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如何收集写作素材?

2023-08-01 17:21:21 条浏览

不知道题主是哪方面写作的。

如果是偏向于论文啊或者针对热点做的分析类文章,资料来源可以参考:

论文网站:

知网

资料分享网站:

百度文库

豆丁网

有脑

数据调研报告:

艾瑞、艾媒、极光等

之后的想到再补充~




写作资料的收集其实就来源于平时,来源于生活,其实大家都知道,只是没有用特意去注意和实际行动罢了。我稍微总结下自己的几个方法吧,大家一起参考参考,互相学习。

一:平常生活应该处处留意,生活的琐碎,发生的小故事,在很多时候,都能成为我们的题材,有心的把它记录下来,总有发挥作用的时候。

二:这个也是老师常说的方法,做读书笔记,平常有接触的优美词句要记录下来,多看书,从书中汲取养分,慢慢的积累,写作的素材慢慢也就多了。

三:平常可以多听些讲座,看看视频,一些相关的视频也能很大程度上的启发到我们。

四:一定要多交流,多和同行交流,互相学习,从对方身上汲取素材。




收集素材的方法:

随时留心生活中可能成为写作素材的内容。

首先就是亲身经历,把自己的经历拿出来,这也是最方便的事。

还有就是要了解日常生活,最好是能记录日常生活。可以是一句电影台词、社会新闻热点,可以是周围人们的喜怒哀乐,也可以是植物的花期特征以及周围建筑的样子……

再有就是在读书时,把资料进行分类收藏,虽然大多数时候不会打开第二次,但是能在写作需要时快速找到。

以上这些都能成为你故事的一份子




多多接触有营养的书画影视作品

坚持写日记随笔,每天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艺术来源生活,而你所记下的东西也许就会有用到的时候。

给自己作品的雏形写好框架,每天每时思考如何将合适的东西放入框架里,随身带纸笔,或者手机记录,一旦有好的念头或者创意一闪而过,马上记录下来。

多与人沟通交谈,多体验不同人的生活方式,无条件体验多重生活的可以在与人交往沟通中代入自己




确实是这样,一个好的案例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一个好的切入点会让文章出彩的概率大大增加。至于如何收集写作素材,我来说一说我的方法。

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和身边的人和事,不是有句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锻炼出一双“火眼金睛”,也许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可能成为你今后文章的素材。

制作一册万能的笔记本,之前读过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中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即一元化笔记法,就是把所有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不分类别的整理到一个笔记本中。比如你今天看了一场特别棒的电影,上司交给你一个新的任务,脑海中一个灵光乍现的好点子,在书中或是在任何地方看到了一段特别棒的话,我们都可以他们记到同一个笔记本上。还可以把平时我们看到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对我们有益的资料粘通通贴在这上面。

奥野宣之还介绍了一元化笔记法的三条规则,遵循这三条规可以帮助我们日后更清晰更有效的的掌握笔记本中的内容,从而进行知识生产活动。

1、一元化

这是一元化笔记法的核心要义,即把你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到一册笔记本中且不需要对其分类整理。

2、时序化

即按照时间顺序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标注。

3、索引化

所谓的“索引”,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寻找信息的线索,比如在XX页记录的是关于XX的笔记,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对内容加以区分。

这里所说的收集素材可不单单是指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而是需要我们一边收集,一边写下自己的思考,思考是很重要的一环,在深入思考之后,我们肯定会得到一些想法。这些想法也许称不上完美,也许还不够成熟,但说不定哪一天这些想法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和价值。

总结而言就是平时要多留意、多听多看,然后按照一元化笔记法来对信息进行收纳和整理,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2018年初,我报了土豆老师的写作课,学习的同时经常看到些有意思的事儿,其中有两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次是在话题讨论里。当时许多人在以道歉为题写文章,老师大约看了很多不合心意的作品,就发了几句话,意思是说你费劲地造故事当论据,不如就用一句“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切题又深入人心。大家看了,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另外一次,是在老师写的文章里。她以海东青捕天鹅的雕饰为例,说明了人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要像小小的海东青一样会用巧劲,才能捉住体格很大的天鹅,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当时读了,觉得这个引子新颖又合适,用在这里真是很巧妙。

从那时起,我就在想其实这些都是非常平常的东西,几乎人人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自己既没想起来,也不会用,而到了别人手里就成了非常好的素材?

