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老子的哪些书不建议读?

2023-10-27 14:13:34 条浏览

老庄的书不建议读的,一定是庄子。彻头彻尾的伪道;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自比鲲鹏,何见其展翅?是鲲鹏也是个不敢飞的雏。

现世解老,建议大家可看,但不能当真。古今解老,千篇一律。根本原因就是无法解释,无为而无不为。是怎么回事?本人建议,熟读道德经,自然万物中求真谛。不管是哪版的道德经,他都是阐述自然万物的真谛。自然的也要从自然万物去领悟道德经。




对于有缘人,老子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对于无缘者,老子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放下您的是非之心,善恶之心,真伪之心,读读《道德经》,您会发现一个奇妙的天地。




老子就只有一部著作《道德经》,不过养活了很多人,有多个注释版本,都不全面,也有很多错误,真正应了“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即“道德经”,初读道德经者,任何的一个版本都可以,我们需求的只是所谓的原文,为什么任何的一个版本都可以?因为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最终目的是要有我们自己的版本,我们自己的这个版本可以不出版,但是会刻在我们自己的脑海里。为什么要有我们自己的版本?因为学习道德经最终的目的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怎么用道德经去修身,记住,不是修德,能用并且会用道德经来修自己的身,才是修德并且其德乃真。现在许多解释的道德经不是用来修身的,是用来修理“领导”的,并且说道德经是“领导者法则”。这种解释的道德经把老百姓就排除在外了,老百姓就没有学习道德经的资格了,这违背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教学大纲,领导者用你一个不是领导的人去“领导者法则”吗?先修好自己的“身”再说吧。怎么“修身”?靠的是自己的“悟”,道德经中的那么多“兮”字,只是语气助词吗?我自己理解道德经中的“兮”字与“呼吸”的“吸”是吸兮相关的,是修身的诀窍、法门之一。所以学习任何版本的道德经都只是领我们入门的,然后批评的继承学习之




王蒙写得我不是很喜欢,老子的注解本一千个一样,几乎没几个一致的。比较有名的只有历史上的几个注解者,王弼、河上公、严遵、苏辙。不过这些都是古人,读起来可能比较吃力。我比较喜欢刘笑敢的《老子古今》,不过它是研究的书,不属于解读范畴。陈鼓应的注较多牵强,主观附会。牟宗三有本《道德经讲演录》,往上你可以下载来看看,不过他抓住有无玄说事,在自说自擂。我以为读《老子》,在基本知道一些字义后,可以针对一些有争论的字句展开自己的思考,对照简本和帛本,理清思绪。




老子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位思想集大成者,也是一种中华文化学派创始人。为什么他的一部分可以读一部分学说不提倡读。这样的分类是为什么?

对某种学说有取有舍,其原因是什么?!取舍的原则是什么?

我估计是为了使人们的思想完全符合孔子的思想。因为老子也批判过孔子。所以建议大家不要读老子的某些书和观点。




从古到今,据说有6ooo多本解读老子《道德经》的书(其中包括宋明清等朝君王的)。但绝大多数都是“刻舟求剑”自以为是。而只有进入老子状态及以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全息宇宙观及宇宙论来解读《道德经》,并以其学说互证才行。切忌望文生义,不知变通。如由于老子已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万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即“天地根”)就是道。而道治理万物的模式,就是无为法治的模式(即以其“道法自然”的只可顺之不可逆之的各种天规来左右万物的成败与兴亡)。所以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只要“复归于根”地以道无为法治的模式与民立契治天下,而不违道乱干预,就能够“道者同于道”地促使社会自正自化得向前发展与进步(即“我无为而民自化”以及“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因此他反对一切主观有为的人治理念与学说(如“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以及“绝圣弃智,利民百倍”)。而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即政治应民主)”与“故有德司契(即法治),无德司彻(即人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政治理念就是最好的证明。总之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只要高扬起“尊道而贵德”的大旗,就能够“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将天下治理好。这才是老子学说的本义。




首先老子的话你弄明白没有?老子天下第一,天下就没有人敢出来比。老子只留下《道德经》于世,就够世人学一辈子。悟出多少道理,还再于你的慧根,自以为是的不一定就真正懂了。

道是什么?反复读道德经是会给人智慧的。不读完,只是断章取义就不可能了解大道之玄妙。




老子只留下了一本无名之书

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老子为我们留下的这本书,根本就不能算是一本书。其一,它只有五千来字,说是一篇文章更贴切;其二,老子根本就没有给它取个名字。

