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1 10:39:03 条浏览
因为我们看的并不是电视剧《西游记》,而是我们小时候的自己!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待同一种事物也会有所不同。
小时候我们看的是好玩,有意思,看的是画面,直接感受到的东西。
随着年龄增长,心智逐渐成熟,一方面接触的面越来越广,一方面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再看到小时候看过的东西,往往就会怀念小时候的味道。
这就是人生啊!
小时候西游是童话故事长大了才发现原来西游讽刺的是人心。
小时候看热闹,打打杀杀很是过瘾,几乎每个暑假都要看一遍。而长大后看的就是故事了,人物背后的某些深层含义。或者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想表达的真实含义,一些社会现象。譬如,同样是妖怪,有背景都没被打死,自己修炼的野妖都被孙打死等等一系列小时候看不到的事情
小时候爱看西游记神奇的变化,尤其能上天如海!大了就索然无味了,知道这只是神话故事!当然也是因为小时候看过多次,大了再看没新鲜感了!
喜欢看猪八戒的贪吃,只要猪八戒一出现,耳边就会莫名的想起那一段搞笑的音乐,他就是只自带音效的猪,再其次就是想看看隔壁村的马德华老师,也好给其他人吹吹牛,说这是我隔壁村的人,他是我什么什么亲戚,就觉得好自豪。
最不愿意看的就是三打白骨精,只要白骨精一出来,就恨的自己掉眼泪,气死人了。其实现在再看,社会上的白骨精大有人在,但是像唐僧这样的人已是遇不到了,都被骗怕了。
现在看西游记看的是情怀,是他们的团队,是唐僧作为领导的凝聚力,给你换一张饼,跟我走就有肉吃,能吃到肉就说明成功了,不成功也没办法,只能怪自己当时糊涂。现在再看孙其实也是被逼无奈,有一身本事,但是没有唐僧人脉关系硬,他的金箍就是现在在家等着吃饭的老婆孩子、爸爸妈妈,纵使你的理想再远,也逃不出唐僧的金箍,他就是生活的压力,没有他就没有饭吃。而猪八戒呢,每次都是他说要散伙,这么不坚定的人都成佛了,只说明了一件事,顺应时代要跟风,风来了你不想走都难,跟对团队更重要。
谢邀!
1.小时候看热闹,长大后看门道。
小的时候看《西游记》就觉得里面的妖怪很漂亮,孙很机智,腾云驾雾很帅!打妖怪很神奇!在长大了之后再去重温就会发现,里面的演员演技超好!比方说,孙变成高小姐的模样的时候;孙被压在五行山下那个渴望的眼神;唐僧赶走了孙他的眼中的不舍与无奈;女儿国王送别唐僧时那个不舍的眼神。
主线很明确,意境也很唯美,以后看这集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就是觉得他们两个不能在一起,比较可惜。但是当我再次重温时我发现了人生的意义:唐僧说过,他早已许身佛门,与大唐天子有诺在先,可能就是在告诉我们,有的时候,责任更重要。这就是琼瑶思想不能够在今天流行的原因之一。琼瑶笔下的男女主可以为了爱情抛家弃国。或许小孩子看起来还觉得好玩儿,但是长大之后便会觉得莫名其妙。
2.《西游记》则是几代艺术家心血的沉淀,演员们用生命碰撞出来的艺术著作。无论是服装的搭配,还是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是借鉴了戏曲动作和舞蹈美学。
3.情怀。但我认为即使抛开情怀,《西游记》依然可以流芳百世。因为这是一种审美能力。
你觉得呢?
