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何同是草莽出身的刘邦、朱元璋成功了,李自成却失败了?

2023-06-12 17:16:15 条浏览

在中华史册中,失败的义军有很多,汉初的楚霸王,宋朝宋江征的方腊,王庆,田虎,每支义军都曾有过辉煌,而梁山好汉比李自成也差不多少。

成则兴旺,夺取江山,成一代英豪。

败则失势,一代英名,变成千古悲剧。

李自成只是攻城掠池,灭了皇权,并没有建立根据地和自己的首府,京都只是一时被他破城,明朝不是他的,而李自成进京只当了旅行者,十八日游。而另一支扶清灭明的东北大军,还没被李自成看在眼里。当年如果同清军联手,消灭明朝的残余势力,然后同清军共掌天下,或者同清军展开决斗,一定赢输,当年的李自成只要有喘气的机会,灭清皇太极还是有希望的。

腹背受敌,强大的清朝残余,强大的清军加上内部分裂使李自成李闯王变成千古绝唱。




刘邦有张良,韩信,萧何,同时知人善用,并不曾妒贤忌能,关键时刻能分清好赖话,能做出气势恢宏的大风歌刘邦就不是一般人!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朱元璋不拘一格,广揽贤才,身边高手如云,三句话定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发展生产,不务虚名,讲求实效…

《咏菊花》朱元璋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李自成,根本不在一个段位,小富即安。不知道对手不仅仅是明朝,满清才是最大的敌人!

总的老说,想干成大事,需要“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更重要的是老大要有识人、聚人、用人、协调的能力!




老刘怎么成功的,灭秦战争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楚汉战争,看看他手底下的人才,什么韩信萧何张良,韩信就不用说了,那是有名的战将,老刘家的天下有一半是人家打下来的,包括最大的敌人西楚霸王项羽,张良那是有名的军师,出谋划策不在话下,萧何就是现在的后勤部长,保障着前方将士的粮草兵马等等,所以刘邦最大的成功就是组织了一个强大的团队,成功也是必然的。

朱元璋,都不能说是农民出身,因为他们家连土地都没有,但是呢,底层出身的他,深知生活的不易,还有就是自己的不足,但是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劝,能接受别人的建议,还有就是不贪功,能主动把军功奖赏让给自己的部下,“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多么牛的初期战略,他一直执行的很好,而且手底下人才济济,徐达,常遇春等第一代统帅,蓝玉等第二代,可以说在建国初期,他手下的军事人才是完全够用,文臣方面,还有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算无遗珠”的刘伯温等等,可以说他的称王条件是慢慢形成的。并且在北伐期间,他并没有停止对内整顿,刷新吏治,科举考试,与民休息,等等,提高国民生产力,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能力财力去支持庞大的北伐开支。

李自成,他的能力另说,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社会各种问题突出,对外有着民族矛盾,所以在东北有着大明最精锐的主力在防止女真人入侵,对内,大地主的各种土地兼并,官员贪墨成风,底层人民生活已经是水深火热,此时李自成的揭竿而起,响应人数自然不少,因为已然活不下去,那还不如奋起一搏。但是呢,在慢慢称王之后,他有了战略性的失误,“迎闯王,不纳粮”,这句话在现在看来,更本就是一个笑话,封建时代的农业国家,你不纳粮,拿什么来维持你的国家运行,可以说这时候的他,更本就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国家领导人来看,还是简简单单做一个强盗头子,到一个地方,烧杀抢掠一番,那怎么能让自己的国家发展呢。而且这种方式,根本就没有稳固的大后方,当他进入北京之后,还是这样,搜刮了整个北京城,这样你去攻打大明最后的精锐和强悍的女真,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啊这,李自成是啥?

他有牛逼的将领吗?不他没有。他有牛逼的军队吗?不,他也没有。所以李自成之所以会失败原因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精锐军队,没有很有远见的将领。而且李自成这个人目光短浅。成不了大皇帝,除非有非常牛逼的人辅佐他才有可能成立朝廷。李自成正是因为太垃圾了,才会让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假如李自成非常的强大,目光也不短浅。那现在的历史又是怎么样发展呢?




