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13:09:00 条浏览
我认为流行这个不太好!本来是积极向上的年纪却消极不太好!
难怪有人说,这些人是失望的一代,堕落的一代。
喪文化也是文化,风俗民情随其自然。
是时代的产物,有什么好奇怪的。要怪就怪社会的风气,有影响力的人员的带动!
丧文化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更要体现,同时事关社会心理,极需革新,政府大有作为!有人说现在生不起!死不起!为什么?过度依赖资本市场,而抛弃了应有的责任!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弘扬自己的本土文化!
丧文化我们从它的字义上理解,指的是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希望的一种自我嘲讽,。一般带有绝望,悲观等色彩。比如“生活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有些事情努力了才知道有多绝望”等等。
我们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丧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是受社会存在所影响的。
首先,是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人主义亦日益兴盛,什么叫个人主义呢,它指的是一种强调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利益观,比如说越来越多人喜欢独处,所以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当代青年越来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其一。
其次,90后出生时,正是国家计划生育,所以很多90后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半部分都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这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从小没有那种互帮互助的意识,此为其二。
那么,我为什么要说这两点呢,这是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提到,归属感是人的一种需求,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亦提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合作与奉献。所以对于如今的90后来说,个人主义的兴盛自然而然让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需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他们缺乏归属感,丧失了一种自我认同感。
当然,如果自我价值的需要得到实现,或许对他们也说也是很有意义。但在这个物欲纵横的时代,讲究的是一种快餐文化,很多时候他们只能被潮流推着走,没办法静下心来。而且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快节奏的今天随时都有可能遭遇被淘汰,被打击的情况。
所以我们可以说丧文化也是时代的一种产物,其实我觉得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解读,他们通过自我嘲讽与毒鸡汤的段子,何尝不是一种解压,笑一笑,依然不退缩,大步往前走,也不可不说是一种潇洒了
丧文化呢主要发生在如今的90、00后身上,因为学习、事业、情感的不顺而表现出一种颓废和沮丧的样子,同时伴有着一些绝望、悲观、麻木的语言或者文字之类的。这一现象逐渐扩大,便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丧文化。
对于丧文化我有以下三点看法:
第一点.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因而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人从出生开始学习、工作、结婚等各个方面无一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同时有充满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竞争,稍有不如意便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因而神经便会绷得很紧。长期如此,便会在情绪上出现各种形式的失落。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情绪也不够稳定,因而是丧文化的高发人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的神经特质和精神焦虑,因此需要社会多加关注和留意。
第二点.不知什么时候,人们开始把小众病态的东西当作推崇对象,并自以为很有优越感。很多孩子在接触到丧文化之后,便盲目推崇和模仿,一次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现象容易理解,城市化的生活使得很多人自我感觉被边缘化,个体自我表达渠道的缺乏使得很多人缺少明晰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定位,因而导致一种强烈的孤独感。而此类标新立异的方式则是满足了很多人对自我的价值的肯定。
第三点.个人认为丧文化危害性并不是有多么大,但也不应该无视其存在,毕竟一个社会的负面情绪还是越少越好。所以国家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主流文化的教育,帮助他们尽快确立对自我意义的认知与正确评价。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科技高速改变着生活方式,快节奏下知识积累要加速,很多年轻人跟不上脚步,加上急于求成和浮躁,丧文化就出现的严重了。
