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13:36:58 条浏览
这个作法除了让孩子厌倦之外,没有仼何意义。孩子都听老师的话,如果老师把孩子数米粒的时间让孩子们做点献爱心,孝敬父母,读几页有教育意义的课外书,甚至去室外锻炼身体,拍拍照,听听音乐都比这个好多了。
这是考一个人的耐力,,其实不管这样作业,不应该强求一个人做他不喜欢的事,小孩一样,应该发挥他的特长,有些喜欢对体育感兴趣,就让他往体育上面发展,每个人特长不一样,不应该让他去做不感兴趣的方面,不然也不会有成就
有的人该较真的时候不较真,不该较真的时候就喜欢钻牛角尖。网上尤甚。实际上这种题,没有一个人会完成,老师也没有要求学生把米拿到学校来。但网上有些人跟打了鸡血一样,上纲上线批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从聊天截图来看,学生家长们对这种脑残家庭作业不知道提出异议?当真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圣旨,由着老师胡闹么?换了是我儿子的老师布置这种脑残作业,直接怼回去,让老师先数一遍试试!或者直接拎两带米扔老师桌子上,来验一验,一亿粒米,老师您给数数?
现在很多开始为那个老师洗地的文章了,就看老师群里面来一句“明天带到学校来:就知道这个老师自己都没有理解这题目的错误!!!
正确的题目应该是“让孩子数数100kg一袋的米有多少粒!”或者是“一亿粒米大约有多少质量”
这才是正确的题目!最后微信群里面老师后来承认是错误估计了米的重量,已经证明了老师自己题目的错误!那些洗地的看官何必硬抗呢
一秒钟数两粒米,一分钟120个,一个小时7200个,一天数10个小时就是72000个,1000天才七千两百万。这数完得三、四年。
布置这种作业的老师明显没经过脑子,就是想随便安排点事情给学生,免得业余时间在家太闲。
家长也不必把这种作业当真,基本每天数100个就差不多了。把数完一亿粒米所需要的时间算给孩子和老师,让他们看看合不合理。顺便教育孩子独立思考,谁都有可能犯错,学会拒绝不合理要求。
连续画30天月亮,数1亿粒带到学校,家长们集体崩溃
这年头,没点能耐可不行
婚礼上
新娘新郎对唱
新娘钢琴独奏
新娘和爸爸跳华尔兹
伴郎团走秀
新娘表演沙画
......
难怪,这么多人不着急结婚
看来,胸口碎大石还未练成
当然,最考验能耐的就是家长们了
比如
连续30天晚上画月亮
家长心疼孩子,于是自己来,结果一个月瘦了8斤
如此减肥方法,真是意料之外
再比如
数1亿粒米带到学校去
不多不少,正好1亿粒,就是这么精确
家长内心&*¥#@
要求家长奇形怪状的娃娃馒头
幼儿园要求家长每周看综艺,写一万字观后感
学校布置的作业
总能让家长展现出暴烈的温柔
杭州的家长整夜刷屏,让亲朋好友帮孩子“浇水”完成作业。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起灌溉平安树,赢万元话费
杭州市民的朋友圈被一条名为“一起灌溉平安树,赢万元话费”的链接刷爆了,转发的网友附言“孩子的作业,求帮忙浇水”,都在拜托朋友帮忙“浇水”。
原来,这是家长在帮孩子完成一项名为“浇灌平安树”的秋假作业。
这款小游戏,要通过给小树浇水,赢取话费。
学校要求,学生和家长配合完成任务后,还要把结果截屏发给班主任老师。
于是,家长们就在朋友圈动用一切可动用的力量,灌溉小树。
这样的“灌溉”行为,让一位名为“乐爸张敏”的家长在朋友圈吐槽,评论里很多家长也表现出不满。
教育局回应
教育局教育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学生家庭自愿参加的公益宣传活动,不是一项人人必须参加的强制活动。此外,针对不少家长质疑是不是教育局利用学生吸粉增流量,捆绑教育概念,教育局也做出澄清:玩该“浇水”游戏并不需要关注公众号,“吸粉”一说乃无稽之谈。
