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未来中小学课程改革会有哪些新趋势?

2023-07-30 17:07:18 条浏览

1.内容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课程实施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评价改革

将主要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

4.政策改革

强调了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随着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有更加多样和广阔的前景。

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应该说,这些项目的改革是相辅相成和互为制约的。因此,我们在改革中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为改革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其中有部分教育机构在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对学校帮助还是很大的,像苏州盛湖学校,彩香实验学校,课改的成功离不开背后苏派课改教育机构的支持,笔者认为可以去了解下,希望对你是有帮助的。




将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就是由现在的应试教育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主。个人觉得有几个方面急待整改:第一,思想品德始终是个人和会的根本。把主攻思想教育,塑造核心价值观和中华灵魂的史政合编成“社会学”含必要的法制和劳动实践课,取代英语主科,进行系统分层教学。第二,取消小学英语,排除对基础学科特别是母语文化启蒙的干扰。中学设置外语(重点是英语)基础课,培养兴趣爱好,但不作为多数大学升学的必考科目。第三,加强体育已在进行时,但要切实提高全体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基本素质不过关不能升入多数大学。第四,要提高理化生的科技兴国的教学地位,增加课时并适当提高中高考分值。第五,要高度重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初中和小学阶段,必须每周有几节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多在社会自然的大课堂中巩固书本知识,锻炼各种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观察分折的能力!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包括艺术方面的,发掘各种潜质,为因材施提供依据,为今后的发展确立方向。第六,将音体美等特长生完全纳入公立学校,集中培养,避免有些高材生因家庭负担不了巨额的私人培训费而耽误前程。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规模大基础厚,改革阻力也大。课程改革要实事求是,深入调研,不能让个别专家说了算。从实际效果看,回归常识教育落实基本技能是重点,此外,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答“未来中小学课程改革会有哪些新趋势?”

2020年11月15日

这要从教育的本质说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让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这全面发展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一是让受教育者成为好人好公民,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具备成为好人好公民的内在素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育人课程;

二是让受教育者具备强健的体魄,具备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这些方面的技能,这些属于实体素质范畴,也就需要相应的课程;

三是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但受教育者需要具备的知识素质应该是与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能力相适应的,而不应该是超越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的。

教育为什么要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成为了只教知道就行了的知识的教育,教育把绝大部分的教育时间都安排给了知识教育课程方面。这种教育产生了一系列恶果。所以教育才需要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这样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课程规制上。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表现为,在知识课程上减,如减量、减难度、减复杂、减超越、减课时;在育人课程上加,如加课时,加内容,加方式;在实体素质教育上一方面要适度地加课程,一方面是要保课程,特别是要加要保体育教育上的课程。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这种趋势实际上已经在教育改革总体规划中得到体现了。




课程改革太复杂了,咱小老百姓基本只有看的份,成为专家们的牵线木偶。

除了校本课程外,好象可做的不多。而所谓的校本课程开发,各校也是各种抄,各种假,校领导不会把他真当回事,只会成为报告中的几行文字而己。

但是,课程改革真的很重要,目前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太多问题,专家们努力。




课程改革应以国家历史、国家发展、国家文化认同等为背景,而不应是以专家的随心所欲为方向。课程改革应以构建国家安全体系为基础,应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引导,军事素养的培养,历史文化情怀的培植等。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应做为重点考量,国家应掌控课改的基本框架,应创造相关条件,教师待遇的落实、校园长的任用、各种课改落实的督导等。同时应对“一国两制”下的课程有具体框驾…




我是朝晖说地理,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目前,国家课程改革正大力推进,其基本趋势有以下三点。

一是宏观层面上,以落实教育根本任务为出发点。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已经明确,那就是立德树人。其核心内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变以往只重视智育,轻视其他各育的状况。进一步明确,德育为首,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通过高考等综合改革,改革教育评价体制,旗帜鲜明地反对应试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力推进劳动教育、体育和艺术教育的常态化。