如果你经常使用社交软件,那么以下传说中的“四大丧神”你一定不会不知道。
首先是微信表情包里占有最大库存的pepe蛙和长腿咸鱼,其次就是两部动漫中的人物:《马男波杰克》的主角波杰克,以及《KingoftheHill》(《乡巴佬希尔一家的幸福生活》)主角汉克·希尔的儿子,鲍比希尔。
四个不同形象的共同特征就是:颓废、悲观、还有那么一点绝望。其中,《马男波杰克》作为豆瓣评分五季全部9.2分以上的一部电视剧作品,其截图更是被奉为丧文化的“经典语录”。无论是在各大公众号、微博上,你总能看见这些截图被大面积地传播和使用,人们也渐渐地从这些语录、文字中,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对应之处,形成了自我认同感。
网络丧文化的主流人群是80后和90后,结合当下他们面临的社会现实来看,丧文化就显得“有迹可循”了。大多数的八零九零后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感到丧的原因主要包括单身、房价、工作等。在年龄增长面前,一些必须要面对的巨大经济压力,以及社会环境下,一些生活困境所产生的焦虑和无力感,使新一代的年轻人选择了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去宣泄一种生活上的空虚和不满。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门槛越来越低,一些媒体、公众平台以及身边的朋友、家人潜移默化的传播和影响中,少数人的“丧”渐渐扩散成年轻一代普遍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年轻一代,每日沉浸在网络环境之下,各种带有“丧”的色彩的表情包和段子充斥其中,渐渐似乎形成了一种“流行”。放眼网络平台,人人都在说自己“丧”。
丧文化符合大部分年轻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人们似乎已经习惯把它当成一种自我标榜和“挡箭牌”,每当面对不想做、不想面对的困境时,与其“迎难而上”,不如否定当下、否定自己来得轻松合理,与其说是人们在宣扬这种文化,不如说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丧文化”成了一种逃避现实、否定现实的合理化方式。
每一种文化的产生,有其社会的背景因素,随着中国的贫富差距增大,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多人生活在各种压力之下,尤其是毕业生和工薪阶级,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对生活有一定的追求,但是尽管自己的努力付出却得不到期望的回报的时候,这状态下的青轻人往往就会产生“丧”的感觉。
其实上它有两个核心,一个是表达上自我的情绪,只是说他不开心了,只是表达一种心情。另外一个核心就是上的,他只是年轻人焦虑的一个缓冲剂。
六七十年代,人们以解决温饱为目标,并不在乎,心情开心和不开心,但是目前人们的温饱已经解决,迈步迈入小康,解决饱饭后,人们更多的考虑的是自我心情的感受,和自我能满足期望值的感受。在今天他们更多的随着一个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在社会各种的压力之下,很多时候会,因为现实的打击会比较的沮丧。
我不懂丧文化,没有接触过。不过我借贵处发一下这篇文章,希望对年轻人有帮助。
仰望双脚走来的先人
(原创散文)
今天的我们,早上出发,几个小时后就可以到任何一个城市。比如说,从北京到上海,到成都,到西安,到拉萨,新疆乌鲁木齐。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那都是形容江水流的快,一眨眼功夫,船就没影了。其实在当时,一日要行千里,是根本办不到的。而我们现在,一日行几千公里,都是可很容易的事。我们现在,远的地方,可以乘飞机,坐高铁。近的地方,有汽车,电动车。想去那去那,分分钟就到。
所以,我们几乎都不走路了。即使走路,也已经没有走路的意思了,现在人的走路,是散步,是休闲,是娱乐。如果真能穿越,这绝对让穿越到现代的古人立刻羡慕得死回去。
我们从书上、电影、电视上看到,古代的书生进京赶考,带着书童,担着书箱,一步步走着去,官吏上任或流放,押送犯人,少则几百里,多则几千里,都是走着去。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在小说上也就是几十个字即过,电影电视也就是几个镜头一晃而过。
现代人,谁又真正想过,设身处地的设想过,在路上徒步行走几个月,几年,到底是什么滋味?我们岂不说道路艰险,——过去的路,肯定是道路曲折,处处坎坷,非常难走。更不说还有野兽,强盗和土匪出没等诸多风险,就是天气的影响都够受的了。夏天热的要死,冬天冷的要命。路上又吃不好,休息不好。更别想可以洗澡换衣服了。但是你还得走,出门的人,如离铉的箭,只能往前走。在古代,有许多人就是走着走着就没了。
我有一次走远路的经历。虽然我们年轻时没有少走路,但是这一次让我终生难忘。那是我第一次跟人进山去砍柴。我们一大清早就起来,顺着小路往山沟里走。上山的时候天才大亮。上山的路,高高坎坎,崎岖不平特别难走。还没爬到半山,我就累得不行了。我问他们还有多远,他们说,上山顶不远就到了。好不容易上了山顶,他们告诉我,穿过下面的山岙就到了。好大一个山岙,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成s形横穿过山岙,我们要沿着小河走到对面的一个山口。一路上风景不错,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蓝天白云倒映涧底,绿树成荫空谷鸟鸣。确实叫人一时忘记身在何处。但是,我们的目的是砍柴,不是游山玩水。我觉得走了好久,但离我们要去的山口就在前面,总是不到,。我说我实在走不动了。他们说快了,大概再走一个小时。“天啦!”我忍不住大叫起来,我们都走几个小时了!还要走一个小时?”我说我不想走了,就在原地等他们回来吧。他们说不行,山里随时有熊出没,一个人留下不安全。我只好拖着疲惫的身体跟他们走。我不知道问了多少次“快到了吧?”他们总是告诉我,“前面就是,快了!”
