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古代最小的政府工作单位是县衙吗?古代的小镇子上有管理人员吗?

2023-07-23 15:46:02 条浏览

古代县级以下镇子里肯定有公共事务,这点应该没有人会质疑。从主权意义上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县下也得施行王道,这点也完全成立。但是,看到之前有些笔友在县级以下又开列了不少诸如“乡”、“里”等基层组织,并将其作为更小的政府工作单位,其中”里“的长官是”里长“或曰”里正“。

真的是这样吗?

为了不写成历史论文,先从一则很多人或许还能想起来的故事入手,看看那个时代的“里正”到底是不是吃皇粮的政府工作人员。

促织

不知您是否还记得蒲松龄《促织》中那个总考不上秀才的读书人”成名“?他为人拘谨,不善说话,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山穷水尽的他在床上翻来复去只想自杀。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质疑来了:当然不排除有人会争做”里正“,还可能借此渔利,但在这个故事里“里正”至少对老实的成名而言,看起来也不是啥香饽饽,确实是强派到头上,搞不好还是要搭钱,破产,挨板子。你确认成名这样的人是被”选用“进县级以下政府工作单位的职员?难道他这个“里正”不领薪水,还得自己搭钱吗?恐怕连个吏都算不上。

神婆的出现,让成名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得虫,故事可谓柳暗花明。刚刚得虫,举家庆贺,备极护爱,留待交差。不料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波折;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故事也越发精彩。在进宫表演的征途上,成名的促织那真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

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皇上龙心大悦,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再之后呢?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

咦!质疑又来了,如果“里正”是县级以下政府工作机构的职员,那么这个职员咋就说免就免了,而且看起来还不是个惩罚?如果是升职的话,也得在县级公职序列,咋就脱离公务,成了秀才?虽然秀才也不是官吏,但社会地位比“里正”可是强多了。我们真的可以把里当成政府工作单位吗?

我们还是回到正题,需要明确何者为政府工作单位呢?基层为政府办事,或者接受政府指导,完成政府派下的活儿,是不是就算政府工作单位呢,还是必须为一级财政单位,吃皇粮才算呢?我理解,正常情况应该是吃皇粮,才算政府工作单位。如果认定不吃皇粮只干政府派下活的基层组织也算政府工作单位,我自然也没意见,大家保持概念统一就好交流。

乡、里概念的存在,比郡县制的历史还要早。郡县制实行后,县以下管理的权力来源和模式,在数千年来的状况应该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县以下名目繁多的基层组织,到底是乡官、职役还是职官,可能还是要看客自己仔细考量。

仅就这则小故事所反映的时代而言,“里正”恐怕还不能界定为吃皇粮的政府工作单位。

旧闻报道

一则台海网的报道引起了注意,原来“里长”还存在于中国的台湾省,“里”也被百科界定为目前中国台湾省最小的行政单位。

台湾的选举文化很是无聊,完全提不起兴趣。但是,基于”里长“这个历史遗存的发展,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推论:里长在更早的时候不是公务人员,没有工资,不是县以下的行政机构,只是后来慢慢又有了变化的可能呢?

我是波云星,历史领域创作者。感谢您的阅读、关注、点赞或评论,我会持续给您带来精彩的历史知识。




古代的县和我们现在的县都是行政划分,可并不是一个概念,县制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楚武王熊通实行的,而郡制则是由秦国的秦穆公开始实行的,经过了历代的不断变革,在秦汉时期才得以成型。

在秦代以后,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直属于秦朝中央政府的行政区划就是郡,县隶属于郡。

也就是说,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了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成为了后来的的地方政治体制。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县是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是在地区、自治州、直辖市之下的一种。

古代各个朝代的的县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在秦汉时期,县的级别还是比较高的,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地方机构,最理想的是秦汉郡县或隋唐州县的二级,县的官吏应当多而且级别高。后来每个朝代都有改革,但是大致上县的级别是在一点一点下降的的,一直到县令差不多是个芝麻官。

在我们现在看的有关古代的影视剧当中,经常会出现知县知府大人这样的官员,受影视剧的影响,我们大家可能会认为知县是古代一个县里最大的官员,管理全县所有的事情。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还有别的官员和知县一起管理一个县。

