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中国古代前期数学有着辉煌的成就,为何后来没有什么显著的进展了?

2023-07-25 13:12:28 条浏览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影响深远,具有悠久的传统。中国古代数学萌芽于先秦时期,初创于汉唐时期,全盛于宋元时期,革新于西学引入时期。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上的卜辞有许多关于计数的文字记载,这表明殷商时期已经有了数学的萌芽。

珠算在明朝开始普及中国。

16世纪末开始由于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徐光启应用西方逻辑推理方法论证了中国的勾股测望术,中国古代数学自此而衰落。




刚有一个强权政策,强权政府个人强权。强到什么程度,就是管住你的嘴,管住你的思维。只有自由。自由的氛围下才会出大家。就像民国。




也不尽然。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位: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毕生研究数学和天文学,著述繁富,约有80余种之多,被乾嘉学派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

康熙帝曾在一次南巡归途中召见梅文鼎,连续三天与他讨论天文学和数学问题,并亲书“绩学参微”四字予以表彰。

在数学方面,梅文鼎对于当时的中西数学进行了相当全面的研究,几乎涉及初等数学的各个领域。在梅文鼎之孙梅瑴成编选的《梅氏丛书辑要》中,收集了梅文鼎的数学著作13种共40卷。

其中包括《笔算》5卷,《筹算》2卷,《度算释例》2卷,《方程论》6卷,《少广拾遗》1卷,《勾股举隅》1卷,《几何通解》1卷,《方圆幂积说》1卷,《几何补编》4卷,《平三角举要》5卷,《弧三角举要》5卷,《堑堵测量》2卷,《环中黍尺》5卷。

这些著作对当时已传入中国的算术、几何、代数、三角、比例规、纳皮尔算筹等西方数学知识,作了系统的整理和全面的阐述,并且取得了一些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如关于正多面体和半正多面体的研究,关于球体积的计算,关于以投影原理解球面三角问题等。

梅文鼎的数学著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叙述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正如阮元所说“其论算之文务在显明,不辞劳拙,往往以平易之语解极难之法,浅近之言达至深之理,使读其书者不待详求而又可晓然”,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梅文鼎的数学工作,在有清一代吸收和消化西方数学知识过程中,起了会通中外,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康熙(1654—1722)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对于科学技术也较关心,不仅热心学习新的科技知识,而且亲自参加科学研究和实验,这在封建帝王中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1712年他命梅瑴成等编撰《律历渊源》100卷,于1723年编成印行。其中数学部分为《数理精蕴》共53卷,包括上编“立纲明体”5卷,下编“分条致用”40卷,数学用表4种8卷,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传统数学和引进的西方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国内的数学水平。

特别是由于这部书是以康熙名义主持编撰和出版的,所以流传很广,影响也较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学习和研究数学必须参考的重要著作。

《数理精蕴》是在梅文鼎数学著作、白晋和张诚等进讲的讲稿等基础上编成的,比较全面地叙述了算术、几何、代数、三角等学科的成就。

其中较新的内容有对数表的造表方法。关于对数和对数表,《历学会通》已有所介绍,但没有造表方法。

《数理精蕴》下编卷三十八“对数比例”阐述的造表法是首先确定lg1=0,lg10=1,lg100=2……然后提出六种方法来计算1~10之间和10~100之间各数的对数。

《数理精蕴》中另一项新内容是利用未知数列方程和解方程的方法,当时称为“借根方比例”。

例如,一九根一六二○,方立一根=一二,用现代数学式表示,即:x3-9x=1620,x=12。其中应用了加号“+”,减号“-”和等号“=”,这是中国传统数学所没有的。

这种方法虽来自西方代数学,但实际上与宋元时的“天元术”很相似,而表示方法有所不同。

《数理精蕴》还最早介绍了素数概念,称之为“数根”,并给出了1~100000的素因数分解表及十万以内的素数表,此外还有1~100000的十位对数表,间隔为10〃的七位三角函数表等。