那天,我也砍了一捆柴。他们帮我捆好。我们吃过自带的午饭,便背着柴捆回家了。我砍的柴,还没到家就没了。一路上,那柴是越背越重,压的我迈不开步。实在走不动了,我便扔掉几根柴。就这样走一路扔一路,还没有爬上山,我的柴捆就从我的背上消失了。回到家里已是周身发软,一点力气也没有,人像快要死了。倒在床上,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徒步走这么远的路。它使我深深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走路,是多么多么的艰难啊!
后来,我读到明朝的王守仁写的一篇“瘗旅文”。看到那父子三人死于旅途,我就想到砍柴的经历,真幸好那次没有累死在砍柴的路上!“瘞旅文”是一篇祭奠死在旅途中的一个小官吏以及他的儿子和一个仆人的祭文。其文悲怆凄戚,读之今人潸然泪下。
奔往生的路上,人的心里无论如何是轻松不了的。对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不舍,旅途的劳苦,水土不服,多重的打击,身体再强壮,也经不起这折腾。但是,还得走啊!开弓没有回头箭。就算是死在路上,也是要死在往前走的路上。谁也不知道,有多少学子死在进京赶考的路上,有多少官吏死在赴任的途中,又有多少商人,死在利润的商旅上。死人的路,应该是没人愿意走的,可是就是有无数的人前赴后继,奔走于士途,奔走于名利的路上,死而后已!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顶礼膜拜古人的双脚!
是他们用双脚走出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走出了不朽的灿烂的中华文化!
简单而言就是当自我价值无法得到实现时,为了证明或者在内心安慰自己还是有价值的,所以就调低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心理……
有学者认为“丧文化”就是当代青年为了宣泄负面情绪的一个缓冲地带,就像科塞提出的“安全阀机制”,即要给人们的情感宣泄提供一个缓冲地带。在现代,青年群体的思想复杂且多元化,他们自我意识高速发展,存在高度的自我关注,情绪波动频繁不稳定,容易产生叛逆、焦虑、迷茫甚至极端化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而青年群体更易接受亚文化的群体情绪的感染。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着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跨越时,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他们往往采用“防御性悲观”的态度,即降低自我期待,回避因为可能失败或无法达成目标而产生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否定。程雪《当代青年“丧文化”产生的原因分析》“丧文化”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字、图片。
文字比如我们常说的“毒鸡汤”:
“吾日三省吾身,穷否?笨否?傻否?”,“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是你没有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不是读书没用,是你读书没用,主要是你没用……”
等等等等反转式的语言表达。
图片就像我们聊天时经常用到的表情包,充满反讽、娱乐以及夸张的短句配上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各类表情包,其拼接表达出来的“丧”味十足。
还有丧丧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像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还有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也都广受欢迎。
以下仅凭个人观点之一二:
一、失去文化。现在学校的文化教育太一过于受限,认字,懂字,写字。与现实生活融合不在一起。现在手机等电子产品已逐步取代纸质书,青年人和中年人真正有看书的太少了。
二、侮辱文化。有多少滑稽之人为博取关注,而另取异路。比如泼墨写子,“气势如虹”的写个字,然后,虚溜拍马屁之辈无不拍手叫好。表面上是浪费纸和墨,实际就是在污辱中国文化。
丧文化是一种负面文化,指一些90、0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学习、事业、情感等的不顺,在网络上、生活中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沮丧,以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势。
至于它为什么在有些年轻人中流行?我觉得是因为现在信息流通便利,能让更多曾经经历过这种负面情绪的人接触到而认同。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当下很多年轻人比较焦虑。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很多年轻人去追求各种各样丰富的物质,而忘了练习心灵的纯粹。
也不能说是年轻人的丧文化,主要是这个社会给予他们成长的时间少之又少,压力越来越大,一个不成正比的发展环境驱使下,大家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不愿意面对生活的状态。这让大家看起来就很丧,其实并不止局限于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也会有这种状态。只是社会的更新迭代,重任恰好主要压在了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社会更多的聚焦镜头给到了年轻人,所以导致大家误以为是年轻人的丧文化。
