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孩子喜欢模仿别人的言行,怎么办?

2024-02-03 10:09:04 条浏览

这种情况对于孩子来说很正常,孩子常常热衷于模仿他人并且模仿的很像,当然我们尽可能得引导孩子做大人的良好行为

如果孩子说的话不太正常,那就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并矫正




孩子喜欢模仿是件好事情,可以趁此机会,教孩子学会一些生活习惯、礼貌用语等,情商高的孩子都是喜欢模仿的。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他们看到一种动作,就似乎可以停在这种动作上,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心理学上,行为主义把宝宝这种模仿称作“单纯模仿”,宝宝未用脑思考,有刺激就有反应。精神分析主义认为,这是从本能出发的一种反应,模仿东西感到快乐,释放了潜意识的压抑。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模仿能力就开始萌芽并发展了,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随着宝宝年龄增长,他模仿的范围扩大,模仿能力也增强。

1.学习型心理模仿是学习的最初方式

心理学家艾普教授说:“如同水中的鱼群群居群嬉一样,孩子们会时时参照周边的人们:互相观察、互相模仿。”对儿童来说,模仿就是一种学习实践的过程。通过对父母、成人、同伴的模仿,在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能力。虽然学龄前宝宝很多模仿行为是无意识的,却时时刻刻发挥着作用。穿衣、吃饭、做运动、说话、唱歌、玩游戏等等,样样都是模仿的结果。宝宝通过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增强自己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其实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中,新生儿就已经具有模仿能力了。那时的新生儿模仿的是张开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里动舌头。从此之后,宝宝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模仿,从牙牙学语到叫爸爸妈妈,从翻身到爬行,从站立到行走,这些都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学习成果。

2.从众型心理获得别人认可是人际交往的需要

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模仿什么,如果模仿成功,宝宝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这说明宝宝喜欢从众,想与别人一样,获得别人的认可,融入别人的活动中。这是一种人际交往、人际依赖的心理安全需要,想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但宝宝的从众又是一种盲从,他们没有筛选信息的能力,没有明确的道德规范,不是专门模仿好的行为,也不是专门模仿坏的行为,而是从兴趣动身,对什么有兴趣就模仿什么,对什么感到新奇好玩就模仿什么。

3.依赖型心理不用动脑独立性差

模仿规律启示我们,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有了模仿能力,我们减少了不必要探索和尝试能够迅速掌握前人已经摸索出来的各种技能,才可能有时间、有精力去创新和发展。一个人从小到大很多本事都是靠模仿学会的。模仿就是: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至于想,那就不清楚了。学龄前的幼儿年龄小,独立自主意识较弱,依赖心理严重,还不能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只好通过模仿。而模仿是无意识的,幼儿根本分不清自己与他人的看法或活动。这不用动脑的学习正好适合宝宝的思维水平和行为水平。

4.表现型心理模仿会引起关注

学龄前的宝宝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总想用嘴巴尝一尝,用小手摸一摸,想揭开新鲜事物的神秘面纱。而同时,随着宝宝年龄增大,家长的注意力稍微发生一点转移,敏感的宝宝立即感觉到了,很想做点什么引起家长的关注。于是,他们就模仿,如果模仿换来大人的笑声或称赞,他们更来劲,模仿得更卖力;如果换来的是大人的制止和指责,又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这种行为的诱惑力。

模仿能力不仅是宝宝发展语言、学习行为和社会规范等的必要手段,而且对于宝宝心理结构的整体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宝宝最初处于惊奇和陌生的状态中,他先观察周围人的一举一动,然后模仿他们的行为。在模仿过程中,宝宝渐渐认识了身边的人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认识能力得到发展。

促进语言、动作的发展。通过模仿,宝宝慢慢地掌握了全部语言,学会说母语。0-3岁是宝宝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应创设一个有着丰富语言刺激的环境来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宝宝会通过模仿爸爸妈妈的动作,如拍手、跺脚等运动来发展运动能力。

3、增强亲子间的交流。亲子间的模仿是双向的,如妈妈和宝宝说“妈妈”,宝宝模仿妈妈说出“妈妈”这个词。听到宝宝说出“妈妈”这个词后,你的幸福、喜悦的表情和语言会对宝宝产生积极的影响。他会想说“妈妈”。而且你会更加积极地教他说“妈妈”或其他词语。这样一来,宝宝更喜欢妈妈,妈妈也更爱宝宝,亲子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

