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有人认为中医大夫是越老越厉害,你怎么看?

2023-07-25 14:04:55 条浏览

中医大夫不一定越老越好。中医大夫是记忆好的时候最好。




中医大夫肯定是越老越厉害,因为中医是辨证治病,一人一方,既然是辨证,就有可能辨证对了也有可能辨证错了,所以只有老大夫才能做到更谁确的辨证,不致于辨证错了,西医大夫是越年青越好,因为年青人掌握的都是最新的知识




不一定哦!要看系统是否正确。




中医学,也是一门学问,并不代表老了技术就好。它跟我们学习物理、化学一样,学问,学习时间长不代表就学问高,古来有状元徒弟未必有状元老师,那是个人才能的发挥。一般情况,那些专家教授,也只是在固定范围有稳定的业绩。特别是中医学,跟别的课程不同,即使专家,只代表理论方面比较成熟,如果临床,未必道行就深。中医学离不开基础,但是却不能编程化的应用,如果用公式似的规范,那將脱离传统模式。




我认为这问题不绝对,有年轻的中医,治病很行的,但不普遍。大多数要到三十五岁后才成名医。因为中医学确实太深奥,而且派别也比较|多,在学好基础的东西后,还需博阅各科书的精华,看各种名医案,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大胆实践,所以基本上到五十岁后就是比较优秀的中医师了




这要看他学医的层次如何,很多老医生只是凭经验,在知识方面却有限,所以对疾疾的认识有限,所从有时自己病都治不好,有时问他们某种病有多少种病因,他们却难以回答,所以医不在老少,而在于学医的广度和深度。




越老越好骗人,说一句不好听的,连心电图和x光片化验单都不会看,就知道用歪理邪说蒙骗。在大街上要饭的老年人就容易要到,青年人就不容易要到。上年纪的骗人就特别容易,青年的就难点。




不一定哦,医技和年纪无关!




老中医并不是越老越好,如果是在古代,这句话还有一定的道理,现在真的不合适。

在很久以前,中医都是以师带徒的形式存在的,而且老自然代表着一种阅历,经验丰富的象征,而且古代的交通闭塞,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当匮乏,而老师比学生经验丰富,这是一定的。受到古代封建制度的理想,就算徒弟比老师厉害,也不敢妄自夸大自己。

而现代就不同了,你要是肯学,哪里都能学的到,而且有了网络,学习交流更加广泛,我反而觉得40-50岁是经验与学习能力匹配最好的时候。




中医越老越利害这是个错误的结论。经验对于中医来讲十分的重要但对中医能够正确地领悟它的內函是最重要的。有许多年青的中医师都出类拔翠说实话我从不相信什么老医师什么教授什么名医。




无论中,西医。临床经验都是十分重要的。时间长了,积垒的经验也就丰富了。




一般情况应该如此.俗话说老中医,少裁缝,姜是老的辣,久病成良医,何况医生.医龄长了,见的病也多了,不论是医好的病或没医好的病,只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学习,那肯定比年轻人强.当然有些文化有限,又不重视学习和向名医请教的老中医,也未必有勤学苦钻的年轻中医医朮高明.因为中医是全科医生,并非只会治一种病.它包括内科.外科(包括皮肤.无名肿毒).五官科.外伤.骨科.妇科.儿科.毒蛇狗伤等




很多人对中医学有很深的误解,这不只包括于普通民众,甚至有些中医学者同样如此。有人认为,年轻人没有经验,好的中医一定是老中医。

试拿武侠来举例。《射雕英雄传》中,江湖上顶尖高手是天下五绝,可是郭靖仅仅七八年便能够四绝打成平手。相应的来说,柯振恶习武六十年也没有郭靖一半的水平。这是为什么,悟性努力缺一不可。

中医要有临床经验,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医要有理论指导,就像天下武功的总纲《九阴真经》,因为有其理论指导,郭靖武功所以能一日千里。中医亦是如此,没有理论,只知道埋头苦练,那就永远没法升华,那只是匠人,不是大师。