季子虽出自草创,目光深远胸芷大志。善纳人言尤喜与高龄三老询古今兴衰盛亡国计民生之道,且喜怒不形于色,叵心难测之大葩!反观李闯一脉实系流寇贼匪之作为!




刘邦成功的最大变数,是项羽的放弃!

项羽岀身贵族,贵族治理天下的理念,承袭尊王攘夷!

项羽推翻秦朝之后,仍然按照尊王攘夷的传统观念,将各路诸侯封王,自称西楚霸王!

项羽统一天下之后,贵族观念,让他的眼光短视,墨守陈规,尊王攘夷,将天下井田制,分裂成八王八大块!

天下分裂为八大块,拱卫义帝,巧如井田九宫格!

假如项羽统一天下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册封八大王,刘邦还会有机会吗?

项羽将统一的天下,再次分裂为九宫格,为刘邦创造了机会!

项羽和刘邦,楚汉相争之时,划定鸿沟为界,继续分裂天下,再次为刘邦留下机会!

楚汉相争激烈之时,楚国发生天灾人祸,甚至军队都没有粮食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楚国军队都在饿肚子,如何打仗?

古代贵族最相信天命!

项羽举国无粮,认为天要灭楚,天命难违!

於是,项羽自刎而死!

注意了,项羽自刎而死,是一种祭祀仪式!

项羽爬在列祖列宗的庙宇里,将宝剑放在脖子上,默默祈祷列祖列宗保佑!

中国自古有一种被称为:死,这种仪式,就是祭祀的人,爬在枯骨面前,默默祈祷!

项羽自外刎而死,可不是自杀!不然,怎么会有乌江被分尸呢!

项羽面对举国无粮的灾难,自认为天要灭楚,於是,解散军队,遣散随从,打发虞姬逃命去吧!

项羽甚至放生乌骓马,无奈骓不逝兮,虞姬不弃,所以,历史定格了乌江!

项羽放弃了一切,甚至放弃了生命!

项羽的贵族理念,放弃了一切的绝望,成就了刘邦!

元顺帝效法项羽,重演了历史!

元顺帝放弃了中原,放弃了江山,但是,抛弃了项羽的死心眼!

项羽至死不肯过江东!

元顺帝却跳过黄河,绕过河套,退回龙兴宝地,玩嗨北元小朝廷!

元顺帝走了,喊话朱元璋,天命所归,还你汉家天下,朕到冰天雪地里,滑冰去了!

朱元璋来了,大汉天下,曰月重光!

大汉天下,日月重光!於是乎,朱元璋嗨起了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嗨了276年,终于气喘吁吁,气绝身亡!

大顺皇帝,割断了大明王朝的命脉,趾高气扬地御驾亲征!

山海关,关住了山,关住了海,却关不住满清铁骑!

吴三桂搬鞑兵,叩门揖盗,引狼入室,李自成终于……清兵背后捅刀子!

李自成……推翻了大明王朝,毕竞成就了42天的天子!

李自成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为他人作嫁衣裳,让满清捡了个大便宜!

滿清入关,入主中原,玩了一套蝙蝠的战略!

蝙蝠……兽类乎?禽类乎?

满清追杀南明,打起继承李自成大顺旗号,自称顺治……李自成大顺,滿清顺治,天下仍是大顺!

满清号称继承了大顺正统,自称顺治,消灭南明,理所当然!

於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被满清人,顺利地顺走了!

历朝历代,最使人困惑的历史迷案,就是二十万满清,如何灭掉了亿万计的大汉民族。

如此历史谜案,正是归功于满清的蝙蝠战略!

满清追杀南明时,号召汉人,称自已继承大顺正统,继续推翻大明!

满清追杀李自成时,号召汉人,为大明报仇,消灭乱臣贼子!