“参与此项活动,无需关注公众号,其授权提醒是所有微信页面转为小程序页面阅读的公共程序。通过这次事件,我们也吸取了教训,以后在传达工作上也会做得更为细致。”工作人员回复。
此次“浇水”作业,的确不是所有学校都要求强制参与,有个别学校没有布置,有些学校让家长选做。
新奇新颖的家庭作业,往往能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能增进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有助于紧密亲子关系。但是,有些作业就有点太过于形式化了,为了追求新颖和与众不同,有点脱离实际了。
这道题出得很好!思维很好。如果认真数的以后应该是上班族。认真称米重量得到准确答案以后在科研。如果随手抓米的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多的,以后会耍点聪明做事,做事不严谨因为他知道老师不会数。如果判断出一亿粒米重量随意取米的人以后必定是做大事的人。
啥看法,我觉得很正常。对于现阶段大多数二十多岁的人的认知水平,发生点常识性错误很正常。
我小学时,数学老师指着10m×10m的地方说这是一公顷,自然老师说碘盐遇到淀粉会反应变成蓝紫色。很奇怪吗?不管是常识性错误还是口误,就错了又怎么了?大家都是上班混口饭吃,老师就错不得了?
小学老师,这个职业现阶段整体的从业人员认知水平,肯定比不了律师、医生,当然收入也差了一大截,容错率也应该高得多。而且说实话,小学老师也只需要这么高的水平,再高也是人才的浪费,有的是地方用得着高层次的人才。
就事论事,发生这么个事,老师知错就改,家长一笑了之,学生也会对一亿这个数量级之大有个更深刻的认识。有什么问题呢?要老师下跪道歉?要教育部门加强小学老师的入职门槛?苛求学校加强老师水平的考核?是要挑起师生矛盾吗?个体问题,个体分析,啥事都上纲上线,怕是想走错误的老路吧。
或许是这位老师没说清楚,或许是网络给传走样了。我个人理解,大众对于数数的认识基本停留在识数阶段,一说数数就一个、俩、仨的去数呗,没想到大数如何去数,什么是大数呢?如果你能一个一个的数到一千,你就好耐性。只因为大众平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大数,就拿数钱来说,数一万块钱,一百元的票子也就一百张,真要数一百万块您也没那机会。其实,大数的清点就涉及到了估算。比如一捆一捆的钞票就得用尺子量,用秤称。回到前面的话题,老师要你证明数出一亿粒米,好歹要得出个份量或体积来吧。这就简单了。费不了你半页纸十分钟就能搞定的题,别为了这个搞的老师没饭吃。
昨晚看到了,我笑了一个晚上,测算了一下,1亿颗米=6667斤米啊,你让学生如何带去学校,学校也没地方堆放在一起……估计老师打错字了,估计是数1万粒米吧,如果不是,那就是老师有问题
无论什么学科,出题无非为了2点,1.加深理解,2.熟练运用。这种题目的重点在于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数量与重量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点米)。任何学习都要记得,不要死做题,不要做死题。(认认真真点米,要么是不动脑,要么是不审题。)
从正面看待这个事件。
光看题目,老师是想培养孩子实践能力。
孩子回到家里。吃了饭,开始今天的作业:找来大米,先动手一粒一粒的数。过了半小时,看自己的成果,发现离数完一亿还早得很,怎么办?孩子开始寻找解决办法:求助,或学“曹冲称象”这故事里的曹冲自己思考,怎么解决!在有限的条件下,怎么把这个米数完!