在不同的朝代,一个县的官员的人数也是不同的,但是基本上都是四到六人,包括:

主官一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县令,也可以称之为县长或者知县,是一个县最大的官员。在秦朝,汉朝时规定,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县,县官可以称之为县令,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县官只能称之为县长,在汉朝以后,对县官的称呼就放宽了,大体上也可以称之为县令。

一般还有附官三到五个:

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员,地位仅次于县令,主要职能是对文书仓库等的管理,但是在宋代曾经废除过县丞这个职位,让主簿兼任;

主簿这个职位是各朝各代每一级政府都会设置的官员,上自三公以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及郡县都会有的职位,主簿的主要职能就是掌管文书,辅佐主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

然后是县尉,主要职能就是掌管治安问题,维护治安,抓捕犯罪偷盗的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

教谕,掌管文庙祭祀等,还有教导任务。

上面所说的主官和副官都是受命于朝廷的,有品级,享受朝廷发放的俸禄。

古代县衙中除了这些朝廷在编官员外,还有许多没有品阶、没有俸禄的临时工,例如站堂跟班,就是县令审理案件的时候,在大堂两边喊威~武~的;还有地方士兵捕快,用来维护治安,抓捕逃犯,看守牢狱等;仵作法医等小官员,另外还有负责抬轿子的骄夫、守大门的门房、负责做饭的厨娘、丫环等等为官员服务的人员等。

这些在县衙内工作的人员,是县衙自行招聘的工作人员,由县衙为他们发放俸禄,不能够受朝廷俸禄。上面大体上就是一个县的官员情况。

至于县衙里的官员是如何管理全县的百姓的,我们在介绍县衙中的官员的时候,也提到了每个官员的主要职能,县令主要就是负责,县内重大的事情,其余的一些琐碎的小事,都是由县衙内的附官和其他官员去管理的,比如全县的教育,治安,收税问题等,官员都是各司其职,管理起来是很容易的。

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的县都是几十万百姓,也有的县只有几万或者几千的百姓,所以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困难;村子里的事情也都有专门的官员去管理,而且每个官员去管理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他们也会有协助的官员,比如说衙役和临时工,在上面,我们只是列举了几种官员,还有很多没有提到的,所以说,有那么多的官员,各司其职,完全不同担心管理不过来。

因为我们每个朝代的县的级别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一的说出每个朝代的,每个县的管理情况,但是每个县的管理规则差不多都是上面所提到的,至于秦汉时期,县的级别比较高,但是也都是按照这种规则去管理百姓的。




不是最小的,里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里之长,明代改名里长。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唐朝亦有里正一职,负责调查户口,课置农桑,检查非法,催纳赋税。依照唐代的村里的组织,以四户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

宋初以里正与户长、乡书手共同督税,再以里正为衙前,故又称“里正衙前”。明代改名里长,并以110户为一里。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在古代,独立于县衙之外又比县衙小,有着单独办公班子的政府单位是“巡检司”。

普天下每一座小镇子不一定有县衙,但是一定会有巡检司,大点的城镇不一定只有一座,而是两座,三座......。

不只是集镇,小城,大城之中设置巡检司。

在关隘水道之处,深山密林之中,沿海码头之上,蛮夷野民之地也一定设置有巡检司。

历代以来,巡检司都是朝廷实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职能部门。

那么,巡检司具体做些什么工作呢?

捕盗!维护地方治安。

虽然说古代社会确实是皇权不下乡,地方治理基本上是属于宗族和里正在管理。

可是,宗族的长老们和里正并不是朝廷的人,他们其实是属于“居民自治组织领导人”。

“居民自治”嘛!也就是治治“好人和良民”。

那一位良民不服从管理了,里正一句话“我递片子送你去衙门你信不信?”就吓的住人了。

宗族长老们看哪一位“族中子弟”违背公序良俗了,一句话“绑你进祠堂”,对方也就害怕了。

天下事有阳必有阴。

上面说过了,居民自治只能制得住“好人良民”。

总是会有坏人暴民不服管教的,并且为数不会太少,毕竟横下心做坏人好处很多的。

如果没有力量去制约坏人暴民的话,坏人暴民只会更多。

因为做坏人不被制裁,谁还愿意做好人呢?