中医看病,辨证论治。绝不是用几个固定的方药。根据经验你可以看好经验之内的病症,可是经验之外呢?遇到疑难病症用怎么办?因此必须依靠完整的理论体系层层分析病情,才能解决问题。不掌握好中医理论是无法当好医生的。

因此我认为要当一个好中医必须具备三点:理论基础、临床经验、悟性。首先中医临床跟师是必需的,它可以让你学到老师的经验,但是理论基础同样重要。有些病是有经验的,而有些病却是没有经验的,那这就得需要理论的支持。所以中医自然也不是岁数大就能代表医术高。中医随着年龄增长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经验并不能代表全部,年轻人同样具备年轻人的优势。

年轻人学中医,首先他的理论更扎实。现代中医教育更加系统化。理论基础、诊断、中药、方剂、针灸很有条理性,老一辈中医学习过程没有书本这样精细,这是年青一代医生优势的地方。还有一点,年轻人思维更加敏捷,用药更加大胆、果断。年轻人石膏半斤、黄连一两,是很常见的事,上年纪以后瞻前顾后反而限制了自己的能力,这就是年老与年轻的差别。当然,年老也有另一个优势,那就是稳重。年轻人看病单刀直入,三物白散敢开,生川乌、生草乌、斑蝥敢用,麻黄、细辛一开就是10克,甚至更多,因为没想得那么复杂。当胆大具备心细这就上了另外一个层次。因此,中医并不是老人的天下。

我认识很多西医,每当他们遇见没法确诊的病人,他们总会说这么一句话,“推荐去中医科进行调理”。我一听就不高兴,我说:“西医是治病的,中医同样如此,它不是搞调理的”。虽然中医是可以调理身体的。《内经》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治病就调衡阴阳,这是一个理论总纲。但具体到某一个疾病,就不仅仅是调和的问题了。首先,看古人的例子。扁鹊,他治疗过虢国太子的尸厥,当时病人都已经进了棺材,他看到棺材滴血,既然不是外伤,怎么会滴血呢?打开棺材看,发现棺材里的人还有呼吸,于是就救活了他。这不是最典型的中医治疗急症吗?邓中甲老师曾讲过他的一个案例,年轻时邓老师下乡行医,遇见病人肠梗阻,送来已经奄奄一息,需要马上进行手术治疗。但是村里会手术的人被临时调走了,万般无奈只能中医来看。于是就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第二天病人马上问题就解决了。当时同行的西医团队都轰动了,说中医居然能治疗肠梗阻。像这样治急症的例子太多了,如果举例可以举出很多来。所以说,中医是完全可以治疗急症的,并且是很擅长治疗急症的。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大量的中医不会治疗急症,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中医只会调理的误解。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医人自己错误的观点,中医治病不用方而只用药。为什么我要讲这个话呢?因为我个人认为现在的科研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倾向,就是过分强调研究单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作用,西医学中医往往就是这么一个模式。我们现在受西医的影响,我们中医也开始研究单味药的化学成分了,可是再大剂量的人参皂苷又怎么和独参汤比?这个方向不过是做无用功罢了。

再就是我们的科研倾向于研究某个秘方、自拟方,有的人就是研究某一味药。殊不知,中药是特别讲究配伍的,应当研究药物配伍后的变化,才能了解古人拟方配伍的作用所在。比如麻杏石甘汤、麻黄汤、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升麻汤,它们的配伍不同,那么作用就不同了,这个作用有时候甚至是相反的。麻杏石甘汤与麻黄汤作用有多大的区别?麻黄配石膏是什么作用?麻黄配苡仁是什么作用?麻黄配连翘和赤小豆是什么作用?麻黄配桂枝有什么作用?麻黄配杏仁有什么作用?麻黄配升麻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去研究这个。这才是真正的奥妙所在,这就是方剂的奥妙。方剂的奥妙就在于它的配伍不同,作用就不同。中医想要振兴,这些观点必须改正,愿能为中医做些轻微贡献。

