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几次盛世,为什么富裕的北宋没有出现盛世?

2023-07-23 15:38:47 条浏览

北宋不是没有盛世,而是一直都符合盛世的标准,唯独军事疲软。。。




大一统时期的盛事还真不少。一个一个算下来还挺多的。

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西汉初期,从秦国末年的战乱中恢复过来。文帝于景帝齐心协力的创造了文景之治。然后几百年后的开皇之治,存在感不强,连历史课本上也没有。之后就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宋元时期一直处于兵马不停的时期。明朝永乐之治与唐朝的贞观之治有些类似。之后就是延续百年的康乾盛世,也有人称它为红薯盛世。

富裕的北宋之所以没有出现盛世。可能是因为他一直都很富裕吧。以上所提到的盛世都是由战争逐渐通过皇帝个人的努力创造的盛世。北宋的那几个皇帝政绩都不算突出。经济繁荣,藏富于民。就连如今的世道可能都不如。北宋领土一直在扩张,一直在打仗,可能也是他成不了盛世的一个原因。




盛世,你到底有多少次中国的历史上,盛世,到底有多少回?到底有多久?到底形成了什么样的规模?中国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几个被称做盛世的历史时期。西汉的时候,有过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唐朝的时候,有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清朝的时候,有过“康雍乾盛世”等等。

到底什么样的情形,我们可以称之为盛世?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些盛世,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人民富裕等等。可以说,所谓盛世,在历史上就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大治中保持稳定,在稳定中保持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繁荣的时期。

辞海对“盛世”这个词做了如下的注解:“兴旺繁盛的时代:太平盛世、盛世修典。”真正的史学,在面对历史的时候总是谨慎的,总是不敢妄言的。真正的史学,继续自己的谨慎,继续自己的寂寞,继续自己的真实。中国历史上共有几次盛世?各有多少年?盛世的标准又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可以做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将各种各样的盛世之说,罗列于此。奇文奇谈,共欣赏之。

1.三大盛世之说。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中,真正称为盛世的时间并不长。真正出现盛世的王朝并不多。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似乎只有三次,仅仅三次,这是一种说法。这三次盛世,分别指第一次: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第二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第三次:由“康雍乾”三个皇帝的连续行动构成的清代盛世。

这三大盛世,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经典的盛世,几乎无可争议,它们成功地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的概念和内涵。当然,这三大盛世,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这里简单说几个三大盛世展现的亮点。其中汉朝盛世,文景时期,社会政策充满着宽慈待民的思想。简单点说,这时候,皇帝们提出要对百姓好一点,因为他们是子民啊,要利为民所谋。当时,为了提高国民的积极性,汉文帝采取一系列政策改善社会底层人民生活。

其中包括:免除田租赋税的一半,将汉初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免除农民的土地租税等等。同时,汉文帝还采取不少改善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好政策。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当年,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都赏赐米、肉和酒,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就相当于发放“养老金”了。所以在汉文帝、汉景帝积蓄国力的基础上,汉武帝才有实力展示自己的煊赫武功,战争打得就是财富,就是国力。也正是依托于汉武帝的武力威慑,和平的昭宣时期,汉朝才又上一个高峰。

到了唐太宗强行上位当皇帝的时候,国际国内形势可以说是相当糟糕: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经济浊敝,国民大量流亡,外族常常侵扰。这位强行上位当皇帝的爷们,毫不含糊,他说,我当皇帝了,我要以人为本,我要搞开明政策,我要重视人才,我还要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哈哈,说得好,说得妙,说得呱呱叫!不光说得好,这位皇帝爷做得也好!贞观初年,他在精兵简政的同时把中央和地方政府中吃闲饭的官员“分流下岗”、“自谋职业”。

这一下可不得了,中央官史由原来的2000人迅速减少到只有600人;另一方面,他还下达求贤举才的诏书。看看他都是重用哪些人吧:魏征、张亮等人出身寒门,杜淹、李靖、秦叔宝等人甚至来自于敌对的政治集团。《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强调“国以民为本”。当时名臣马周上书:“治天下者以人为本。”“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奔而不用。”可以说,唐太宗这些进步观点,对缓解当时的社会各阶层矛盾效果明显。

至于清朝,虽然是满人统治江山,但康熙、雍正和乾隆,却全部重用汉人大臣,真正的把自己融入到了汉人的统治秩序中,所以建立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久统治的少数民族统一政权。而且这三位皇帝,不像元朝皇帝那样,残酷的压迫汉族百姓,非要把汉族百姓逼反。而是学习汉族政权的统治手段,至少在表面上把百姓当做了自己的子民。再加上自然环境比较不错,没有大的灾害,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人口进入大爆发,达到了3亿这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数量。

由此看来,最为后人称道的这三大盛世,都具有鲜明的共性:社会环境较为安定、人民生活相对富足、国家军事力量相对强大。这三大盛世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管他呢!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盛世的出现,得益于统治者吸取“官逼民反”的教训,开始“以人为本”。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

宋朝,以艾跃进给出的盛世解释:周围无强国,周围无敌对国家。那么宋确实不是盛世。这是由历史演变来决定的,非宋之过。第一,周围强权国家如辽、西夏等在宋之前就已产生,几乎是在那里“等着”宋呢;第二,汉族内部的矛盾斗争,尤其是君主和带兵将领之间的矛盾不能有效地解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宋朝内部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兼并已经到了非常恶劣的程度,即使王安石变法也不能解决。使宋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另外,宋朝,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缺少锐意进取又德才兼备的君主和统帅,缺少善于顶层谋划者。宋高宗和岳飞的组合也只是昙花一现。




所谓盛世即一个国家内政外交均有建树时的状况;内政方面: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外交方面: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等等。