这时候就需要暴力机关震慑了。

县城有暴力机关,可是太远。

巡检司就应需而出了。

巡检司是一部“暴力机器”,长官管着诸多的巡丁,也就是士兵。

朝廷出于垄断暴力机器的需要,巡检司的长官和士兵都是朝廷公务员,领饷吃粮,衣服武器兵马车仗都由朝廷供应。

业务归县官直管。干的好可以升职加薪。

族长和里正们没有这一福利。

说白了,也就是派出所吧!但它们比派出所的职权要大。




您好,我是皇家天空一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古代最小的政府工作单位是县衙吗?古代的小镇子上有管理人员吗?首先你要知道古代的县和我们现在的县都是有行政划分,可并不是一个概念,县制是春秋时期楚国实行的,而郡制则是由秦国的秦穆公开始实行的,经过了历代不断的变革,在秦汉时期才得以成型的

在秦代以后,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直属于秦朝中央政府的行政区划就是郡,县隶属于郡。

也就是说,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了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成为了后来的的地方政治体制。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县是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是在地区、自治州、直辖市之下的一种。

古代各个朝代的的县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在秦汉时期,县的级别还是比较高的,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地方机构,最理想的是秦汉郡县或隋唐州县的二级,县的官吏应当多而且级别高。后来每个朝代都有改革,但是大致上县的级别是在一点一点下降的,一直到县令差不多是个芝麻官。

在我们现在看的有关古代的影视剧当中,经常会出现知县知府大人这样的官员,受影视剧的影响,我们大家可能会认为知县是古代一个县里最大的官员,管理全县所有的事情。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还有别的官员和知县一起管理一个县。

在不同的朝代,一个县的官员的人数也是不同的,但是基本上都是四到六人,包括:

主官一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县令,也可以称之为县长或者知县,是一个县最大的官员。在秦朝,汉朝时规定,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县,县官可以称之为县令,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县官只能称之为县长,在汉朝以后,对县官的称呼就放宽了,大体上也可以称之为县令了。

一般还有附官三到五个:

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员,地位仅次于县令,主要职能是对文书仓库等的管理,但是在宋代曾经废除过县丞这个职位,让主簿兼任,主簿这个职位是各朝各代每一级政府都会设置的官员,上自三公以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及郡县都会有的职位,主簿的主要职能就是掌管文书,辅佐主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

然后是县尉,主要职能就是掌管治安问题,维护治安,抓捕犯罪偷盗的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

教谕,掌管文庙祭祀等,还有教导任务。

上面所说的主官和副官都是受命于朝廷的,有品级,享受朝廷发放的俸禄。

古代县衙中除了这些朝廷在编官员外,还有许多没有品阶、没有俸禄的临时工,例如站堂跟班,就是县令审理案件的时候,在大堂两边喊威~武~的;还有地方士兵捕快,用来维护治安,抓捕逃犯,看守牢狱等;仵作法医等小官员,另外还有负责抬轿子的骄夫、守大门的门房、负责做饭的厨娘、丫环等等为官员服务的人员等。

这些在县衙内工作的人员,是县衙自行招聘的工作人员,由县衙为他们发放俸禄,不能够受朝廷俸禄。上面大体上就是一个县的官员情况。

至于县衙里的官员是如何管理全县的百姓的,我们在介绍县衙中的官员的时候,也提到了每个官员的主要职能,县令主要就是负责,县内重大的事情,其余的一些琐碎的小事,都是由县衙内的附官和其他官员去管理的,比如全县的教育,治安,收税问题等,官员都是各司其职,管理起来是很容易的。

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的县都是几十万百姓,也有的县只有几万或者几千的百姓,所以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困难;村子里的事情也都有专门的官员去管理,而且每个官员去管理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他们也会有协助的官员,比如说衙役和临时工,在上面,我们只是列举了几种官员,还有很多没有提到的,所以说,有那么多的官员,各司其职,完全不担心管理不过来。