后来,直到我读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才算是有点明白了。归根结底,日常中欠缺收集信息的意识,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不能看清事物背后之间的联系,自然也就无法对事物进行有趣的组合,想出好点子。

提到奥野宣之,有人会想到他的另一本著作《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其实,《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和《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姐妹篇,前一本主讲读书,后一本主讲信息的整理和创意的生成,都与笔记、读书和写作分不开。

对于曾在出版社和杂志社工作的奥野宣之来说,这两本书凝结了他多年的经验和智慧,里面讲述了其独创的一元化笔记法、信息整理术以及知识生产法,深受大众的欢迎。其中,奥野宣之对一元化笔记的利用,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论是读书、写作,还是散步、旅游,乃至饮食、睡眠,都是他记录的对象。这种生活方式经过电视台播出后,曾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中,奥野宣之主要讲了如何利用一元化笔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和收集感兴趣的东西,并从中找到有用的素材,重新组合,提炼出专属于自己的独特创意。为了让读者更好地学习一元化笔记,书中列出了记录和粘贴材料的窍门、创意生成的关键步骤以及制作简单目录和索引的方法等。对于任何需要写作的人来说,都可以从中得到些许启发。

留心收集任何素材,不要到用时方恨少

说到一元化笔记的做法,可谓简单之极。只要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和粘贴自所感兴趣的任何东西即可,无需分类。比如,

【180606】写作课笔记;

【180606】同学聚餐的感想;

【180607】《我们仨》书评;

【180607】IT系统升级改造计划……

这些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一点感悟,锻炼时的某个想法,也可以是工作中的报告草稿,发言时的演讲要点,更可以是读书后的摘抄,观影时的心得体会。总之,凡是你认为有价值的或者想要保留下来的,都可以纳入一元化笔记。就像煮火锅一样,只要想吃的,就都摔到里面。

一元化笔记看似杂乱,但也有一定的记录和粘贴技巧。无论是书写时采用略记、符号,还是空行、加标题,又或者划上分割线、根据场合换笔,都能让人更快、更好地记录信息。而外部信息加感想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则鼓励读者记录下自己的声音,以此激发出思考的火花。与此同时,粘贴纸质品和小物件的做法打破了人们对于笔记本以文字为主的死板印象,瞬间丰富起来。

笔记本多了,就涉及到查找的问题。所以在使用之前,在每本的封面上标注序号和使用的时间段,比如:026--170304~170615,从而方便查找。另外,除了编码,可以为内容制作简单目录,并用excel表格给重要的条目建立索引,记录下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条目标题,比如:02620180406自然分娩的经验。当需要用到哪块内容,直接输入关键词查找即可。

有人可能会问,一元化笔记看上去“乱七八糟”,没有什么固定主题,能起到多少作用呢?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如下。

第一,量变导致质变。谁也不知道这么多信息中哪一条会有用,谁也难预测今天顺手记下的东西将来会不会用上,给自己带来灵感和线索。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平时不注意收集,想用的时候肯定无“材”可用。

对于经常要写作文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阅历和经验的限制,许多学生写作文翻来覆去用的都是课本上的老套例子,没有新意,毫不出彩。如果从今天开始留心身边的各种材料,时间久了,不愁没有生动的素材。

更关键的是,不管是正式的演讲或培训中得来的信息,还是网络、媒体的报道,在记录的时候,奥野宣之都鼓励读者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这些素材跟临时收集来的不一样,它们承载了作者的思考,看似不起眼,但用起来的时候会发现其中的独到之处。

第二,扩大知识面,加深记忆。对于一元化笔记,奥野宣之的看法是自己动手记录或粘贴的东西,不会轻易忘记,想必很多人对此也深有体会。比如,午饭时,跟同事偶尔聊到最近很流行的区块链,了解了些相关知识,不妨顺手记下来。而如果只是听听,相信我,没几天你可能就忘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显示遗忘的进程一开始是很快的。相关实验也表明,对于读过的文章或看到的信息,大部分人一天后的记忆率为36%,一周后则只剩13%。相反,如果记下来,印象必然加深,再加上时不时的浏览,记忆的时间一定更长。