其实,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其他影视剧,长大后看和小时候看都是不一样的,改变的不是作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小时候很单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长大了,阅历丰富了,就会不自觉的将影视剧中的情景和现实联系,或悲或喜,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
两方面吧。
特技效果,小时候看到这水平的特效就觉得很厉害了,现在特效更精彩,再回看就觉得太拙劣了。
第二,心境不同了。长大后经历多了,很多事看的更清楚了,对故事情节理解就不同了,小时候只是看个热闹。
谢邀,已经有如此多的好回答,我就简要说一下。
小时候看,注重情节,有很强的代入感,小孩子都喜欢孙,调戏猪八戒,木讷沙和尚,对唐僧,觉得他有些笨拙。看电视或者小说都没有把整个剧情串联起来,加上生活体悟不够,根本不能明白西游记究竟要说什么。
长大了,当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体悟之后,看西游记或者回忆西游记,瞬间就能明白,原来西游记就是吴承恩,吴承恩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中以唐三藏为中心,孙,猪八戒,沙和尚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人性的嗔,贪,痴,慢,疑等性格,通过取经之路,说明了人性中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但是缺陷可以选择,通过艰辛磨难,动心忍性,就可以达到摒弃私欲,获得真我,得道成佛。佛是什么,就是见性至命,达到自我圆满的境界。
取经路,修行路,人生路,这也看出吴承恩历经磨难挫折,方才体悟到人生真谛。
谢谢邀请。小时候看热闹,长大了看门道。
现在不喜欢看了,小时候喜欢
小时候人生经历少,对《西游记》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懂得了通过表象看内在。对《西游记》的理解会更多。所以感觉不一样。
我看还都差不多
小时候看,觉得新奇,是视觉盛宴,看完这集想下集。是用眼睛去看。
长大后看,是怀旧,不必用眼睛去看,就知道下一个出场的是谁,是用心去看,当然觉得亲切啦。
小时候看的是神奇梦幻,获得的是快乐。長大后看的是内涵
知识,社会缩影,获得的是政治,人文思想知织。成人以后所处层级,人的知识地位,社会环境不同,心偿理解学习西游记的内容价值,也是有所不同的。这时再看这部书就不是以精神娱乐为主了,实际上西游记的作者是利用神化故事写出了当时封建设会的状况和人们的社会現实和理想。
首先,年龄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改变!小时候我们看《西游记》,有多少人会幻想着自己成为孙,可以千变万化,可以腾云驾雾,可以长生不老!长大后得我们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千变万化的是这个社会,腾云驾雾得买机票,长生不老只是一场梦。小时候我们看到唐僧被抓会为他担心,害怕妖怪真的把他吃了!甚至小时候的我们是不是也曾想过自己吃一块唐僧肉呢?长大后我们还会有这样的担心么?不会!就算长大后的我们从没看过《西游记》,我们也知道拥有主角光环的唐僧是不可能被妖怪吃掉的!再有就像“女儿国”那一段,小时候的我们只会津津有味的欣赏女儿国国王的美艳,庆幸唐僧又过了一难,还会觉得这一难怎么这么简单!但长大后的我们才会发现,这一难却是如此之难!
其次,就是小时候的娱乐项目的单一!作为80后的农村人,小时候谁家里面有台电视那可是很了不起的!一大群人围着看一个14寸的黑白电视,而且电视也只能收到一个巴掌都能数的过来的电视台,一部《西游记》就是我们的童年!反观现在,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电脑,各种各样的设备,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眼花缭乱的我们还会有心思去看《西游记》了吗?!
还有,《西游记》毕竟拍摄在80年代,技术落后。现在的我们可以轻易地在《西游记》找到一大堆的穿帮镜头!相比较现在的一些大片,比如《变形金刚》、《阿凡达》、《功夫熊猫》,这样的精细制作的电影,其画面效果就不用多说了!
小吋侯看孙天上飞.激动心跳.想和他一起飞.长大后知道孙是六小玲童演的.上不了天空.假的.一点都不好玩。
孩子与成年人的视角不一样,当然感觉就不一样
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后看山非山,看水非水,最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小时候,:直观,认知,学习,接受。。。。。
长大后,:以自己的认知感受,感情经历,带着主观的意愿,个人色进行:观察,评判,选择,学习,接受。。。。。。
老了后,:返璞归真。。。。。
小时候那有这么多的娱乐节目,有电视的都少,那个时候一没有手机,电脑,彩电,那个时候的西游记感觉特神奇,逼真,就像现在的刚懂事的孩子一样看那都感觉新鲜稀奇,现在呢天天手机不离手,你什么看不到,看多了还感觉稀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