因为我们每个朝代的县镇级别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一的说出每个朝代的历史来,但是每个县的管理规则差不多都是上面所提到的,至于秦汉时期,县的级别比较高,但是也都是按照这种规则去管理百姓的。以上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更多历史问题,欢迎一起讨论留言谢谢。




县级行政单位在古代并非是最小的权利单位。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县级是古代最小的权利机构,那是因为很多人认为秦朝执行的是郡县制。所谓郡县制就是以春秋时期楚国楚武王熊通所设立的县制,和秦国秦穆公嬴好所设立的郡制相结合,再经过法家数代大才的改革才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虽然郡县制大致把秦朝的政治体制分为了郡和县。但事实上秦朝的行政体制远比看上去的要复杂很多。

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权利机构就分的非常的细致。大致分为十级。一级为皇帝,二级为公级,三级为卿级,四级为州级,五级为郡级,六级为县级,七级为乡级,八级为亭级,九级为里级,十级为什伍级。以上就是秦朝时期完整的行政级别划分,秦朝的政治行政体制为秦朝所创,而且其行政体制与影响了后世的历朝历代,秦朝之后虽然行政体制有大致的更改,但模板依旧是以秦朝政治体制为主。

皇帝这一级别我们就不多做解释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是世间第一人,可以监管任何人。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致就是这个道理。公级指的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一级别的官员。丞相在古代就是最高的行政长官,总揽全国政务,可以说是文职第一人。就好像现在的国家总理一样。而太尉则是武职第一人,统帅全军,负责全国兵马的考核和训练,就类似于现在国防部长。至于御史大夫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类似于现在中央纪委。以上三人就是古代行政制度除皇帝外的最高等级人物。

接下来卿级指的就是九卿,有负责祭祀的官员,负责刑法的,负责礼制的等等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就好比现在的国家级部门主管。州级这个行政单位秦朝还没有出现,州级最早诞生于汉朝。汉朝设立州的目的就是为了管理郡。但后来汉朝的灭亡也是因为州这一个级别因为汉灵帝的废史立牧制度导致尾大不掉。所以才导致了汉朝的动乱与灭亡。郡级乃是一个地区的最高行政单位,郡级有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主要官员。以现在角度来看,这三个职位就属于省长,省级纪委和省公安厅这么一个等级。

县级是秦朝最低的行政机构,县级以下秦朝不设立正式官职。县的主要官员构成以县令县丞和县尉,主吏掾等为主。这一机构和现在的县级单位也差不多。但这里重点说一下主吏掾,萧何就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官员每天的考勤。再下来的乡级就是民间的民众组织了,虽然不是官方正式机构,但也有一定的权利并且受官方节制。乡里主要以乡里的长者为主,他们负责对乡里负责,受县里指导工作。

接下来就是亭级,汉高祖刘邦就曾担任过秦朝的泗水亭长。刘邦不能算是秦朝的官,只能被称为吏,而且这也是徭役的一种。虽然只是一个小吏,但权利也不小,负责清洁,缉盗,以及招募民役等。里级同样属于小吏,在亭长手下任职,除了权利没有亭长大,身份地位都差不多少。最低级的就是什伍级了,什伍级就好比现在居民小区里一栋楼的群主一样,负责平民之间互相监督工作。总的来说就是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百家为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十乡为一县,十县为一郡,所有郡受丞相节制。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是的,这个问题很有趣。

县衙在古代叫七品芝麻官。古代的衙门跟现代政府体制有所不同。古代是科举制,举贤制,纳捐制的。古代的政府体制官和吏就相当现代政府体制的公务员和事业人员。一般大部分做官的都是科举出身,少部分最底层的是纳捐以及举贤推荐的。这少部分纳捐及推荐的要继续升官难度大,在官场主流是科举出身的官员。县衙大部分科举制的官员,是科举制最小的官品了。辅助县衙的在古代叫吏,就是跑腿干活的,熟人推荐的。帮助写文书打官司的很多都是官员的熟人推荐去干活的,这些人不是朝庭正式委任的体制内工作人员。所以县衙就是古代最小的政府工作部门,县衙只是个别是朝庭委任的,县衙里面跑腿干活的是县衙自己招的人,这些人不固定的,换了县衙可能失业。