第三,发散思维,由点及面。有时候,虽然只是记下了一两句话,但如果发散开来,就会引出一系列的话题。比如,2018年6月世界杯热播,虽然不是球迷,但看到如此浩大的赛事,还是出于习惯记下来了。乍看下也就是一条新闻而已,不过要是再进一步,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足球在欧洲那么受欢迎,但却在美国遇冷?小小的足球是如何刮起国际旋风的?粉丝在面对比赛的时候为何很难保持冷静?这些延伸开来的话,每个话题都可以写成一篇文章。

学会深入思考,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联系

如果说收集素材只是开始,那重读笔记则是关键。在这一步,我们对收集来的材料进行咀嚼、发酵,从而发现其中的联系,顿悟出好的点子。

在此之前,需要澄清一点,那就是“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比如,现代流行的偶像剧其实是对经典童话的重新演绎,并不是凭空而造。

基于此,创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l尝试对既有事物进行出人意料的组合

l将既有事物用于意料之外的地方

l在意外的情况下活用既有事物

但要怎样咀嚼、发酵、顿悟,才能达到生成创意的目的呢?

首先,重读笔记。重读的时候,一定不要为读而读,而是带着问题,转换视角,思考如何把收集到的材料用到现在的工作上。比如,你正在写一篇关于女权的文章,却翻到了男性被妻子暴打的报道,又看到了关于“heforshe”运动的资料,于是就想能不能从男性角度谈谈女权呢?当然,对于能用的点,一定及时标记出来。但如果有了新的想法,最好马上补充、修改,形成完善的观点。

接着,寻找各条信息之间的联系,交叉参考。比如,先前记录了正面管教孩子的几个方法,重读的时候突然发现也适用于员工管理,这时候就可以用相同颜色标签把两块内容一起标记下来。

做好准备之后,就可以再次发酵,重组信息了。关于这一步,奥野宣之介绍了卡片重组法、大号纸张移植法、复印件拼贴法,主要是把各个有用的点誊写到别处,集中起来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组合方式。

这个时候,可能会很快找到切入点,也可能苦苦思索得不到一点线索,始终处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阶段。不过,要想达到顿悟,就不能轻易放弃,有时候虽然不能灵光一闪,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会在努力中慢慢向前

养成写作的习惯,以输出倒逼输入

收集素材,保持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输出知识成果。反过来讲,一定要勤于写作,才会渴望吸收知识,经常动脑思考。

笔记是输出的第一步,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就是养成了动手、动脑、动笔的习惯,这对于写作来说,非常重要。长时间不写,提笔就觉得生疏,无从写起。但如果每天都在收集信息,记录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写作的时候就容易越写越顺畅。用奥野宣之的话来说,我们“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

上写作课的时候,老有学员说自己的文章干巴巴的,不丰满。老师的答案是积累太少了,但给出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多写,通过输出倒逼输入,这样才能迅速地成长。虽然灵感不断、文如泉涌是人人追求的梦想,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经过艰苦的付出,掌握适当的方法,想要进阶到这一步并不现实。

就连那些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如此。作家王安忆写完小说《天香》时,曾接受采访,回忆了当初的写作过程:“基本是写到哪查到哪。写到哪一节上,临时抱佛脚,赶紧去查。”

结语

一元化笔记正因为简单,所以有着十分强的可操作性,几乎适合所有人。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才会像奥野宣之一样有所收获。如果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什么样的神奇笔记和方法也起不了作用。

对于真心写作的人来说,倘若想进步,不妨就从这小小的笔记开始,积累素材,启发思考,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趣。




以前我在看别人的文章时也是一直不解,“这个人好有知识量!”总是能引用古典、名言、金句之类的句子。

通过读了关于写作的书才知道这里面的奥秘。

一个优秀的作者,总会建立自己的一个强大的素材库。

我也在“石墨文档”建立了素材库,短短的几天,就收集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用一些碎片时间翻出来回味咀嚼,特别受益。