此篇文章内容摘自“中医杂说”。




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首先,哪个中医是直接进入老年,而不经历少年、青年、中年?如果年少的时候不努力,哪上年纪了,会是一个好中医吗?所以很多中医,年轻的时候,就有所作为。第二,医圣仲景著作伤寒论,大约是50岁左右写的,他的写作不像现在写在纸上或打在电脑里面,而是刻在竹子上;叶天士12岁左右学医,30岁左右便闻名于天下,同期的中医,比上面2位年纪大、小都有,请问他们算老中医吗?第三,中医越老越厉害,如果说他们行医经验丰富,这个我完全同意,但经验是中医的全部吗?中医一直以辨证施治为中心,阴阳平衡为目的。当代的国医大师邓铁涛、干祖望等诸多国医大师都反对经验主义。我以前曾跟师湖北中医大师王安康的时候,他第一句话就是师其法而不拘泥其方。第四,我见过很多老中医,一旦离开原单位、大平台后,到新地方上班后(比如离开省中医院,到某国医堂),病人就非常少,因为疗效的原因。中医自古至今,一路传承,就是靠疗效。第五,说句难听的话,说中医越老越厉害的人,本质上有自私的目的,这种人,如果是中医,估计会说祖上几代行医、祖传秘方等等,从而为自己创造利益。




谢邀,这可不一定,凡老中医首先都是养生家。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活谒可亲,红光满面。精神很好而且高寿。这是真正的老中医,而现在有很多老中医得病吃西药,挂吊针这样的老中医是中医吗?他们挂着中医的名用西医上的生化指标,各项检查,请问这样的老中医历害吗?




有人认为中医越老越厉害,我认为不一定!

知名度高的老中医,每天坚持学习与实践,病人多了,各种病症都有,名中医不是单纯的给病人治病,名中医对相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得出很多经验,择优方案广泛应用,名中医心里总是在研发优质方案,并不象有些老中医一成不变搬照老一辈中医的方法来诊治病人,其实时代不同,人所生活的环境也改变,产生的病理情况相应改变,所以治疗方法更不一样,作为中医也有创新,这种创新是把病人从凝难症的痛苦中,短时内很快康复,并无复发。而且延长寿命,逆生长!所以名中医学习永无止境,永远都在探索的路上!




中医学不在老少,关键就是学而灵变。用儿多种方法,有步骤的才行不要死板。其实年轻人是朝气蓬勃的升级,老人是老当艺壮。只要精通灵活运用都是好中医。




要能去历史博物馆,就你说,是什么?




这是一句蠢话!治病靠的是治病的技术!不是靠的年龄!尤其是中医,一种疾病多种治法,个人有个人对疾病的认识与不同的诊断方法和结论,所以,治病的方法都不尽相同。年龄老的不一定对疾病有深入的认识,不见得能开出效果好的药方,一个人治一种病的现象也是很多的,有的病人跑遍了各大医院就是治不好的病,有时候碰巧了甚至会遇到一个不起眼的文盲农民的小偏方就治好了!有病乱求医指的就是这类情况。所以说,中医治病技术的高低不能用文凭来衡量,更不能用年龄来衡量,医生对中医的悟性反而才是治病不可低估的基本原因。




以前学习中医都是以家传、师承、自学为主,主治专长明确,名声也是由近而远的传播,患者看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中医越老经验越丰富,看老中医也成了惯性思维和常用语。现在学习中医主要是以院校、科班出身,看病要分科室、专业,资历主要以职称衡量,针对性较弱。

有句古话,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现在看中医患者要清楚了解自己所患之疾病与要看的医生是否有这个方面的主治专长来决定就好,不一定非要找老中医或专家。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