后面老师你补充的两点:要孩子一粒一粒地数,数完还要带到学校去!老师是想培养孩子们诚实的性格:看谁能发现你的错误,并敢于站出来质疑自己的要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是堂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课。
在当今,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公司,在各自的生活环境里,多的是阿谀奉承,多的是互相吹捧,大家就跟看《黄帝的新装》里的百姓一样,连孩子都受到极深的影响。
国家想长远发展,这样的人多了能指望么?
春秋战国虽然是兵荒马乱,却涌现了不少思想家,文化百花齐放。
要想有进步,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独有的人格魅力。就要多动手,多思,敢于质疑他人,自己才能真实地进步!
不知道每个人记忆中的小学是什么样的,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小学在是各种作业各种资料“压迫”下过来的,各位老师动辄抄试卷,抄课文。但是刚刚看到刷爆网络的一份家庭作业――回家数一亿粒大米,我的心里瞬间只有一个感觉:谢天谢地至少我那个时候的家庭作业都是正常的。
好奇需要数多久的我大概算了一下数一亿粒大米的时间,一年按照365天,每天24小时也就是3600秒,那么一年也就是31536000秒,按照正常速度,一秒数3个数的话,大概需要一年。
其实,我计算这个时间并不是想证明这个数据到底有多么庞大,而是想发表一下关于留这个作业的老师的看法。首先从网友曝光的聊天记录里我们可以看到,该老师在刚布置作业的时候称“一粒一粒数”,并且在家长们询问是否拍照的时候,该老师更是直接称“用食品袋装好带回学校”。
那么在这里我想给大家粗略计算一下大米的重量,按照普通大米,600粒左右为50克,那么一亿粒就是8333.3千克,按照一袋米10千克,大概需要833袋大米,有网友直接吐槽说家里没有那么大的粮仓。在网友们曝光的群聊天记录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师说“用食品袋装好带回学校”。
虽然后来经过记者联系,该老师表示布置这份作业的本意,是希望家长能和孩子一起进行实践操作。因为孩子们已经到了小学四年级,已经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1亿粒大米只是一个概念,是希望借此孩子们发挥想象,并不是真要拿出1亿粒米。但是从聊天记录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师自身对一亿粒大米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为在家长们提出质量太大无法运到学校的时候,老师又称可以趁周六周日数,但是根据我上面计算的数据,数一亿粒大米需要一年多。很显然,该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明显欠缺考虑,所谓的让孩子们想像一个亿到底有多大,只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布置作业不用心的借口罢了。
根据网友评论,像这样奇葩式的家庭作业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前段时间的“看手机号开头猜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更有“多多多多÷2等于哪个汉字”这些奇葩家庭作业,但是,做出来这些东西真的就能提高孩子对学习的热情,或者学到切实有用的东西吗?
在我看来,未必。这些老师或许真的是想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但是最后经常会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就像这个布置数一亿粒大米的苏老师,他自己并没有想像出一亿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却妄图让孩子通过做这些徒劳的事去想像,实在是贻笑大方。
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完善小学与学前教师选拔制度迫在眉睫,我们都知道,现实中有一少部分这样的老师在浑水摸鱼,用着伪装新颖但无用或老套的方法,教育着正处于懵懂无知年纪的孩子,小学老师对整个国家的教育起着启蒙作用,绝对不能让那些浑水摸鱼者有可乘之机。
家长们应该注意,遇上奇葩或者不可能完成的作业,一定要仔细想想到底对孩子是否有利,不能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老师们的要求去做,要教会孩子学习,更要教他们有主见。
我是家长语屋的创办者,关注孩子成长,请和我一起关注:家长语屋
微信:jiazhangyuwu123
这个老师是希望他的学生个个都是米老鼠!
但是,估计这老师的愿望无法实现!
},duration:6.006,thumb_url:a72900043dc9edef40a2,thumb_uri:a72900043dc9edef40a2,md5:e1d009963fb8809e006a6ab8d1705aa9}--}
请问留这样的作业是为了什么,意义何在,老师想干什么,老师对一亿这个数字有概念吗?想像到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吗?是想让大家感受一下当年交公粮时的场景吗?还是想让家长和孩子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如实数够量呢?或者是让孩子随机应变,随便拿一点粮食糊弄老师自己,说这就是任务中的一亿粒米。也就是小学老师能留这么高深的数学题,无语了。
谢邀!