能达到以上标准的中国历史上有:

第一,文景之治的汉朝,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人口有1300万人增长到3600万人达到汉初前期高峰。

第二,汉宣帝时期,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这期间降服匈奴、囊括西域、大破西羌、抑制兼并,轻徭薄赋等等。这时达到西汉人口的高峰接近6000万人。

第三,东汉明章之治时期,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凡九次,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公元69年派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从此使黄河900多年未发生重大改道。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人口由东汉初年的2100万人增加到4300万人。

第四,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全国推行均田制有关。此举既可增加赋税,又可稳定经济发展,且南朝士族亦渐由衰弱至于消逝。人口重新增加到4600万。

第五,唐朝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期。期间灭突厥、开疆土(在开元盛世鼎盛时时期,中亚的绿洲地带亦受大唐支配,开元期间大唐疆域图一度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据保守估计,其鼎盛时期,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达到中国封建的顶峰,唐皇被称为天可汗,是天下共主。

第六,明朝的永乐盛世。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军事上明成祖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还组建了禁卫京师的三大营,为明军对外征战的主力。明成祖对外不但宣扬国威,还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还派陈诚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第七,为康乾盛世,中国清朝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一列改革和发明推广御稻、双季稻等高产作物,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国人口历史上首次破亿,并连破三亿。

北宋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但是对外方面达不到盛世的标准。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盛世,在这些盛事之前,总有治世作为基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有:汉武盛世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开元盛世是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康乾盛世经过康熙雍正长达70年的经营,到了乾隆即位之初,清朝才真正的进入了盛世。

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盛世,就这三个。然而,还有很多治世:如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太康之治,元嘉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仁宣之治,弘治中兴等等等等。这些盛世和治世的标准并不一样。而是根据每个朝代的治乱情况和兴衰情况,将较好的一段时间划分出来。就以中兴而论,西汉的昭宣中兴肯定要比明代的弘治中兴好一些。

现在我们来说宋代,宋代为什么没有出现什么盛世什么之治的标称呢?我刚才说了,盛世和治世,只不过是根据每个朝代自身的治乱兴衰情况来规定的。虽然整个宋代都处于外敌的蹂躏之中,但是宋代内部的治理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都比整个封建时代的平均水平还要高,虽然这一平均水平并不是贯穿于整个宋代的始终。但是总的来看,整个宋代320年,至少有250年的时光,人民生活还算说得过去。北宋从宋太宗后期直到宋徽宗前期一直都处于盛世治世交替的状态。南宋由于对外妥协投降,在内部也换来了较长时间的安定,虽然统治者的统治和腐败,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还是能够安居乐业的。

因为宋代的整个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的水平,总高于整个封建时代平均水平。所以没有必要去给宋代划分什么盛世与治世。




北宋也有盛世,最著名的是宋仁宗时期的仁宗盛治,也称嘉祐之治,其成效超过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嘉祐八年(1063年),全国人口达到1246万户,丁男2642万口,42年国家人口净增长379万户。这增长的户数就相当于唐太宗贞观时期的总户数。由于朝廷实行“藏富于州县,培护本根”的政策,嘉祐年间的国家税收是唐朝最多货币岁入时的四倍。

但这并不是宋朝最富裕的时期,真正堪称盛世的是宋徽宗的宣和年间,宋徽宗接手北宋政权后,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开始打算平衡新旧党争,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看到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互相扯皮,谁也无法施展拳脚,于是果断支持新法,彻底打压守旧派,启用维新派的蔡京为相,施行邵胜神宗的政策,推行新法。北宋国力迅速增加,经济繁荣,人口剧增,其财富的积累和人口的增长远远超过仁宗盛世。仁宗时,国家税收最高达到了7000万贯,已经是个惊人的数字,而到了徽宗朝,国家税收已经高达10000万贯。人口已经过亿。徽宗朝的强盛不只是在经济领域,同时也是文化盛事,《清明上河图》里的盛况并非杜撰。这可以从《东京梦华录》里得到印证。作者孟元老,作为南渡后当日繁华的亲历者,对北宋时期的繁华感同身受,心中充满了对故国家园的黍离之思。

徽宗朝前期,军事成就简直算得上是爆表。我们知道,北宋与西夏纠纷不断,但是在军事对抗中,北宋胜少败多,总体上是处在被动的局面,即便是韩琦、范仲淹、折可适这样的名将,也未能从西夏占到多少便宜。除了章敦在神宗朝对西夏取得一些主动。几乎都是很被动的局面,只有在徽宗朝,童贯结结实实给了西夏来了一次惨痛的教训,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方腊起义和联金灭辽,童贯很有可能灭掉西夏。

和唐超的开元盛世差不多,一场大动乱,所有成果化成泡影,但唐朝的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唐朝延续下来,李隆基虽然丢了皇位,但稳稳坐上了太上皇。赵颉就没那么好运气了,国破家亡,徽钦二宗做了阶下囚,赵构虽然保住了宗庙不至血食,但只能偏安一隅,经济再发达,也是广受诟病。

宋徽宗创造的盛世,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才被超越,人均生产总值远超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甚至后来的隆庆开关和康乾盛世都无法相提并论。可惜在处理宋金关系上,徽钦二宗犯了原则上的错误,最终惹火上身,成了亡国之君,一切功绩化为泡影。

俗话说的话,破鼓万人捶,宋徽宗国破身辱,使中原大地轮丧于女真铁蹄之下,人们对它肯定没什么好印象,谁还记得他曾经取得的成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非黑即白的传统历史观使宋徽宗身上的闪光点消失殆尽。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时期中的第一盛世,就这样沉入了历史长河。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