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15:50:29 条浏览
如果是高端人才名牌大学毕业的可以考虑留在北上广深,一般大学毕业的建议去成都等新一线城市,房价低生活压力小,北上广深有的时尚机遇该有的都有。我儿子今年在北京的一所一般般的大学毕业,我让他去成都了,孩子去了后非常喜欢那里。南京重庆等新一线城市发展也不错。
锻炼几年你就会觉得吃几年苦没啥,成熟了,稳重了,懂得了社会的形形色色,见识了职场中的尔虞我诈,不在轻易在人前表露自己,习惯一个人加班到很晚,习惯一个人舔舐自己的伤口,习惯一个人面对困难,习惯一个人风里雨里奔波,习惯一个人的孤独。苦不怕,累不怕,生下来,活下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不应该。
但是不是苦逼。
今天,大学时住我下铺的姑娘终于拿到了一家深圳公司的工作机会。
她在大学室友4人群里分享这一喜讯的时候,另一个还在读研的妹子打听起了求职经验,想下半年到上海找工作。而包括我在内的剩下两人,已经在北京工作了半年多。
5年前,我们从山西、河北、江西、广西走到一个屋檐下,5年后,我们跌跌撞撞走进现实,成了「北上广深的年轻人」。曾经在卧谈会畅想过未来的我们,都认真比较过,「北上广深」哪一个更好;也曾经讨论过,「北上广深」之外,哪个城市最有发展潜力。
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大城市,为什么让那么多年轻人心向往之,又为什么有人选择。
无论你在哪儿,愿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留在北京?没有户口,孩子的教育是最主要的问题,迟早要回去高考。家里的父母双亲逐渐年迈需要照顾,而我们却在千里之外。接到北京?一是北京的气候和交际老人不习惯,没有道理让老人到了落叶归根的年纪还要陪你在外打拼。二是医保还没有做到异地就医灵活报销。再加上雾霾和堵车以及每天投胎一样的挤地铁,北京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回老家去?到底做什么?如何与家里的人融合?离开了北上广等一城城市,其它内陆城市的IT互联网几乎一片荒芜。在这个环境打工自然不可能。
回家创业?在北京这么好的机会这么好的环境都不容易成功。回去又凭什么成功?
干其它的小买卖?第一,是自己能不能弯下腰。第二,即便你弯下腰,你未必有做得好的门路。第三,收入如何保证?
相信这是所有漂在大城市的80后共同关注的问题。期待能有理智而清醒的分析!
一句话:没有出路。
为什么呢?不只是房价,不只是户口,不只是异地高考。还包括很多,比如问题描述里一开始就提到的:
「家里的父母双亲逐渐年迈需要照顾,而我们却在千里之外。接到北京?一是北京的气候和交际老人不习惯,没有道理让老人到了落叶归根的年纪还要陪你在外打拼。二是医保还没有做到异地就医灵活报销。再加上雾霾和堵车以及每天投胎一样的挤地铁,北京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
这段话等于是说:我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又不愿把父母接过来,又想在父母膝前尽孝。
这个矛盾存不存在解决方案呢?——在人类掌握瞬间移动技术之前,不存在。
别的几个问题也都可以类推,是同一个句式:
我的现状是A,而我的心愿是B,我觉得没法实现B,我的出路在哪?
抛开情绪化的牢骚不谈,目前大家讨论的方向是:是否有可能让那些B被实现?得到的结论大抵是:在北京几乎不可能,在别的地方也许有可能。这部分我觉得已经论证得很充分了。
我只是想补充一点对这种句式本身的看法。
这个句式背后隐藏了一个前提:我这样的情况应该有一条出路(最好就在北京)。
这个前提,首先我不得不说,它是错误的。
一个普通人要想运筹帷幄,提前看到未来的出路,除非他生活在一个极其稳定的,几乎一成不变的年代。人们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没有变革,没有挑战,当然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几十年前,个人服从国家安排,服从组织分配,那个年代差不多就是这样,可以一眼望穿自己的人生去向。组织会帮你安排好一切:吃食堂,住宿舍,孩子在大院里从小玩到大,上子弟学校,学习不用太拼,长大反正是接父母的班。生于斯,老于斯,说来也是很美好。但这个年代已经过去了,留下我的祖父母这一代人,迷惘而失落。几年前我还在为房子发愁的时候,我姥姥就觉得很费解:「你都考上北大了,这么优秀的人才,国家为什么不管你?」
我向她解释:国家不会操心我的事了,我的出路在哪,谁都不知道,国家它老人家也不知道。
国家恐怕连它自己的出路在哪都不知道。变化太快了。干脆说,已经不存在一条所谓出路了。
——再说一句题外话,被大家吐槽最多的户籍管束,正是那个「能看到出路」的年代的产物。
那时候,大多数普通人根本连「去北漂」这个选项都没有。