天下的汉人蒙圈了,忠于南明的人,加入为大明报仇的行列,追杀起李自成!

忠于李自成的汉人,将顺治当成了大顺的接班人,故而成为顺民!加入追杀南明的行列!

满清人的蝙蝠战略,大获全胜!

满清人蒙蔽了天下的汉人,一派人认为滿清是兽类,跟随着为大明报仇,追杀李自成!

一派人认为满清是禽类,理应追随顺治,追杀南明!

遥想当年,朱元璋在洪洞县大槐树下,将移民四方!

俯视历史,亡国君崇祯,吊死在歪脖槐树上!

正所谓:

大明朝兴,大明朝亡

大明兴亡两槐树!

本文特别强调,满清入关,蒙蔽汉人的手法,就是蝙蝠战略!

有史为证!

满清人编辑史书,评价亡国之君崇祯,虽非圣主,唯天命该绝而已!

满清人评价崇祯的勤奋,告诉汉人,李自成是乱臣贼子,满清人领导大家,追杀李自成,为大明报仇!

满清人装模作样,将帝年号顺治,给人以假相,以为大顺和顺治……分不清,於是,就作了顺民!

终于,李自成推翻大明,自嗨称帝,本指望天下汉民,皆成李家顺民!

殊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本该清一色和牌,竞被截胡了!

李自成,终于败在夷族人的蝙蝠战略之下!

谢问答邀答!

应答绝对别开生面!标新立异!




现在同样是农村的孩子有的考上清北,但相当一部分连高中都考不上。所以不能简单用出身来说成功与失败。刘邦造反在秦朝,老百姓一方面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另一方面享受了国家统一带来的便利。所以秦朝被推翻是大势所趋。而项羽的分封诸侯开历史倒车也不得人心。刘邦又知人善任,所以夺得天下是水到渠成的事。元朝是少数民族治国,而且统治者没文化,统治粗鲁,被推翻也是必然的事。即使不是朱元璋也是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只不过朱元璋更优秀,手下能人更多而已。李自成造反是在明朝崇祯年间。明朝除了崇祯是很少有农民起义的,有也是唐赛儿那种规模小时间短的宗教性质的起义。崇祯是靠东林党扶植上位的,甚至是被东林党制约的。举一个例子,钱谦益科举贿赂案,崇祯要把一个为钱谦益狡辩的大臣赶出朝堂,居然没有一个人动手。最后是锦衣卫头子求着大臣顾着崇祯面子先下去,并亲自搀扶着下去的。可见崇祯皇帝当的多可悲了。而东林党是江南官商和走私集团的代表,他们制订的国策根本不考虑其它地方和农民的利益,造成北方尤其是陕西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但一旦东林党被打压下去,老百姓还是愿意做明朝的顺民,所以绝大多数时间农民起义军是被官军追着打的,李自成造反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钻山沟子。只是最后东林党彻底掌握了朝堂,再没人可以推倒东林党以后,广大农村都无法忍受东林党的统治再次各地爆发农民起义,而官军也因为没军饷忍饥挨饿而投降李自成。可以说李自成不是凭自己能力得到明朝天下的,而是东林党和官军硬塞给他的。所以李自成没有坚实人民基础和根据地。只是沙滩上的高楼,倒塌是必然的快速的。




我来回答。

因为李自成和刘邦、朱元璋根本不在一个段位。刘邦、朱元璋虽然一开始也是农民起义军,但是他们都发展、升级了,不是满足于靠劫掠过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而李自成即使最后打进了北京城,他始终也就是一个流寇。

首先看看李自成提出的政治口号,“闯王来了不纳粮”。虽然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是大家认真想一想,封建社会,不论是谁掌权当政,怎么可能不纳钱粮?否则他拿什么养活官僚和军队,怎么建立国家。能提出这样的口号,有三种可能性,一是提出这个口号,李自成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代表什么含义;二是,存心就是骗人的,自己根本就不想执行;第三种可能最可怕,就是李自成认为自己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是这样一直下去,就是“不纳粮”。那么,李自成就始终是流寇,始终在“劫富济贫”,直到抢无可抢的时候,自行消亡。