然后纠正一下,其实年轻人丧,只是一种诙谐的自我调侃和调节,他们分布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他们也有拼到夜晚凌晨1/2/3/4/5/6点的时候,嘴上说着我太难了,转过身又很快嘛能进入状态工作。
在此也想为当代年轻人澄清与辩驳一下,他们不能像父母辈那一代,两人咬咬牙存存钱,房子车子都能想,但他们却一直在坚持。好多人说他们不负责任没有正确的工作态度,那可能是因为您还没有赋予他们价值感,注意这里的价值感并不是老板们的私欲,公司XXXX之类的,如果你想他们跟着你一起做事业,请及时的给予他们认可和回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底层的需求是生理的需求,所以给予回应时请直接明了的付钱。不要玩手段不要绕,现在的年轻人真不吃这一套。
与其研究年轻人为何丧,不如把心思花在研究社会发展和体制上吧。
丧文化,指一些90、0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学习、事业、情感等的不顺,在网络上、生活中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沮丧,以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势。
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
背景
一张来自1993年的照片,就这样毫无预警地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上爆红。图片上的葛优还有头发,但和现在一样削瘦。他嘴边续着胡渣,穿着奶奶花衬衫,嘴角微张宛如灵魂出窍,一脸生无可恋,瘫躺在舒适松软的大沙发上。这张图出自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这集说的是葛优所饰演的季春生,在贾家蹭吃蹭喝的故事。
季春生,这个男人不仅在个人仪表糟糕,而且行为举止也惹人鄙夷。这个角色的传递出来的形象,就是个每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想自我奋斗,获不获得成功也没有关系,希望坐享其成的生活方式——一个90年代的社会废物。
这样的形象跟所有年代所提倡的积极、健康、向上主流精神相悖论,但却在此时此刻,恰好跟这个时代青年文化无缝切合。他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
词汇表达含义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这些搭配在葛优躺图片上的文字,也从来都没有掩饰过这批青年人想通过葛优来传到什么思想感情。简单说,就是想要躺着,不想思考,什么都不想干了。
表现
千百年来已经有无数人这样躺着了,葛优并不是第一个。但是“葛优躺”能够在此时此刻走红,跟它背后青年人息息相关。这批人转发带有“葛优躺”照片的微博,纷纷留言说自己每到周末就是这个样子,而且想要每天都是这个样子。他们大多数是90后,是目前微博上最活跃的用户年龄段。
网络媒体分析:
关于90后的研究我们也看过不少。他们所身处的成长环境,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们经历了应试教育、升学压力、就业困难、经济转型等种种压力,他们通过互联网得知全球范围的动态,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风险社会。跟其他年代寻求外部扩张不同,90后知道外部扩张是要承担风险的。并且,他们享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为扁平的家庭和就业关系,对他们来说外部扩张不是必须的。他们更经常谈论的是“我”,是“成为我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互联网工具成为他们情绪的宣泄口。有一部分人通过互联网释放自己的里人格(在这里,里人格指内心想法),他们把负面情绪、犬儒的理想释放在网上,而在日常生活的这个“我”,似乎跟互联网上的那个“我”没有半点关系,他们看起来就像是共用一具躯体的两个不同灵魂。但更多的是另一部分的人,他们是内外统一的青年人——我就是我,我是一个完整、独立,并勇于为自己发声的个体。
这批内外统一的年轻人乐于做自己,不需要扮演别人心目中三好青年的完美形象,所以承认自己是垃圾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他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缺陷,并为自己而活,接受自己是一个这样的人,与自己和解。
像葛优躺这有带有负面情绪的形象在微博走红,是青年人勇于去转发、去分享、去倾述、去再创作,去告诉别人“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我觉得躺着什么都不用做的状态挺棒的”。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在以前,内心迫切希望当一个不劳而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也会羞于开口吧。
先前我已经说了,葛优一躺表现出来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压力大很容易理解,但为何压力大导致的不想努力会成为全民狂欢?是什么导致了他们选择了葛优躺来传递内心的渴望?