业余时间我还报了一个写作班,在班里听了老师的经验分享,对我真的是干货满满。

课程里我听到最戳心的一句话:你和高手之间更多差的不是天赋功底,而是一个强大的素材库。这句话是我着手准备建立我的素材库的动力之一。

老师讲的应用软件很多我都没有,课下我分别下载并进行进行体验,特别好用。有时候我们埋头苦干好几年,不如老师的几句话。我们一生能遇到几个好老师真的是老天给我们的福利。

接下来的事情,我会从电脑、手机软件、小本本或者小卡片等多个媒介上积累我的个人素材库,学习最好的管理素材库的方法,并且真正地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通过写作班培训,零基础的我在写作方面得到巨大的收获,收获最大的是将“我不是写作的料子”改变为“我竟然也可以写作”的心理改变。

写作是灯,素材库是油;要想灯亮,必须加油!




多积累和阅读一些相对有深度和水准的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再才能去发现和冒发出智慧的闪光精彩的观点和高赞的文章,是以其具有广泛性和大众在观点上的共鸣,才能出现的,想要具备这两点,尽量去自我提高吧,




l梵高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37岁时,在寂静的田野里,面对着灿烂的阳光,开枪自杀。】

1.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病交加。他的生活境遇是如此之恶劣,他的艺术知音是如此之寥落,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上,可是他的画却被那些布尔乔亚的艺术鉴赏家们弃之如敝屣。

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小城,他疯狂地作画。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他像夸父一样地追逐着太阳,最后在阳光中燃烧、倒下。每当我看见他所画的《向日葵》,总会想起古希腊智者说过的话:“它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是一团火焰。”

素材运用角度:艺术、理想、痛苦、执着、个性、独特追求

2.梵高说,“谁在爱,谁就在活着;谁活着,谁就要工作;谁工作,谁就有面包。”但是梵高常常没有自己的面包,只能靠弟弟的接济勉强维持生计。他孤独地作画,孤独地生活,没有钱请模特,他的模特只有自己。100多年后,当他的自画像——《没有胡须的梵高》创出7150万美元的拍卖天价时,拍卖行里欢声雷动。然而这一切与寂寞的梵高已经毫无关系。在巴黎郊外的俭朴的墓地里,陪伴他的只有当年由加歇医生栽种的长春藤,还有来自全世界的崇拜者们敬献的鲜花。

素材运用角度:贫困、伟大、孤独

3.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但是生前,就连这么一点点卑微的梦想,最终也还是化为泡影。然而今天,梵高的出生地荷兰和梵高的安息地法国,争相把梵高认作自己的国民,争相为他建造精美的美术馆。

在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在荷兰的梵高美术馆……他的作品永远被摆放在最显著的位置。在他的作品前,永远是人头攒动,人们向他的作品投出虔诚的眼神,啧啧赞叹,表现出对他超常的崇敬和膜拜。

素材运用角度:价值、时间会筛选出真正伟大的东西

l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1.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7支铅笔。

素材运用角度:坚持、自律

2.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

素材运用角度:追求完美、态度、严谨、细节

3.硬汉海明威: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因为不愿意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

素材运用角度:不放弃,坚韧,以死抗争




三步教你打造产出数据库,根治文章写不出来

自从我写文章以来,最令我的最头疼的事就是找不到写作素材,每次都是硬想。那么作家们写出了这么多作品,他们要按我这个写法,岂不是要愁的天天掉头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著名作家李敖分享的素材管理方法,我才恍然大悟。

李敖读完一本书,会把自己认为的重点内容,全部用美工刀裁下来,分门别类的放在文件夹里,这样的文件夹他积攒了上千个。这样,每次写作的时候,如果用到相关的资料,就抽取相应的文件夹和新文章一对,很轻松地就写出来了。

当然,李敖李大师的这个方法比较狠,我们一般人学不来。我们有没有更柔和点儿的方法?有,按照《高效能阅读》里的观点来说,李敖的这种方法就是建造了一个产出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库,写作的速度会成倍的增加。