(不纳粮难以为继)

回头再看看刘邦和朱元璋,他们也都是依靠农民起义起家,他们在熬过初期,掌握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以后,就开始考虑,自己的起义军将往哪里去。以前,有一种论调,认为刘邦和朱元璋都是背叛了农民起义的,实际这是又今天的观点,去苛责古人,刘邦也好,朱元璋也罢,他们领导农民起义胜利后,也只能建立一个新王朝,去取代旧的王朝,他们不可能建立别的。只要他们的新王朝对人民不像以前那么苛刻残酷,这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所以,农民起义军发展的一定阶段,刘邦朱元璋就要争取地主阶级的支持,为建立新王朝努力。而李自成仿佛仅仅满足于做个流寇,满足于劫富济贫,他不想争取,也不屑于争取地主阶级的支持,就是因为他的骚操作,才导致清军入关,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刘邦朱元璋可不是李自成那种流寇级别)




如果要深入回答这一提问,可能就得写一本书了,比如郭沫若1944年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其实,这本书以农民军上层贪腐为重点,也从各方面深入地探讨了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只不过没和刘邦、朱元璋作比较罢了。

毛主席把这本书列为党内整风文件。

我在这里不引经据典,只就自己的直观感觉表达一点个见:李自成的失败主要还是缺乏人才,缺乏高屋建瓴,顾全大局的栋梁之才。

先说刘邦,他有张良、萧何、陈平等具有总揽全局这样大智慧的谋臣,还有像韩信这样的历史上少有的战神领兵统帅,战胜项羽这种气量狭小,只逞匹夫之勇的对手,那是早晚的事。

再说朱元璋,他有李善长、刘伯温这样腹有良谋的智者尽心辅佐,又有徐达、常遇春等一班具有统帅风范的铁杆悍将助力,不成功都说不过去。

刘邦、朱元璋在将将方面,也比李自成高明许多。

现在来说李自成,他的主要谋士宋献策、牛金星只有点小聪明,而无大智慧,还常怀小人之心;李岩文武兼备,算半个谋士,可闯王对他又不放心。

说到武将,刘宗敏,李过等比之徐达、常遇春还要稍逊一筹,更不说出韩信之右者了。

偏偏这个刘宗敏恰恰就像是天王洪秀权帐下的东王杨秀清,尾大不掉。带头破坏闯王禁令,把陈圆圆揽入怀中,这才导致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卑污劣迹。

李自成让刘宗敏带兵出关迎战吴三桂引来的清兵,他也推诿不去,李自成只好亲自出战,结果溃不成军。

刘宗敏的作为,加速了李自成的失败。

战争的胜负,千秋大业的成败,都是由人的因素决定的。所以我说,同是草莽出身的刘邦、朱元璋成功了,而李自成失败了,根本原因就是人才问题,也包括李自成自身的统帅素养。




刘邦在推翻秦朝后与项羽展开楚汉争霸,成王败寇,刘邦成功了,成为汉高祖;

朱元璋在元朝末年期间,蛰伏积攒力量,遂一击败对手,最终驱逐元朝,建立明朝;

李自成攻克京城,逼得明朝皇帝崇祯上吊身亡,建立大顺,山海关决战,遭遇残明吴三桂引清兵联合攻击而败亡。

很显然,从刘邦到朱元璋,二人虽然发展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知己知彼,既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且知道敌人的信息。

李自成则不然,他就是凭一股劲攻克京城,然后呢,连清兵入关的这个隐患都看不到,明显是无法做到知己知彼。

毕竟,他要和吴三桂打仗,就得料敌在先,也就是预判最坏结果,甚至还得将吴三桂可能引入清兵纳入考虑。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很大概率,因为人之将溺亡,不管啥救命稻草都会抓住不放。