中国历史上真正算是数学家的大概只有一人,那就是刘徽。他是曹魏时代的人,这个人一生没有做官,写了《九章算法》,研究过割圆术,在解方程方面也是成果累累。

其他的人如祖冲之、沈溪等都是做官的人。祖冲之还当过县令,一个做县委书记的人,将圆周率做到如此的精度,令人不禁慨叹此人是如此聪明,倘若不做官,很难想象他在数学上能做到什么高度。

但是,中国却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学理论。刘徽已经到了极限论的边上了,却空手而归了!而祖冲之,则是只在历法或占卜计算时,才会动用他的数学头脑,其他的时候他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呢。

欧洲人早期希腊数学曾经辉煌过,之后沉寂了几百年,到了牛顿时代才有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这回欧洲人是按照理论的建设思路去研究数学。概念、公理、定理,一级一级次第展开,从而形成系统的完善的数学理论。

要说做理论,中国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方式的确不太灵。




我不知道中国古代数学有什么辉煌成就。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古代数学没能公式化和建立严格的逻辑证明体系,说白了,基本只能算是简单的发现或者计算而已。




这算是李约瑟问题的一个分支吗?中国数学确实取得过巨大的成就。率先使用十进制乘法数系,算筹和算盘的位置法体系,代数上的消去法,中国剩余定理,贾宪三角,几何上的割圆术,可以被称为微积分先声的祖暅原理,以及大量的数值计算技巧,音乐上的十二均分律等等都可以说是伟大的创造。

如果有机会到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北京古观象台看一看,可以发现古代天文学方面的大量伟大发明,其精巧和奇思妙想令人无比敬佩。但同时也会发现,清朝初期以后的天文设备已经大多是由欧洲人设计制造了,西方的度量标准代替了传统的尺度。而这一事件还在士大夫们喊出“西学为用”之前两百年。

那么中国数学落后是清朝造成的吗?表面看上去似乎有道理,毕竟明末还有《天工开物》这样的奇书。还有徐光启这样的开眼看世界的官员。然而,正是徐光启开始翻译的那一本《几何原本》告诉我们数学上的差异早已有之,而数学发展的未来在《原本》和《九章》成书的时代就已经注定。

古希腊数学与这世界上任何文明的数学都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其与哲学紧密的关系更胜于实用。古希腊人相信数学——代数或几何——当中蕴含着世界终极的秘密。从泰勒斯开始,哲学家往往也是数学家。不可公度性未必是古希腊人的发现,但只有古希腊人会被2的平方根不是一个有理数震惊。芝诺的悖论几乎都对应着近现代数学的核心问题。欧多克索斯的方法跟戴德金分割有着明显的关联。令人震惊的阿基米德几乎就是一位近代数学家。而集一切大成的几何原本,以定义,公理和公设出发,构建了整个几何学体系,更形成了现代数学的几乎所有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今天的数学是古希腊数学的延伸。

古希腊数学最大的优点是其体系。在古代文明中,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人往往并没有很高的地位,这一点东西方并没有分别。但同哲学神学等形而上学的紧密关系使欧洲数学得以在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中传播。在文艺复兴后第一批数学家并不是工程师或者商人,而是神学家,哲学家乃至法学家。相比之下,中国的士大夫中擅长数学的并不常见,善于计算的学者甚至会被排挤出清流的行列。长此以往,中国与欧洲数学水平的差异也就展现出来。

历史有其偶然性,中世纪欧洲几乎摧毁了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所有光彩。然而当文艺复兴将古老的文明重新带回欧洲时,欧洲人抓住了历史机遇,笛卡尔的坐标体系打开了数学发展的大门,短短几十年后,微积分诞生了。它的发明人之一莱布尼茨曾被中国的八卦所吸引,并以身为外交官和数学家的双重身份向中国的康熙皇帝寄信提出了发展科技,建设科学院的建议,而中国的“千古一帝”错过了这最后的机遇,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




不仅仅是数学,其它的天文,农业,医药,化学比如火药,中国古人确实发明发现了很多东西,但是没有传承。中国古代,正统的就学一门课,语文——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了,对自然科学严重的不重视,以至于,即使有聪明人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发展,但不能传承,不能继续发展。广大的莘莘学子都是想通过科考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学其它的学科,被认为是旁门左道,被人们看不起,也没有能力通过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能养家糊口。学堂都是教授语文的,没有专门去教授自然科学。所以,当西方自然科学革命,办起了科系齐全的大学,引起了工业革命,我们就落后了。