《高效能阅读》是日本作家原尻淳一通读了市面上百余本的阅读类的书籍后写成的书籍,他做到了“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书中的内容都是经过他亲身验证的,非常有效。书里面将读书分成了清晰明确的3个阶段,让你从一点书都不读的读书小白,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成为读完书就能输出好文章的读书达人。

原尻淳一是龙谷大学的客座教授,还在一家知名企业担任营销管理人员。他非常善于从不同领域的书中捕捉关于营销的视角,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总结能力也是一流,他在营销部门工作时,曾将自己工作几年的经历汇总在一起,编写了一本《规划的能力》,成为了公司的培训教材。这种输出能力,显然离不开他的产出数据库。

那我们怎么才能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产出数据库呢?分三步走即可:解剖信息——存储信息——结构化输出。

一:解剖信息

解剖信息的意思是把你在书中看到的内容庖丁解牛,在这一步中,需要灵活的运用标记术。标记术分为三步:第一步,将文章中重要的关键词和人名圈出来,这是为了找出书中的重要线索。第二步在重要的词句下划线,这个大家很熟悉,不必多说。

第三步高能,厘清关键词与重要词句的关系,如果关键词与划线的句子是相互关联的关系,那可以用←→的线条连接在一起,如果是互相对立的关系,就用→←的线条连接在一起。本来文章比较零散,这样一来,很快就能理出整体的结构框架。然后根据这个结构,写下自己的新发现或者感悟即可。

二:储存信息

写完的感悟可不要乱放。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写作的素材放置在很多地方,电脑有,纸质笔记本上也有,各个平台的收藏夹里也有,文件散落在各处,光是搜集在一起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原尻淳一也被这种情况困扰过,后来他寻找到了破解之道,那就是将所有的参考信息,按照主题存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比如,如果是纸质的文档,可以将参考资料都放在同一个文件夹里。如果是读书感悟、或者网络上的视频或音频,原尻淳一推荐存储在云端。比如印象笔记,兼容性简直好的不像话啊,各种格式的文件都能存储,而且在各大软件都有相应接口,遇到好文章、好视频、好网页,通通一键储存。简直是写稿人的幸福救星啊。

我按照这个思路找到了微软的OneNote云笔记,特别好用,印象笔记的功能基本上它都有,最厉害的是能与Word、excel无缝衔接,推荐大家一定要试试。

三:结构化输出

在收集好了各类素材以后,就要结构化输出了。在这一步,原尻淳一希望我们好好研究优秀的结构。有哪些优秀的结构供我们借鉴呢?

讲两种:一是研究你所看到的好文章,可以分析他的文章骨架,可以剖析他们的关键词怎么安排,如何起承转合,慢慢琢磨,形成我们自己的文体。二是研究著名商人所绘制的图表,观察他们条目之间的安排,研究其行文结构。

《高效能阅读》中不仅讲解了制作产出数据库的技巧,还贴心的将阅读划为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阅读技巧,足足罗列了89条之多,让读者可以一次看个够,从零开始爱上阅读。

无论我们处于哪个阶段,都能找到相应的技巧,充实自己的阅读体验。而且书中还给出了大量的阅读类书籍名和作者名,像是一本阅读的索引书,引导我们找到高质量的阅读书籍。

海明威说过: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我们写文章也应该是这样,写一篇文章,要有比它多八倍的素材存在数据库里,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就是写作的真相,只有背后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造就写文章时一刹那的荣光。




谢邀:收集写作素材:怎样收集,我没有写过写出大素材,所以也没有刻意收集素材。想说点什么?按实说。不必要搜肠的肚的东搬西超。看起来,语出连珠,但不是你心中所有。所以,我不赞成为写一点东西,费那么大周折。平日多看多读,喜欢的词句记住了,自然生出妙句的。




我之前报名参加了许多写作课程,虽然各个老师的讲课风格、侧重点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却在一个话题上保持了高度一致,那就是,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如果把写作比作是一场漫长的旅行,那么素材库就是你的行囊。它将随时随地为你提供灵感和论据,帮你补充能量,助你成功到达目的地。

