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家长们都在要求孩子“分享”,为何我却“纵容”儿子“自私”,这样有错吗?

2023-08-06 15:16:28 条浏览

孩子在分享中可以体会到互助的快乐,但是不符合孩子心意的分享,是对孩子自由的剥夺,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我不要求孩子时时处处分享,而是让孩子在自愿的前提下分享。

比如家里来了小朋友,孩子最喜欢的变形金刚不想和别的小朋友分享,我会让他自己收好,别人不玩自己也不去炫耀,和小朋友一起玩别的玩具,大家都很开心。

还比如,有了小宝以后,我告诉大宝,哪些东西是你的,你可以收好,可以选择性的和弟弟分享。哪些东西是公共的,必须大家一起享用,你不能独占。现在两个小家伙都知道,想玩哥哥(弟弟)的玩具,就要去找他商量,交换或者换着玩,都觉得自己有自主权,受到了尊重。




我们大人的眼中,所谓分享是把一份快乐变成多份快乐。而孩子的眼中,成了掠夺属于他的快乐。所以面对孩子的“自私,”父母大可不必在意,因为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自私过,才懂得分享。”也就是说孩子在面对某一物件,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时,除了爱好之外,还想有拥有权,只有自己拥有过了,觉得特别好,之后才会分享出去,这时候的分享,就真的是分享快乐。




我觉得我表姐教育的还不错,孩子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权,你愿意跟别人一起分享玩,那你以后也会玩到其他小朋友分享的玩具,你不愿意跟别人分享,那你以后也不一定分享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食物也是如此!!跟他讲明白,不要想着你不给别人东西,别人却要给你东西玩,什么都是相互的,别人不欠你什么!!!




我家宝正处于物权意识阶段,我没强求过他一定要分享他的东西,他有权利决定他的东西是否给别人分享!如果被别的小朋友拿了,他会闹脾气,我只是要求她不要闹脾气,尝试好好跟小朋友沟通。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总是倡导分享这个词。而分享一定是要建立在个人的意愿之上,大人如此,对孩子更应该如此!试问,如果总是让我们去分享自己十分喜爱的东西,我们会作何感想?那么为何要去强求孩子分享呢?

如果孩子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是最好不过的了。可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物权排他阶段,也都有一个心爱的玩具。他们生怕别人会弄坏了他的心爱之物。所以,不允许任何人靠近,更别提分享!这个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是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的,不可强求!

很多父母其实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但是面对孩子的家长,总是不好意思拒绝。从而,只能委屈自己的孩子!我个人是不建议这样的,我们可以想其他的办法来满足每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个孩子的伤心来满足另一个孩子!




我现在英国研究教育心理学,长期观察外国高知家庭的育儿方式。

不知道是不是“分享”的话题太过火热又太过老生常谈,家长或者育儿专家们很容易就陷入辩证思维里,“分享“成为了非黑即白的育儿概念。好比这个问题的后半句就表达了一个观点——“分享”和“自私”是对立的,也就是说不“分享”的孩子很“自私”。真的是这样吗?

老样子,让我运用在英国家庭和学校收获的案例来帮助大家看看这个观念吧。

案例:

我观察乐高(化名)的时候他刚过两岁半,姐姐爱美丽(化名)比他大了整整三岁,已经开始reception(类似学前班)一段时间了。这两姐弟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他们之间似乎从来没有因为“分享”闹过大矛盾,这在terribletwo(两岁的孩子开始学习独立和表达不满以致会越来越难带,所以英国家长管两岁的孩子叫terribletwo)的年龄段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注意到他们在家里的互动流程是这样的:当乐高从托儿所回来的时候为了和姐姐表示亲热通常上去就是一顿热烈的亲亲抱抱,抓着挠着是常有的,我一颗心都提起来了就怕爱美丽不高兴(爱美丽真的很爱美丽不喜欢别人扯她的头发)但结果她不但不生气,还会和弟弟说你弄疼我啦(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后不要拉我头发(给出建议)我们一起玩吧,说着把自己在玩的玩具推了一半给乐高(用“分享”表示我没有生气,我还愿意和你一起玩)。

有时候乐高回来的时候会发现姐姐有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分享”模式已经建立),两个人玩得很专注认真(这个时候专注力的培养比分享更重要)。虽然乐高跃跃欲试特别想加入,但妈妈就会先带他去楼上洗手换衣服,顺便让乐高挑一个爱美丽和她的小伙伴也喜欢的玩具(分享应该是尽量平等的),再带乐高下去,至于他们后来是怎么“分享”的,妈妈就不再干预了(分享应该是自愿的)。

通常这个时候妈妈差不多就要去厨房准备饭点了,但姐弟俩的互动她也都会看在眼里。给姐弟俩的晚饭一般是意粉加奶酪,搭配一个时令蔬菜沾鹰嘴豆酱。乐高和很多孩子一样,不喜欢时令蔬菜,所以他会“分享”给姐姐,而妈妈在这个时候就会明确表示姐姐也有,晚饭是不能“分享”的(并不是所有的“分享”都应该被鼓励)。

分析:

从这个案列中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家长们总要强调“分享”,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在玩乐时候独乐不如众乐的社会交际需求(而且有一部分的家长鼓励孩子“分享”确实是出于“面子工程“的考量),而更多的是想传递一种社会生存技能,也为了自己带孩子更省心;因为分享出现在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不是简单的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人,还包括孩子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食物,自己的小伙伴等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纵容孩子“自私”是一件给家长自己添麻烦的事情。让孩子“自私”也许本意可能是想是保护孩子,但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吗?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应不应该用“自私”来抵消“分享”带来的伤害,而是家长们和孩子一起行动起来,学习用正面的沟通和行为方式来表达“分享”的概念。

另外,并不是“分享”在所有的情境下都应该被无条件的支持。分享是基于尊重和(相对)平等的前提下自然流露的。而且“分享”并不是家长们想让孩子学习的唯一品质。比如很多到了学龄阶段的孩子家长都会问我:孩子坐不住,没有耐心怎么办?其实问题就出在孩子可贵的专注力在家长不经意之间被破坏了。当他们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专注于一个游戏,一个拼图甚至于一段亲密关系时,家长却强调孩子要“分享”他们的游戏,时间,小伙伴。。。扪心自问,作为家长,你们会愿意分享宝贵的独处时间,千辛万苦代购的化妆品,定了好久才提的汽车吗?所以这个时候“自私”反而值得被鼓励。

当然我指得是“鼓励”而不是“纵容”。因为教育不应该被极端化。一旦教育被极端化在本质上就不是好的教育。是家长自我焦虑的反射,是家长应该克服的,自己的心结。

最后提一句,我还曾在研究生期间担任过英国本地学校的班主任,从幼儿园到六年级的孩子我都有过广泛而深入的接触.。做老师真的很辛苦,尤其是在文化迥异,孩子至上的教学环境中做老师那更是苦中苦,但这段经历让我在书本之外建立了对孩子在0-11岁这个里程碑式年龄段的了解——我所有的分享都是在理论基础之上对他们的认知和感同身受。所以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还可以写一写孩子们在学校里分享与否的案列,供大家参考。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