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长大后的年跟小时候有什么不同?

2025-05-01 10:28:10 条浏览

小时候吃的是杂粮饭,想是白米饭,盼望过年的时候有肉吃,。还可买新衣服穿




小时候喜欢过年,有好多零食,长大了讨厌过年,一家人相聚的时间太短!




印象中的过年就是赶大集,买年货,贴春联,吃不完的瓜子,还有偷偷装满口袋的大白兔奶糖!现在成熟了,感觉年就是对家人的陪伴,长大后越来越懂得家人在身边是有多幸福,希望每个人新年快乐!




感觉现在的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

以前小的时候,住在农村,过年放鞭炮,走亲串友,贴对联、窗花等活动真的丰富多彩!特别是守岁,0点一过大家就出门放鞭炮,还不关大门,说是迎接财神!

但是现在,走亲串友的少了,就算是走亲串友,大家都是拿着手机自己玩自己的!根本就没有那些活动了!而且现在大家都是住在小区里,没有那种邻里相亲的感觉了!

我是小鹿,爱咖啡,爱美食,更爱生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才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可以放炮竹,可以赶大集走亲戚。

小时候的年味很浓,进了腊月门每家每户都忙起来,杀年猪,磨豆腐,扫房子,蒸馒头,写春联,买年货,祭祖先忙着忙着就到除夕夜了,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在一起吃个团圆饭。这是一年里吃的最丰盛最幸福的一顿饭,这一天鸡鸭鱼肉应有尽有,点心水果,瓜子花生这些平时见都见不到,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这一天是小孩子最高兴的一天。

除夕夜的炮竹声通宵达旦,真的是炮竹声声辞旧岁,农村人习惯比谁家的鞭炮长,你家的长我家的更长。除夕夜守岁大人们围着火炉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小孩子就熬不住了,到十点钟就去睡觉了,他们要早睡早起,大年初一要穿上新衣服去给长辈们拜年要压岁钱呢!

现在过年没有那么多人了,不热闹了,没有年的味道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吃得都像过年一样,也不用天天盼着过年时候吃一顿好的。买年货也是过年前两天一下子都买回来,春联也不自己写了,猪肉馒头都是在集上买。长大了都不盼着过年,反而害怕过年,过年会花很多钱,还会老一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近些年国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除夕夜冷冷清清,没有一点响动,过年跟平时一样,不热闹不喜庆。




小时候的年,虽穷,但开心。长大后的年,虽富,但不开心。

我80后,快四十岁了,老家是临沂的。以前小的时候,只要快过年了就格外的兴奋。很简单,因为过年有好吃的,还可以放鞭炮。

最让我流口水的,就是我们老家自己做的猪头糕也叫猪头冻,一种肉冻。吃猪头糕一般是过年才有的稀罕物。

先买个猪头,之后用沥青烧成水浇到猪头上,待沥青干了以后,就扒下来,目的就是为了拔掉猪头上的毛,如此反复几次,整个猪头就干净了。放到大锅里使劲煮,放入葱姜蒜酱油盐等,待捞出来以后,放到大盆里,经过一夜寒冷天气的冰冻,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到美味诱人的猪头糕了。来到青岛以后,这边过年貌似不吃猪头糕,而是吃猪蹄冻。可能这边条件好吧,毕竟猪蹄子比猪头贵的多。虽然吃起来猪蹄冻也还行,但是感觉总没有老家的猪头糕好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过年对我另一个最大的乐趣就是放鞭炮。兜兜里总是装着一些小型“豆炸鞭”也叫“摔鞭”,非常小型的小鞭炮,直接使劲扔到地上或者墙上就炸的那一种,很过瘾,很刺激。还有一种就是飞天老鼠,点上以后,就呲溜一下蹿到天上去了,“嘭”的一声就炸了。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鞭炮里的火药扒开放到纸上,之后点一根火柴扔上去,跟放烟火似的。有一次我没跑的及,被喷了一脸的火药灰,还是很危险的。