4、培养良好的习惯。宝宝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模仿,而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爸爸妈妈。所以,要求宝宝讲文明、有礼貌,你就不能说脏话;要求宝宝玩完玩具放回原处,你就要做到有条有理,东西不乱扔乱放。

5、为宝宝独立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成长过程中,宝宝会一步一步从模仿迈向独立,模仿为宝宝的独立储备着力量。宝宝每天看你刷牙、穿衣,便逐渐学习这些技能,一旦意识到“我能做”、“我能行”,他就变得独立起来了。你给宝宝提供一些他自己能够使用的物品,充分满足他“自己做”的强烈愿望,如小碗、小杯子等。




看到你的问题,我仿佛看到一个淘气包滑稽可笑的样子。应该看到,小孩子好奇心重,头脑机智灵活,模仿力很强,我们就经常能在影视中看到一些孩子有板有眼的表演。所以,如果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模仿,作为娱乐也无可厚非,最怕的是孩子不分场合,没有辨别能力,是非不分的瞎搞怪。

首先,我们要好好分析一下孩子之所以喜欢模仿别人言行的原因是什么。大多数孩子小时候都会有模仿的喜好,孩子模仿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但是如果模仿搞怪的成分居多,那家长就要好好审视一下自己。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这个状况是否是我们大人造成的呢?在孩子最初模仿别人言行的时候,我们父母是否给予足够的笑声和掌声呢?是否会当着孩子的面在朋友亲人间表达过他学什么像什么呢?是否有时还会怂恿孩子来一个呢?

其次,弄清楚原因之后就好办了。遇到孩子再模仿别人的言行,我们不呵斥、不捧场、不观不笑不言,好好冷冷他的场。几次之后,估计他也会觉得没劲,也就进行不下去了。等他有所收敛和醒悟——哦,原来爸爸妈妈并不喜欢我的表演啊,这时再和孩子简单讲明:他的这种行为父母感觉不舒服,有时会觉得很伤心。要把我们真实的感受传递给他。

最后,好好分析孩子,看看他更爱模仿什么言行,给孩子以恰当的引导。恶意的模仿要坚决杜绝,前面的方法都可用。在这点上,家里大人要态度一致,不能你东他西,模棱两可。只有态度坚决,孩子才能慢慢收敛改正。有条件的可以给孩子报个这方面的学习班,主持人、朗诵、讲故事、表演等,让孩子这方面的天赋得到尽情地释放。

总之,家有这样的淘气包,作为父母既不能束手无策,也不能主观武断。如果能智慧灵活的加以引导,则既让孩子释放了天性,又能遵守规则底线,可谓两全其美。




不久前林志颖更新微博,称带小儿子逛公园,儿子跟婆婆跳起了广场舞。图片中小家伙站在婆婆对面,举起双手与婆婆一起跳舞。

网友留言:“婆婆:来,一起尬舞啊”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孩子通过对于某一系列的模仿然后将动作重复下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所谓“模仿敏感期”,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在某个阶段会特别喜欢模仿,这一敏感期会先从动作模仿开始,之后就会过渡到对更为抽象事物的模仿上,比如语言、个人气质、风格的模仿等等。而“成人后,模仿也是启动与模仿者心智相接近的某种智能和生命内在需求,最终超出模仿者,形成自己的特质”,基本上等同于我们说的“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各自独特鲜明的个性和气质,但这些都是后话,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如何对待?

1、规范自己的言行。模仿敏感期很多孩子忽然开始说脏话、随地乱扔杂物、吐口水……孩子对不良行为的模仿是无意识的,要改变这一问题只能是孩子的抚养人自己作出改善。

2、给孩子更多尝试的机会。模仿是孩子进行学习的第一步,模仿涉及到拷贝某个具体的行为或是某种类型的动作,可以使孩子快速、有效地学会一系列的身体技能。同时,这种模仿学习也让宝宝得到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宝宝在这一阶段逐渐学习技能,一旦意识到“我能做”、“我能行”,她就变得独立起来了。妈妈给宝宝提供一些他自己能够使用的物品,充分满足他“自己做”的强烈愿望,会事半功倍。

3、理解孩子所做的事情与心理孩子会通过模仿形成自我。两岁左右的宝宝常常模仿妈妈穿高跟鞋、在梳妆镜前涂口红,不分男孩女孩,都有这样一个探索过程。这是孩子开始模仿社会性行为,从内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会持续半年的时间。表面上看这一阶段的孩子似乎没有自我,但,孩子必须通过这一阶段才能形成自我。所以理解、接纳,并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去实践,孩子才会顺利过渡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