再说回「应该有一条出路」这个想法。刚刚说了它是错的,现在说,它并且是有害的。这样的想法,等于说我们希望把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转化为一条确定的途径。「就算是HARD模式,总应该存在通关的策略吧!」——这种想法,说难听点是逆天而行,是狂妄的。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这些刍狗却说:「天地应该给我们留一条出路!」凭什么?我们以为自己是谁?难道就因为我们「帝都北漂80后」人又多,又可怜,又很努力,命运就应该暗搓搓地为我们埋伏一条通道(最好在北京),让我们又能买得起房,又能从事对口的职业,生活质量还不低,还能陪在父母身边(并且让父母就像生活在老家一样习惯),医保报销,小孩接受高质量教育,高考分数线还比别的省份低?——这就是狂妄。这跟我姥姥说的「国家为什么不管你?」没什么本质区别。
这样想的人,既不笨,也不懒。他们有的是才华,大多数也愿意拼搏努力(真的,你告诉我有这条路,你让我怎么拼命都行)。但他们的问题在于,不愿意直面现实。必须依靠一个幻想中的、带有确定性的、完美的未来,才足以支撑他们奋斗下去。从心理感受上讲,这样当然会安全很多。但这种安全感是虚妄的,是饮鸩止渴,一旦得不到这种虚幻的保障,就感觉现实寸步难行。
对未来的期盼,人人都有。但是历朝历代,不会有人相信「我盼望的,就一定能实现」。唯独今天这个时代,也许是有太多人致力于提供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了:学习、沟通、恋爱、生子、教养、职场、创业……都搞出一套一套的教程、方案、成功案例,连出门吃个饭都有按口碑排序,旅个游都能搜出最佳线路,跟朋友见个面都要打开手机记入日程,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全面围攻下(加上技术的不断升级),人生好像已经变成了电脑上的思维导图,一个可以拼装拆解的模型。所以才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可以为我的未来找到一个最佳解决方案」。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幻觉。
沉浸于这种想法的人,一路顺风顺水还好,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干脆像题主一样,发现模型中怎么也找不到出路,就很可能一蹶不振。他们不会直面现实——「我在荆棘丛生的地方四处摸索,我需要接受这就是我此刻的人生」,而是会选择逃避,逃避的方式就是去寻找更好的模型——「应该有一条给我这样的人的出路吧?」如果他们实在找不到这样的出口,就只能自责「当初脑子进水了,怎么会选择这个专业?」或者「都是因为我过去不够努力」。然后被负能量裹挟,自暴自弃。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就算未来变得更好了,不如意恐怕还是十之八九。从古至今,有谁敢说把事业、住房、子女教育、父母养老都解决得十全十美呢?不是这里有遗憾,就是那里有牺牲,这就是人生常态。在北京要遭遇种种限制;回到二三线城市又觉得池子小不甘心;出国移民,离父母更远,把父母接过去语言文化还不通。能怎么办呢?生活不就是这么乱七八糟的吗,活着呗。
站在今天是看不见的,也不必看;过五十年再回头,自然就能看到。也许这一代人其实是时代的宠儿,也许这一代人成为了时代的炮灰,也许这一代人挽起袖子改变了这个时代。都有可能。但站在今天不宜多想,多想无益。
看不到未来在哪,但还能坚持向前走,沿途偶尔还能乐呵乐呵。能做到这样的,了不起。
看不到未来在哪,但还能坚持向前走。能做到这样的,也是正常人。
看不到未来在哪,就没法向前走,亟需看到一条出路……这样,就是被幻想毒害的一代人。
借用弗洛姆的说法,安全和自由不可兼得。你想要生活得更自由,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不安。
世界上本没有路,你走过去了,它就是你的路。
看个人规划没确定答案
这个全看你自己的判断。
你有985211的学信网可以查到的学历吗?有在相关企事业单位机构实习或者工作经历后,得到的认可吗?有,可以留下!在一线城市企业打工,需要具备应对高压快节奏的能力,需要做好租房时同室友相处,打好同枕边小强搏斗的长期攻坚战。
你有好的背景和资源吗?一个能对付过去的学历,在你大姨夫三舅七舅姥爷的帮助下,就可以挤掉别人,留在类似学校啊机关啊混个合同工。如果考上公务员,那还可以仕途顺利呢。
最后,你有一个好爹么?有的话,赶紧让他买房!在具备购房资质后,在力所能及的地段买力所能及的面积!有钱就全款不要犹豫。贷款能刺激你奋斗的动力,他们付首付,你来还贷。
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有个自己的房子,再结果生子。十年八年的一线城市打拼后,就是你享受一线城市是时刻了:最好的公园游乐园商超饮食等、各种三甲医院社区服务、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各类补习培训班、最好的马路高架还有相对最好的文明驾驶。。。举不胜举
学历能力信心资源支持。我总结的外地年轻人一线城市打拼的关键词。
说糙一点的话,你看北上广深平均两千万人口,堵车堵成球样,地铁三班都挤上不去。为啥这群王八蛋都赖在这里挤着不走?中国人是最聪明的,因为他们知道这里好!赚得多玩的多用的好!
所以,小伙子们不要怂,就是干,你不比任何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