老子书的名称是后来者取的

在这本书流传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方便才给它起了名字。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影响比较大的名字,一个是《老子》,一个《道德经》。

《老子》的名称出现在《道德经》之前,这主要是遵循春秋战国时期约定全合成的习惯,某人的著作就称作《某子》,如管仲的著作称作《管子》、庄周的著作称作《庄子》、孟轲的著作称作《孟子》。

《道德经》这个名字的出现,现在可以比较肯定的说法,是在唐代开始出现的。现存的唐代碑刻《老子》都统称为《道德经》。这个名称的出现,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与它主谈道与德的内容有关,二是与儒家、佛家把本门基础著作都称作某经有关。道家除了把《老子》改称为《道德经》之外,还其他道家早期的重要典籍也改称为《某经》,如把《庄子》改称为《南华真经》。

在流传过程中,老子书一本变两本

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老子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版本,其一,是自唐宋以来流传甚广的传世本《道德经》,其特点是道经在前而德经在后;其二,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种帛书《老子》,其特点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其三,是1993年湖北荆州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三组,其特点是内容比章节顺序完全被打乱的同时还少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内容。

郭店楚简《老子》,基本可以确定为摘抄本,或者说是在阅读《老子》过程中所作的记录。抄写者只是把自己反复阅读《老子》过程中觉得有用的部分记录下来。因此,郭店楚简《老子》算不上一个独立的《老子》传本。

我们现在阅读老子书,实际可选的基本版本就只有两个,一个是传世本《道德经》,一个是帛书《老子》。面对这两个版本的老子书,不要小看了上下颠倒所带来的影响。因为这一颠倒,让老子书变成了两本完全不同的书。

读传世本《道德经》,重点在思辨

传世本《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对道的理解和认识被提到了首要位置,这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很容易让我们接受。

理解和认识了道,为我们接下来理解和认识德就提供了基础。理解了道与德这两个基础概念,也就读懂了《道德经》。

掌握天地变化的知识,在庄周看来,就已经是至知--知识了极限--了。道是天地之母,道明了天地的来源。理解和认识了道,在高度上,就站在了至知之上,这是何等荣耀的事情!

愿望很好,现实却很残酷。人人都以为自己有能力理解和认识道,结果却是谁也没有能力理解和认识道。“道可道”,含义非常明确,道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说明的。可是,很多人非得要从对立面去理解,把它理解成道是不可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说明的,认为能够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说明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

这就想当然地给老子之道在《老子》之外进行了额外的限定:老子之道就是永恒的,它不但自始就存在(庄周说它自本自根),而且还会一直存在下去,永远也不会消失。

读帛书《老子》,重点在行动

许多人读了《老子》之后都把理解和认识道作为首先要解决的事情,老子是非常清楚的。老子也非常清楚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在帛书《老子》第1章中,老子就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只能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道那华而不实的表面的东西,根本无助于理解和认识道本身。如果从春秋时期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去理解和认识道,是最愚蠢的做法!

读了《老子》之后,不能把理解和认识道作为首先要解决的事情,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呢?为道。帛书《老子》第3章中说,“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为道之后,就可以成为德者。帛书《老子》第11章说,“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也”。“无为而无以为也”正是帛书《老子》第1章里对德者所作的描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成为德者并不是为道的终点。帛书《老子》第17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为道者的最终目的地,并不在天地之间,而是道。帛书《老子》第15章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只要踏上了为道这条路,就会逐渐地拥有认识道的能力。帛书《老子》第60章说,“

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读老子书,还是以帛书《老子》为基准吧

读帛书《老子》能够按照老子的指引,通过为道来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认识道、回归道。

读传世本《道德经》始于对道的冥思苦想,止于对道的苦相冥思。

读传世本《道德经》,如同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所写的梅超风那样,拿着下半部《九阴真经》就开始修炼。




老子只写了一本《道德经》,81章,5000多个字。

用现在的话来说,老子就写了一本小册子,还没有一篇论文的字数多。但是,《道德经》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书,从古至今,注解《道德经》的人不计其数,每朝每代都有,所以,出现了很多研究道德经的书。

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要读懂《道德经》十分困难,我们可以找一些参考书,这些书太多了,不好说谁的好,谁的不好,只能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我喜欢傅佩荣,易中天,鲍鹏山等人解读的《道德经》!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