小时候的年除了有好吃好玩的,还有很多的乐趣。比如年前去赶集的时候,也有很多很多好吃的,有年糕、糖葫芦、棉花糖等;

快过年的时候,父母蒸上几锅喷香喷香的大馒头,还有炸丸子、炸鱼等,那是我相当喜欢吃的美食,煎饼卷大葱和丸子的回忆,四十年了,我从未忘却;可以收压岁钱,50到100不等;祭祖上坟完以后,和叔叔姑姑们一起吃个饭,聊会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可以磨浆糊,贴对联,看谁写的好;吃年夜饭的时候,一家老小加爷爷奶奶等,吃的很开心很热乎;可以津津有味的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满心欢喜等待赵本山小品的到来;还可以跟小伙伴们打一晚上的够级、保皇等牌类游戏。

过完除夕的第二天早上,跟父母家人一起去快快乐乐的拜早年,到谁家里面,先磕个头,之后进屋里坐坐,各种水果、瓜子、糖果等,都可以吃一点。街坊邻里们都互相拜早年,致以新年良好的祝愿。

大年初一到初三的时候,村里也经常举办舞狮子活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好不热闹,大人小孩都跟着跑,一起叫喊,一起快乐,其乐融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年龄的增长,物质的富裕,不知从几何时,这个年味却越来越少了,越来越没感觉了。

现在虽然富裕了,但是往往给人的感觉就是缺少点人情味,楼上楼下、街坊邻里的,平常都不说话。亲戚朋友走动的也不是很多,大家都忙于工作、家庭、事业,忙于孩子、票子、房子、车子,也无暇顾及这些情感,自然而然,过起年来,就分外冷清,也就一家人加双方父母过一过年。

结语:这种情况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退后?没有人说清楚,总之当初美好的年味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为啥穷的时候,大家过个年都这么开心呢?

你们认为呢?欢迎关注讨论,谢谢




1,我小时候正值灾荒年月,但也盼望过年图个喜庆,图个乐呵,能吃到好吃的食品,还能放挂小鞭和赤花,和周围邻居的小朋友们一样享受春节给我们的快乐。

2,虽然是灾荒年,买食品都凭票供应,粮站供应的大米,白面比平常多,格外又多给一斤花生,瓜子,副食品的供应也比平时多,猪肉,鱼,猪头肉,腊肉,蔬菜就是大白菜,酸菜,罗卜,等贮藏菜,每家供应2瓶白酒,2斤散果酒,虽然当时物质匮乏,苦中有乐,但年味十足。

3,年三十早上起来后先贴年画,三英战吕布,古城会,吉庆有余,梁三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追鱼,天仙配,各式各样的年画,丰富多采,各家各户贴的年画也根据自家喜好而不同,对联是由父亲写完张贴,挂灯笼是春节最大亮点,也是由家父亲手制作,用木条做成骨架再糊成红纸写上黑字:欢渡春节,吃过晚饭后天一黑,我和附近小孩提着家父制作小灯笼挨家逐串门,每到一家都能享受主人给的瓜子,花生,糖果,嘴里含块糖球心里甜滋滋的,到了半夜吃饺子,接财神时最热闹,最壮观,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二踢脚,穿天猴,滿天飞,那是百姓过大年时最隆重,最快乐,最享受人世间幸福的时刻,也是人们一年中最滿足的时刻。

4,现在过年和平常过日子几乎沒有什么区别,手中有钱想吃什么吃什么,三十晚上,老俩口同一家三口的儿子同在一起吃顿年夜饭后,包饺子看春晚,看手机,到了半夜吃饺子时候,外面礼花滿天,鞭炮齐鸣,但吃到嘴里年夜饭沒滋沒味,春晚节目平平淡淡不爱看,想下楼出去走走,可少儿时的小伙伴一个都不见了,感到茫然,感到孤单,不知为什么家穷的时候年味十足,而现在条件好了可年味却沒了。




小时候过年,就知道吃吃喝喝,还有放烟火。现在长大了,在吃喝之余,也会有所思考,想到爸妈这一年辛苦了,想到在新一年我该有哪些作为,该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