我认为,这是因为传统努力已经难以实现生活的质变和阶层的上升了。目前在这个国家,由于社会成本高居不下,下层通道往上的空间逐渐已经堵塞。我们都知道“不努力就去死”、“越努力越幸运”诸如此类的励志名言,但是更有把握的是“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
这样绝望特质的发言,是青年人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的“丧(sàng)文化”的崛起。
学术界分析:
青年丧文化产生与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虚拟网络的现实拟构性、青年自我的主动污名化、集体和社会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微时代的情绪感染:从微到大等四点。应当采用理性与谨慎并行的方式对待青年丧文化,应当运用优势视角对青年丧文化展开研究,应当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青年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其它代表人物
除了葛优躺外,丧文化代表人物还有网红青蛙PEPE,有四肢的咸鱼,还有舶来品懒蛋蛋诸如此类的形象。他们无不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自嘲式的信息。
表达内涵
这些形象既不是犬儒主义,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没能力、没智商的“废物”。在我看来,他们都表达了沉浸青年人,对于现实再如何努力也难以打破固化的阶级的绝望——发展前景太过迷茫,前进的路太过曲折,我们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躺一躺,就这样,到躺尸到死亡。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丧文化就是人生走向终点,人们对生命敬畏的一种表现。
首先要知道丧文化是什么,指的是90后的一些年轻人,对现实生活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了秃废和绝望中,他们慢无目的,没有诉求,没有追求。对生活充满了秃废,绝望,等情绪和语言,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就和非主流一样。
已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它反应了当代生活的集体焦虑,是生态和社会一种态度。
在丧文化大范围流行之前,有一小段时间,流行的是“童年记忆”。
童年时候吃的硬质糖果和零食、童年玩的塑料小兵和百变小樱卡的图片被搬到社交平台上展览,大家狂热的转发,想要以此抓住童年的尾巴。很不幸,这些食物和玩具到现在都还活着,被“童年记忆”感动的热泪盈眶的人们买到了它们:高面粉的虾条、代可可脂的“巧克力”、不会动也不会发出声音的兵人、只会滋滋滋转的溜溜球……
人们咔咔拍了几张照片,配了三个笑cry的表情发到了朋友圈——告诉大家我很有趣,我依然童心未泯。之后,再也没有把它们捡起来。人们不禁感慨:“小时候吃的人间美味,好像并不好吃;小时候攒零花钱买的玩具,还没有LOL有意思……”
人们曾以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无趣是因为像LOL这种形式单一的娱乐束缚了自己。其实不是,感到无趣不是因为得不到快乐,而是因为快乐得到的太容易,以至于感受不到来自它们的快乐。
“屌丝文化”盛行的时候(大概就是童瑶被抓的那段时间),就已经到了丧文化诞生的前夜了。“屌丝”一词,比“loser”温和,比“失败者”多了几分自嘲。“屌丝”们似乎永远在不好不坏的状态下生活:永远被女神拒绝,却永远拒绝不好看的追求者;永远不是人群中最差的那个,却永远都做不到最好。
“屌丝文化”的接受者们给身边的各种事物打上了屌丝的标签:比如搬砖、小鹿乱撞的表白、通宵达旦的复习。因为:搬砖的都是屌丝,不是屌丝就应该分分钟五百万上下;表白时小鹿乱撞的都是屌丝,不是屌丝就应该让女神倒追你;通宵达旦复习的都是屌丝,不是屌丝就应该打一夜LOL然后考年级第一。
“屌丝文化”的本质,不是接受平庸,而是拒绝平庸。从天赋上拒绝。丧文化恰恰与屌丝文化相反。丧文化的接受者们承认努力的重要性,也承认天赋对努力效果的影响。他们没有过高的物质追求(只要一张舒服的沙发还有wifi空调和西瓜),但满足不了自己日益膨胀的精神需求。“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就是丧文化接受者的真实写照。互联网上充斥着新一代鸡汤:“你应该变得更好!只是缺少了我这种方法。”阅读、健身、努力工作、逃离城市、远离网络……每一句话都正确。但为什么人家可以坚持健身五年,工作之余一年阅读几百本书,我不行?我一本没插图的书都读不完,我下雨了就不出去跑步,我坐在图书馆玩手机,我天天点外卖,我游戏卸了又装……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
丧,是接受平庸,却不甘心。
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