二是中观层面上,以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为突破点。

国家课程要落地,一个重要的方向是走校本化之路,强化学校办学特色的凸显。摆脱过去“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状况,努力提升特色化办学、个性化育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人民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最大程度地回应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待。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需要注意将家校合作有效对接,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力争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微观层面上,以推进核心素养培养为着力点。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主要场所。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紧扣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变革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将越来越被更多人接受。




未来学校课程建设改革将会体现在目标上,以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结构类型上将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科课程的层次化、地方课程主题化、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在课程内容上将追求综合化、融合化、体系化;在实施途径上将呈现多维化、多元化和开放化;在课程建设的手段上,将实现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在课程开发的力量上,将形成专业化、群体化、草根化和伙伴化。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彰显“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德智体美劳”是学生发展和人才成长的新时代要求。“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念。在分析研究十大学校课程样本之后,可以发现,它们大都通过课程建设、改革的设计、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等内域环节,体现“五育融合”的育人新理念。特别是辽宁省开原市第二高级中学探索构建的“人文德育”课程,在突出学校德育特色的同时,通过晨读暮省、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礼乐感受等教育路径形式,既体现了德育主题,又使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形成了学校德育的系统工程。

2,.体现“课程思政”的时代导向。中小学课程育人的时代价值内涵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大要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在课程建设中的国家赋予及课程育人属性功能的必然体现。十大课程样本中,从浙江省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的“自我领导力课程”、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的“物联网创新实践课程”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湖滨小学的“永不止步”开学课程、山东诸城大华学校的“博雅课程”等均突显了课程思政的时代主张和价值。

3.注重学校课程的整合与综合性。课程的整合与综合性已成为中小学深化实施课程改革、适应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十大学校课程样本可以看出,这些学校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中,大都采用多种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和超学科整合等形式,如上海市松江区立达中学所创建的基于办学特色的全课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所建构的“创想课程”,或对学校基础型课程、德育类课程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进行整合,或者依托科技、艺术、人文等七大学院整体架构学校课程,河南省民权县实验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融合创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4.课程建设呈现体系化。学校课程的建设架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设从宏观层面来审视,已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结构体系;从微观层面来分析,执行国家课程有刚性、落实地方课程有弹性、开发校本课程有灵性的学校实施实践体系已日趋形成和完善。这一特征从十大学校课程样本的建设实践中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如辽宁省开原市第二高级中学的人文德育课程、上海市松江区立达中学的赛思课程体系、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的全景式课程体系,山东省诸城市大华学校的博雅课程等,无论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是开发建设的特色校本课程,均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建设实施体系,实现了培养学生上牵下挂、旁征博引,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课程育人之目标。

5.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对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的反思与追问,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细化,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引擎。而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门学科留给学生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东西,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校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最重要的教育载体。全国十大学校课程样本大都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并使其科学有机地贯穿渗透于学校课程的内容、实践、评价之中,且不断地创新化、有效化地落实。如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创建的“以素养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图谱”,编制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14门学科的课程图谱,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德育课程、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统整在学科核心素养之下。浙江省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构建的“以领导力成就发展新天地课程“”,赋予学生21世纪必备的软技能及完善人格,培养学生面对快捷变化的世界所需要的生活能力。

6.贯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学习科学、脑科学及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应用,特别是在深度学习引起人们关注的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也衍生、创生出诸如场景学习、实践学习、社团学习、项目学习、翻转学习、合作学习、社团学习、仪式学习、影视学习、节庆学习、讲堂学习、服务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记、背、听、写”等学习方式被颠覆,纵观、细研全国十大学校课程样本结构及实施路径、全过程,不难发现,这些学校在建设建构学校课程的全域全程实践之中,大都注重探索与课程建设相匹配、匹对的多样化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创新、拓宽课程教学的科学途径,采取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提升课程实施、教学育人功效,释放多样化学习方式在课程育人、教学育人中的综合功能。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