中国数学一直都很好啊,没有衰弱,你想中国这么大,人口那么多,,各种能人异士都有,只是主流社会大家觉得学这个没有什么用,所以不够重视,即使有人发现了数学的什么定理,也不会像西方那样开个什么会讨论对错。中国人更喜欢吟诗作对。但当西方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可以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做出轮船,做出铁路。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数字计算。




古代数学只是取得阶段性的辉煌,但数学研究是无限的。




中国古代有很多东西都有成就,也都衰落了,何止数学?何况数学的作用不体现在眼前,就更容易边缘化了。

统治阶级喜欢的东西是例外,提笼遛鸟传承的不错。




后期野蛮少数民族统治期,主要精力放在了如果统治汉民族。中央主要是注重政治而不是对自然的认知。这个断层是我们古代的缺陷遗憾。




中国古代无论是科学还是发明都是服务于国家需求。在古代,由于各个领域互相竞争主导权,才导致百花齐放局面。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只注重八股文,导致书生只钻研八股文,忽略科学。




中国古代只能说有算数,真正的代数和函数基本没有。




没有辉煌过,也无所谓传承。




中国古代数学在同时代的确曾经卓有成就,比如圆周率、割圆术、十进位制计数法、算经十书、勾股定理、测量太阳高度、祖冲之~祖暅父子、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秦九韶的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杨辉三角和剁积术以及珠算。这些成就的确光耀一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被远远地落在后面。究其原因,个人以为如下:

一、文化影响。

中华文化不讲究精确,确立的是模糊原则。“大人不华,君子务实”,这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极大地影响了民众性格的形成。这也使中国人发展出一套实用——经验理性,而不太注重纯理论的玄思;西方文化中亚里士多德式的不以实用为目的,由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所驱使的文化人,在中国无法产生,就算有一个半个也会被扼杀。

整个民族文化生态是模糊原则,模糊处世,模糊作人,除个别事务诸如楼房过是其他工程,均不以精确为念。

二、思维方式。

国人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虽然,强调各美其美,重点却落在“天下大同”上。大家都一样,才是重点。如果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能力,就无法实现天下大同。

做事“差不多”就成,做人要内圣外王,都是模模糊糊。这样的思维方式无法产生数学这样的精确学问。

三、集权社会对精确文化的忌惮。

集权社会的政治需要,使得政治既内涵于文化又高居文化之上,它驾御着文化老车,使之循规蹈矩地沿其旧辙。专制政治须“忠君”,治下文化便少不了“一言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何新鲜的思维方式都被视为奇技淫巧。

与忠君思想不一致,便成为整个社会排斥的对象。数学根本是整个现代科学的基础,哪儿有它出生的土壤?

四、中国曾经有机会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可惜被康熙毁掉了。

当时正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期,来中国的传教士们向康熙介绍数学,康熙一个人学习,并要求传教士不要再向别人介绍。信息匮乏加上天朝大国的自我膨胀心态,使得中国远离了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好机会。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又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虽然弯道超车很难,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愿我们不在落后。




中国古代数学有辉煌的成就,为何后来就衰落?

答: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只主重测算.天文、历法等。对数学只满足現壮没有研发开拓精神。受孔孟学说的严重影响只重视仁礼义道德呼略了数学的发展。因此数学就走向了衰落。




《谢邀》中国古代的数学确实有着辉煌的成就,在以刘微、祖冲之、张衡等为代表的数学家,揭示了当代的数学发展史。

在唐朝以后,开启了宋、元两代数学的鼎盛时期。在明、清以后,特别是清代,中国的数学停滞不前,没有向前发展,这都是时代造成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华罗庚等老一輩数学家,为中国的数学又开启了新的纪元,使中国的科技事业,达到了世界数学史的高峰。




受明清两朝招聘国家公务员时只考文,不考理的错误导向,致使那些优秀的读书人只重视文章的写作,书法的练习,荒废了理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导致了科学的不前。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