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何有的人口若悬河但写却写不出东西来,而有的人文章虽写得很好但讲话却结结巴巴?

2023-06-22 15:16:03 条浏览

这叫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我就是不怎么会说话的一个人,不想说,也不喜欢多说,。

但是我喜欢写文,抒情的话用于文字上表达。




这说的是两种能力,口才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就拿我来说吧,我有时候还是会写一些较好的文章,但是我这个人却比较沉默寡言,不善口才交际,我是一个爱思考却很孤独的人,讨厌过于热闹的应酬,也讨厌虚于客套的嘘寒问暖,往往在需要表现的场合而名不见经传,是朋友们口中盛传的怪人,我喜欢安静,我的嘴也很安静,夸夸其谈这个词和我完全不符,静静地独守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在笔尖轻轻划刻,倾诉,深思,任感情在笔尖流淌,却说不出半个字,可能是性格吧,但是我认为最真诚美丽的文字往往都无法宣之于口,而是静谧环境下深入思考的产物,用笔一个一个字写下来的。

当然,我很欣赏有口才的人,天南地北的落落大方的谈吐,怎能不让人倾倒?这种人在哪里都是发光体,引人注目且让人敬佩。他们的学识经历必然也是最丰富深厚的,他们的感情必然也是最炽热的,所以我欣赏甚至希望也成为那样纵横捭阖,侃侃而谈的人,但我却做了孤独的文人,这种孤独像坚冰一样,实在是憾事啊!

无论如何成为一个有深刻内涵的人吧!不论是善于口才交际,还是善于写作,都是一种充实的人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拘泥于说就会脱节了写;专注了写就会束缚了说。说写统一,步调一致。

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行。说好了要写出来,写好了要读出来。多实践。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日积月累的练习,一定水到渠成




开车开的好的人,不一定是个好教练,性格,天性,后天经历,环境决定一切。就如当年我们那一批批应试教育的学生,英语考试也许比一些老外还厉害,但是口语,呵呵……大家都懂的……先天决定宽度,后天决定广度,先后天结合也许能办到口手并用,两者缺一,估计就会口能言,手不写……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我记得读书的时候,有的同学嘴巴很会说,但是叫他考试,基本写不出什么,考试很棒的口语却不好。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平时多看,多听,多练,慢慢得就会好起来。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这么说的,我也很赞同,因为我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大的,就看自己努力不努力。(胜在坚持)




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律和逻辑。说话写作都有序渐进,有的人在谈论问题口若悬河,出口成章。有的人写作能力特别强,但说话很不自信。从这两个问题不难看出,说话能力能强的人大脑恩维敏捷,又自信不怯场,这也是性格使然。而写作能力强的人如径溪流水,清澈明远。但讲活结结巴巴很貝紧张。这就是前者胆大自信,后者不自信紧张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讲话和写文章是不同的表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达方式,记得在最近在书上看到: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在与人讲话交流的时候,是处于互动状态,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只要不要过于隐晦,对方都能明白你的意思,而转换到写文章上来,并不是将口语内容写成文字就可以了,这个就涉及词汇量、写作技巧等多个因素,因此会说不代表会写。

相反会写的人,习惯于用书面表达的方式进行表达,而在交流聊天中让他使用口语表达,那么就会交流的对象有很大关系,交流对对象的文化程度不匹配就很难交流,这个本身就会造成表达者的心理障碍。

这个也就是为什么要有简体中文(白话文),在于理解容易,但本身传达的内容有限,就像现在大家不学繁体了,古文学的少了,在看古文经典的时候就很难理解书面表达的意思。

如果繁体字的基础的话,对很多字看形体就明白描述的意思,中文中有很多是象形文字的演化。繁体字比较容易链接古文,有这个基础就很容易去读传统的经典著作。

讲话、写文章都是对概念或情感的表达,这个往深了说,还涉及人的人生阅历,简单说你让00后去理解粮票概念,估计你需要阐述很长时间,包括背景、原因、使用方式等等,而你和60后的人去交流,只需要粮票一个词就够了,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你无需多说。




写文章和说话不同。写文章需要懂得写作技巧,需要有文学的修养,需要有对文字和词汇的驾驭能力,需要有生活的历练和积淀。文章写出来是要有思想高度和情感温度的。用的是脑力,口头表达能力不一定好。说话只要口头表达能力好,有用的没用的侃大山。就可以说是口若悬河了




这种人思维活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但是在语言表达上却极为不畅,所以适合写作研究之类的工作,例如例如很多专家学者就是如此。这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第一,先天性原因。天生下来就不喜欢与人交流,或者有交流障碍。

第二,语言表达障碍,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这种行为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锻炼有所改进。

第三,后天性原因。由于自身生活或工作原因,长期度独处,造成语言表达退化。




问题中提到的两种情况並不罕见。出现这两种现象是有原因的。术业有专攻,做人有短长,没什么可奇怪的。

专注写作的人,功夫都下在了笔头。越写越熟练,越写越成功。循序渐进,自然下笔千言,妙笔生花。相反,他其它方面的能力,包括说话能力,相应就不一定那么强了。说起话来结结巴巴也就难免了。

而有的人因工作关系,经常需要开口讲话。面对各种人,各种场合,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时间长了,口才自然很好。可让他写个材料,却並非其所长。

我们常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专长专长,专了就会长。这都得力于后天的锻炼,熟能生巧嘛。

另外,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有人内向,有人外向。内向的人,内心世界不见得不丰富;外向的人,表达能力明显地较为强大。这种长短优劣往往是先天的。一个人就是生来就具有某种天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农村文盲老头,讲古论今,一套一套的,语言风趣幽默,引人入胜。写文章嘛,斗大字不识一个。而一个小伙是个“闷葫芦”,却见邮局常常给他送稿費,原来他的文章时时见著报刊。但见人木讷,不爱讲话。这一点也不奇怪。

再说,人所处的环境也可影响到人的专长发展。我们强调优良家风的传承,强调家长,老师的以身作则,都是用外因影响内因,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有力措施,专长的形成与此则大有关系。

人无全人,有一个专长也不错,原也不用羡慕别人。但能一专多能,当然更好。若能取长补短,既可写文章下笔千言,又可说起话来口若悬河,岂不更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应自卑。提笔锦绣文章,说话口若悬河。我们定当努力。




有人口若悬河,却文笔乏味。有人笔下生风,却无从表达。有许多大文学家,就是这样。如巴金,他曾说过,因不善言辞,所以靠写。莫言好像也这样说过。

八十年代,文学热遍及大江南北,城市乡村。我所在的城市,以文联办学习班的方式请了全国著名的文学家,刊物主编,一句话,都是玩文字的高手。在开班前,召开的会议上,出于礼貌,请这些作家,学者给大家作报告。最后,主办方当地文联领导讲话,他这一讲不要紧,让这些大文学家们目瞪口呆,用不礼貌的话说,就是都听傻了,无地自容。当领导讲完后,这些大文学家们个个竖起大拇指,佩服得五体投地,决没有半点虚情假意。可是,据我了解,这个领导只能靠嘴表达,文笔跟这些大文豪们差十万八千里。

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开一扇门,关一扇窗”的道理。尽管如此,口才和文笔也是可以锻炼的,在刻苦努力之后还是会有所提高的。至于双料都行的人也是有的,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人,口才和文笔,盖压群雄,自古无一胜者。当然,伟人就是伟人,不佩服能行吗!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