲惨阴暗的文字作品。




情绪化的感同身受吧




喜欢读伤感文章,喜欢听伤感音乐,这是一男人在寂寞时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喜欢这些东西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读这类作品的人大都是经受过挫折或者人生不幸,王勃小小年纪吟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悲调,因为他在政治上受到了压抑而不得志,一般顺风顺水扶摇直上的人是没有这些伤感的。

为了寻求精神上慰藉读这类作品来减轻内心的苦闷或块垒,与借酒消愁相同,其结果是抽刀斩水水更流,越来越沉沦,关键是读后要有所悟,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才是正道。读书是明理开智慧,明人不用多说,。




谢邀请一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阅读那些悲伤的文学作品?这是在文革后称之为的伤痕文学。

爱阅读这类文学作品的人,基本上是有着亲身经历过,看到过或者是听说过的事情。对这些东西太了解了。对这样的文学作品太贴实际了。从心里来说,有点共鸣。

没有经历过这些悲伤的故事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也不会去看这样的文学作品。




算是另一种方式的情感表达和宣泄吧




人生路,看曲折,喜怒哀乐都经过。若笔直,则见坡,谁知高低时夭折。




没人喜欢悲伤,但许多人喜欢读悲伤的作品,而最好的文学作品,也大都是悲伤的。文学理论家对这种悲剧现象,有过很多研究,就我阅读悲剧的感受,大体有这样几种可能:

一是人都有同情心,同情弱者被压迫者,同情那些被污辱与被损害者,即天性使然。

二是心灵能起到净化作用。悲剧的力量是崇高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能激发人的崇高感正义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向真善美升华,从而得到升华的快感。

三是有助体认自己的安全感,增加幸运感,幸福感,同悲情人物相比,自己庆幸没有这种悲惨遭遇,会更珍惜生活,也是一种人生幸福观的教育。

四是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居安思危,扶弱助困,向善向美。

五是悲情故事往往曲折动人,更有欣赏美感与魅力。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