李自成没料清兵入关因素,说明其格局不大,这就是他和刘邦、朱元璋的区别。




同样是农民起义,李自成与刘邦完全不是一回事。

秦汉到明清,时代已经不同了。

因为秦朝的制度严重缺乏发掘与兼容性,体制外的人才数不胜数。

但是明末的科举制度却已深入人心,把知识分子与高智商的人几乎都抽走了,这群精英都去了一起腐败,一起奢侈淫乐,留在穷人家的农民群体几乎都是没有文化的二愣子。

所以,从隨朝实行科举开始,就再也没有象样的农民起义,直到清末打破科举制。

但是,农民群体的低智化,并不会改变精英群体的堕落之路,所以农民起义不会少,只是从“有创造性”变成了“只剩下破坏性”,仅此而已。

元末的种族政策,严重破坏了科举制度的作用,所以,这方面元朝与秦朝非常象,体制外和边缘处有着数不清的人才,所以,朱元璋和刘邦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




这个问题有点大,下面从国学智慧角度谈一谈。

萨孟武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夺取帝位者不外两种人,一种是豪族,如杨坚、李世民。一种是流氓,如刘邦、朱元璋。

我们知道,英雄争天下,定江山,大多是靠一个“赌”字。

豪族敢赌,是因为本钱大,输得起。

流氓敢赌,是因为没有本钱,输不怕。

刘邦就是一个输不怕的流氓,他什么也没有,就有胆量。如果这样简单地评论刘邦,肯定有失偏颇。因为一个有胆量的流氓不可能从卑贱者蜕变成高贵者,更不可能从“泗水亭长”变成千古一帝。所以刘邦身上肯定凝聚了守成的大智慧。止学》里讲“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衿。”意思是说: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一直依靠它。势力埋伏着凶险,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纵观华夏历史,得势的大小人物可谓不计其数,但运用好运势并且守住成功,最后善终或名垂青史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我们先从易经智慧里寻找原因。《易经》里有一卦:既济。既济就是说已经成功,事情已经摆平。卦辞里讲:亨小。这里的亨就是通达的意思。就是万事亨通里的亨。亨小就是在成功后把小事情也要做好,对少数人也不能忽视。不能取大略小。所以在成功后大事情和小事情都要通达才是亨小。卦辞里还讲:初吉终乱。意思是说开始成功时是吉,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因为后面会出现很多变数,终就是后面,告诉你后面会很乱。所以我们可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母这两句话应该是同时存在的。如何解决,卦辞里告诉我们要:利贞。就是通过适当合理的方法不断地调整。

得势以后要做到“亨小”,是易经智慧的要求,也符合成功之道。下面我们谈谈历史上两大人物,他们的结局是对这一智慧最好的验证。

一位是闯王李自成,一位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们两位都是手握重兵,同样是得势,同样是占领大都城,李自成占领北京,朱元璋占领金陵(南京),因为在“亨小”这一点上的做法不同,导致了两位不同的结局。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创了大明时代。李自成却兵败山倒,被清军击溃,沦为流寇。

我们先谈谈李自成。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克太原、大同。三月十九日,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李自成大将刘宗敏率大军进入北京。李自成没有做到“亨小”,表现在以下几点:

1、考掠明朝旧臣,规定助饷额,例如:中堂十万银,官的级别不同,所交的银两数目不同。李自成的军队在搜刮钱财时还对大明官员百般侮辱。这样使起义军很快失去了官心。

2、滥杀无辜。大将李岩劝李自成:“以不杀收人心。”可他置若罔闻,纵使手下大开杀戒。

3、对京城的财主、绅士抄家、劫掠、敲诈钱财。

4、侮辱皇帝尸骨。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李自成让手下把崇祯和周皇后的棺材停放在东华门三天,现在看来他的用意无非是:旧的皇帝已死,天下已经是我李自成的了。但事实证明,他的这种做法愚蠢透顶。“百姓过者皆掩泣。”这种灭绝人道的做法使李自成还没有得到民心时已经把百姓推倒了对立面。清满洲人入关后,重新安葬崇祯和周皇后,大大减轻了汉人的敌意。