我认为,“如何搜集写作素材”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一是素材库里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二是如何建立专属素材库。

一、素材库里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既然素材库是自己的,那么挑选内容的唯一原则就是:只要是你喜欢的,或者你感觉以后在写作中可能会用到的内容,统统可以收集起来。

拿我自己来说,我的素材库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新闻热点。我每天早上都有看新闻的习惯,最常看的栏目就是CCTV2的《第一时间》。每当看到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热点新闻,我都会用自己的语言把它简要地复述下来,记在笔记本或手机上,然后再集中整理。

2.书中金句。我读书的时候,会把觉得精彩的部分划下来,然后用荧光贴做好标记。等到整本书读完,我会把划线部分,整理成“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3.歌词台词。歌词往往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浓烈的情感。每句触动你心灵的歌词,都能展开成一段故事。台词就更不用说啦,它本身就是很好的案例与论据。

二、如何建立专属素材库

1.养成日常积累的习惯,定期更新。建立素材库,是一件未雨绸缪的事情。与其在需要用论据的时候再上网搜索,不如养成提前积累的好习惯。其实,每天只需要花费10分钟就可以把当天搜集到的所有内容存进素材库了。

2.设置专门的储存位置。储存素材的时候,可以使用电脑里自带的Word、PPT等软件,也可以使用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笔记类软件,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就好。

3.标签化管理。每日搜集素材时,不能完成了复制粘贴就觉得万事大吉。还需要将每一条素材存放到不同的标签之下,如爱情、读书、生命、成长等,方便以后快速查询。

我叫方非,原创作者。如果你有任何关于阅读和写作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期待与你共享心得,共同成长。




谢谢邀请。

收集写作素材,基于大量的阅读之上,每个领域都要阅读,不管是人文娱乐小说列传,都需要阅读。

做摘抄。这种时候最好使用电子工具,比较好用的是有道云笔记,可以分类,而且云端上传,很方便。而且还可以随时更改分类,文字,图片,视频,链接都可以,手机、电脑、IPAD,平板等都可以使用,便捷。




在我们写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而对于每天日更的写作者来说,其中一个问题无疑时时刻刻困扰着大家——无素材。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素材的写作者就如同无米之炊的巧妇,再多的能力也无法展现。那么,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写作素材呢?

我为大家提供几个方法。

素材1观察生活

每天,我们的生活都充满着变化。说不一样的话,见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心情。观察生活中琐碎的小事、路边的行人、公园里的四季之景,甚至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写作中很好的素材。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各种感官在生活中荡漾,让心灵和眼睛变得敏感,也是一名写作者所必备的技能。

素材2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柔软,也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充满智慧。也许出于各种原因,我们无法行万里路,但是,读万卷书却可以让心灵走的更远。书籍是每一个智者智慧的象征,其中包含着作者数年、数十年甚至一生的追求与研究。通过阅读一本书的时间,我们可以了解作者一生的成就,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实在自己的生活和写作中,丰富自己的头脑和认知,也是一个方便且简单的获取素材的方式。

素材3自媒体平台

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自媒体的迅速发展,让人们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利用在自媒体上。微信、、知乎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获取素材的重要方面。在这些自媒体平台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干货类的公众号、用户等等,关注他们,从点滴学习之中获取素材。如在我的微信中,我关注了大量育儿、自媒体的公众号。我会在读文章的同时,将一些较好的语句、例子,收集下来,放在有道云之中,待自己写作时抓取所需进行运用。

——————————————————————————

今天在读公众号时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素材,想和大家分享——复利思维

复利思维是经济学中的典型概念,是指当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如20年的时间,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持续且专注的投入到一个领域,坚持20年。最终,财富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实现财富自由。

复利思维不仅可以运用到经济领域,还可以运用到写作、读书、健身、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董卿也说:“你在读书中投入的时间,总会在某一个时刻回报给你。”