在古代县级是最小的行政建制。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秦汉郡县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制,隋、唐、王代道州县制,宋、辽、金路州县制,元、明、清行省制(省下设路、府、州县),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完善省、县、乡行政建制。在古代最小的官就是县衙,叫七品芝麻官。乡镇一级是新中国成立才有的行政建制。在古代对乡镇一级管理是绅士保甲制,主要依靠族群德高望重的绅士统领乡镇一级,十户一保长,用族群族规制约乡镇的中国百姓。




既然是讲古,不妨先论今。当下的政府体制,一种叫做公务员系统,一种叫做事业单位系统,两者的差别很大,但是出现在大众面前,其实都是官家人。古代也是如此,只不过一种叫官,一种叫吏,如此而已。咱们在这里,就拿水浒传里的宋朝官制做个例子,为大家分析一二。

大家都知道宋江,他的顶头上司,就是郓城知县时文彬。请注意时文彬的官衔,是知县而不是县令,这两个其实是有很大的不同。县令,是正式的一县之长。而为什么时文彬不叫县令而叫知县呢?就是因为他这个县官,其实是代理县长。

那么,宋江在水浒里给人一种知县的代理人感觉,他是不是县官老爷的秘书长呢?不是,他只是郓城县的押司而已,正经的县府秘书长,叫做县丞。这个县丞,其实就是当下的副县长,主管一个县的文书和仓库管理,也就是现在的县府机要后勤局、资源管理局这一类。而宋江这样的押司,其实就是官府里的参公事业单位人员,真正的角色,就是帮县丞打理文书杂务——换句话说,县丞是来当官的,他是来做事的。

(宋江只能做押司而没有机会当县令,就是因为他科举不行,考不上去)

但也就是因为宋江这样的押司是负责做事而不是当官,所以他在郓城县里就有着极大的社会接触面。县里的豪强富绅,哪个不得巴结他?县里的穷头百姓,更得仰着脖子看他——因为正经官员,县令县丞县尉这些个,整个县城里能有几人经常有机会见着?

朱仝与雷横,在水浒里是宋江的好哥们,他们都是郓城县的都头,一个管步兵,一个管骑兵,那么他们是不是县里的公安局长呢?也不是,他们只能说是城管大队长,因为古代一本正经管一个县治安以及刑事军事的,是县尉。

所以我们读水浒,看到时文彬派人捕捉晁盖那一回,首先点的就是本县的县尉,然后才是两个都头。为什么这样?很简单,县尉就是正牌国家干部公安局长,都头却是参公的事业单位城管大队长,不管你本事有多大,都得听县尉的指挥调遣。

相对押司宋江,朱仝与雷横其实更让老百姓害怕,因为他们手里拿的是代表大宋国家权力的棍子,谁敢抗拒他们,等于就是造大宋的反。所以你看雷横出去看戏,就可以不付钱,为什么不付钱?因为他是本县的都头。若不是后来凑巧遇到一个跟县里老爷有勾搭的女戏子,雷横不肯给钱,结果惹出事端,这一切,其实原本是习以为常的。

在这里,时文彬和县丞县尉,都是官。宋江、朱仝与雷横,其实就是吏。

那么,古代官府的末端机构就是县衙,县衙以下又怎么办呢?其实就是交给民间来自己管理,譬如说晁盖,他的身份是保正。宋代王安石变法,把十家人家编为一个保,选出一个大佬做保长(即保正)。五个保,便是一个大保,选出一个大保长。十个大保,便是一个都保,选出一个都保正。日常这些户口管理、治安巡逻,就是由保正来负责的——所以晁盖,其实就是最低的基层干部,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主任或是村民小组长。而这样的职务,当然不是正经的朝廷委任官员,也算不上吏,基本上不拿一分钱的朝廷工资。

从水浒的布局中,你也看到了,一旦县里的押司、都头和保正这些人,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实际上就算是朝廷命官知县老爷,也很难奈何他们——这,便是千年不变的现实。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