数一亿粒米这样的家庭作业!
这是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吗?
你要是真数米,你就输了。
先别急着数米,你想一想一天多少秒?一亿秒得多长时间?
手拿手机里边的计算器,很容易就算出:一亿秒得3年零2个月。
你数米的速度能比得上秒针走的速度吗?
显然不能数一亿粒米。
对付这样的作业,有三种方法:
1,随便给孩子一包谷子,拿给老师得了。
因为老师没时间来验证是否是一亿粒米。你只要一口咬定你数的就是一亿粒米。老师拿你没辙。也没说是什么米(不提倡此种行为)。
2,用知识来回应。
问一下老师,数哪一种米?
3,老师怎么检查这个家庭作业?谁的作业完成的好?
数好的米是要交给老师吗?
针对这样的家庭作业,当成脑筋急转弯算了。
不说这作业根本完不成,就算是数一百粒米,布置这样的家族作业,意义何在?
是让学生学数数吗?还是练习加减?还是培养细心和耐力?
如果要找出布置这题的积极意义。
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各种假设,能出自学生之思,学生之口,大胆向老师提出质疑,或者用千粒重来估算。而不是让我们成人指出这题不合理之处。
这也算很好的家庭作业了。
乍一看第一反应是这老师脑子抽了吧,回头一想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作业。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的作业,但是并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作业。
怎么样变通,让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识一亿的概念,是这个题目背后的深意。这远比让孩子按步就班的看课本来得更有意思。
如果我是学生家长,我会跟孩子一起数一百粒米,计算所需的时间,再计算一亿粒米的体积。让孩子明白这为什么是一个不可以完成的作业,而不是简单的孩子跟一起骂老师布置的什么傻逼作业。
我想老师还想让孩子明白的是,有时候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多少时候我们在碰到难题的时候总是暗示自己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就像跑马拉松一样,能不能到达终点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挑战自己的极限,培养自己的韧性。
网传一位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在教“一亿有多大”一课时,布置了一道家庭实践作业让家长监督孩子们数一亿粒米。家长随后问怎么数,老师说一粒一粒数,并要求第二天用袋子装到学校来,家长调侃这这有12袋,怎么搬到学校。后来有家长就把作业布置的微信截图发到网上,记者们纷纷去学校采访当事老师。
其实这是一道非常好的实践题,做为一个数学老师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亿是有十个千万,也就是一万个万,这是当天课堂学习的重点呀!学生靠一粒一粒数是不可能数得过来的,那布置这作业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非常明显的这是老师为了让学生巩固亿以内数的各数位间的进率,并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估算和想像得出一亿粒米有多少。老师之所以会回答“一粒一粒数”就是为让学生感到用一粒一粒数有困难,然后引发思考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这是在课堂上的话这就会引起热烈的讨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多种解决问题策略,真的是非常好的题目。
要说错就是老师对这一亿粒米自己没有先去估计与想象一下大概的重量,草草地就布置下作业,并要求用袋子装来带到学校。其实这一内容我也教过好几次,但是如果刚才没去网上查下一亿粒米的重量,我根本也不知道这一亿粒米是有一千多到两千左右千克重呀!
我认为大家首先要给予老师适当的理解与尊重,不要因为老师这样的一点失误就盯着不放,应该宽容一些对待老师,同时我们应该感谢老师的用心良苦,费尽心思布置孩子们作业。
其次,做为老师我觉得出这样的错误也是不应该的,应该要承认错误,以后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教学上会更加谨慎对待。同时这件事对其他的老师也是一种警示作用,我做为旁观者,我想今后我也一定会引以为戒,严谨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