所谓的知识复利就是让新知识不断成为下一次思考的基础,从而使了解到的知识能够不断以“复利”的方式不断更替。

所以,现在的我们,不应该苛求即可的回报,而是应以复利的思维坚持下去,想一想如何才能坚持一辈子,这才是最重要的时间。

时间是一位伟大的作者,相信他给我们的回报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写作确实需要灵感,人有时会头脑一片混乱,无所适从,有时会头脑很清醒,反应也很快。要在头脑清醒时很好掌握机会理清写作素材,这吋侯写出来的文章想必是惊人之作了。谢了。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现在是一个资讯发达的社会,想要收集写作素材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搜集写作素材的方法。

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一个写作素材库,可以在手机上或者电脑上。

在电脑上,我用的是印象笔记。我在里面建立了很多个笔记本,分门别类的来收集素材。大概的门类有:灵感火花,影视书籍、古典诗词、晨间笔记。

灵感火花:记录的是平时突然冒出的想法,我随手就记录下来。

古典诗词:记录的是古代的诗词,典故,这些可以作为书评的破题素材,给我不少帮助。

晨间笔记:我有早起写日记的习惯,是《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里面提到过的方法,早起打开电脑,记录下你脑开中的一切,经常会有不经意的创意迸发。

影视书籍:看书,看电影的时候,看到的好的句子,以及台词,我都会记录下来。

手机也是积累素材的利器,我在备忘录中也建立了很多笔记本,记录的内容跟电脑上一样。

除此外,在看书或者文章时候,碰到需要记录的内容,我会截图保存。

最后,关于如何积累素材,推荐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里面的方法非常实用。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到你。




写作需要素材,就好像美食需要耗材一样。你写什么文章,就需要什么材料。

那么素材从哪里来?平时收集,当个有心人,报纸、杂志,书籍,名人语录。当你的生活体验达到一定的高度,素材就好比火山爆发,一发而不可收拾。

文章写作无捷径,看的多了,抄的多了,写的多了,自然写好了!

不知你听明白了没?我们共勉。




春天绿叶何时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一样,要写文章就得有素材。

可以收集的素材有:

一、事例和金句:

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留心观察,然后用卡片记录下有意义的事例和金句。

我们可以在卡片的正面记下事例和金句的原文,在反面记下相关的应用场景。用手机APP记录也是一样,用的时候搜索关键字就可以了。

二、类比:

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特征,来刻画本体事物的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读者对本体事物理解,从而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好的类比能让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感受,比如:教育就像一副眼镜,戴上眼镜之前和戴上眼镜之后,其实我们身处的是同一个世界,但不同的是,戴上眼镜之后,我们看世界更清楚了。

这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类比,都是从长期的收集细节中习得的。多收集再加上勤加练习,就能自如的使用类比,就像是自己的本能一样。

三、收集理论:

理论的收集,也是终生学习的过程。各个领域的理论,只要是有道理的,都可以让其成为指导自己思考和写作的工具。

比如:二八理论,木桶理论,黄金分割理论等等。

二八理论能用于很多场景,比如:80%的销售额来自于20%的用户;20%的人掌握世界上80%的财富等等。

再比如黄金分割理论的应用:我们日常理解的黄金分割理论,可能仅仅停留在黄金分割线上,但指0.618这个数字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例如,当相信一个谣言的人数比例超过61.8%的时候,这个谣言的影响力就很有可能已经暴增到了100%;当一个错误观念传播跨越61.8%的人群的时候,正确的观念有可能从此被打败。

只要用心收集素材,再勤加练习,写出好文章不是问题。




谢谢问答官方账号邀请!

现在收集素材很方便呀,看到重要的精彩的,点一下收藏就有了。不能收藏的,复制粘贴还不会吗?临时要用而没有收藏的,百度、360搜索就有了。要不到知乎、问答去提问。

尚未形成图文的,自己记录在手机、电脑、笔记本。

你说你佩服案例和观点都很赞的高赞文,愚以为案例赞靠储存记录优选;观点赞则一要靠广读名著、经典,以提升你的思想高度,启发你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二要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说得简单一点,仍然是要靠多读多写,厚积薄发。

现在全民写作,谁也不可能轻轻松松打败别人。

还是要多读多写,实现量变到质变。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