5、荒淫腐败,抢夺女人。李自成上至部将,下至兵丁,或抢女人纳妾,或奸淫他人妻女,其恶行令人发指。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想归降李自成,率领军队在向北京行军的路途中听到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霸占,又得知明朝旧臣受到百般羞辱,他怒发冲冠,立即回撤,打开山海关大门,使清军顺利进关,并和清军一起杀向李自成,使李自成兵败山倒,大顺政权迅速垮台。

朱元璋得势后能做到“亨小”表现在很多方面,限于篇幅,下面我们只谈两点:

1、做了皇帝的朱元璋生活非常简朴。南京像火炉,夏天特别热,朱元璋到各个衙门巡视,汗水湿透的衣服随从要一件件的给皇上更换,换来换去,官员发现衣服都是旧的。朱元璋说,我富有四海,但我必须管束我的心。在吃的方面朱元璋同样提倡节俭,我们从流传的歌谣中可窥一斑:皇帝请客,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规定一般宴席必须是四菜一汤。

2、特别注意对财主、乡绅的态度。马皇后给朱元璋建议,必须把有钱有势的人团结在自己周围,笼络他们的心。朱元璋不仅采纳,还借此整饬了军纪。占领金陵后,军队官兵到财主家哄抢财物,朱元璋知道后勒令部下把财物退回去,并赔礼道歉,违令者斩。他还当众处理了一批欺压百姓,胡作非为的将官,包括他的义子义侄。




李自成之所以失败了,是因为李自成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这个错误一般人都好犯,失败也在所难免。

据听说,解放军打海南岛时,有一小部分师团领导拒绝登船出征,把韩先楚气的不轻。原因无他,就是越是接近胜利,越是怕死,都不愿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这时候最容易失去战斗力。李自成就犯了这个错误。

小时候就听说,李闯王打下江山后,问手下,干什么好!大家都说过年好!李闯王说,大家就天天过年吧!这样欢天喜地过了十八天。虽是笑话,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一旦陷入骄奓淫益,失去战斗力,那就离灭亡不远了。

刘邦,朱元璋等与李自成都有同样的出身。特别是朱元璋,乞丐出身,与李自成命运极为相似。但起义后环境不同。李自成成为明朝重点打击对象,整天东奔西跑,无暇顾及思考“治国”一类的问题,而朱元璋却早早躲在江南,前面有人给他挡子弹。并且周围还有李善长,朱升等人给他念“治国理政的经,早早进入“统治者的角色。因此朱元璋比李自成更稳健,步步为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俺是一个普通人,从情感上讲,俺更喜欢李自成,在他手下过快乐的日子。只不过,李自成的放养注定不能成功,不久后满清入关,华夏易服。李自成的悲剧验证了一句古话,男人心软必受穷,君王无毒不丈夫。假如李自成象朱元璋那样心狠手辣,严格约束部下,也不至于身死湖北九宫山。

几百年后,一位伟人站在太行山头,面对即将胜利的局面,想起了身死九宫山的李自成。他严肃地对周恩来说,我们一定不学李自成,我们一定会考出一个好成绩来!

他说到做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李自成的成功之路!




因为刘邦和朱元璋都均贫富,缩小贫富差距,受人民拥护。而李自成贪心太过把钱物都藏入深山,影响了经济运转。




谢邀请

李自成要是能成功那才叫天理不容,如果说刘邦和朱元璋是草莽变王者,那李自成顶多算是草莽变英雄。

看看刘邦和朱元璋是如何征战天下最终一步步登上王者的宝座的,那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强者弱者一个接一个的灭了,这两位爷真正诠释了什么叫“一将功成万骨枯”。

刘老三虽然一直被项羽压着打,但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能屈能伸,最后靠着垓下一战灭了项羽。老朱更是硬碰硬的扫灭各路大佬,其中的鄱阳湖水战更是二万的弱势兵力硬打得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堪称中世纪水战的经典之作。

回头看看李自成,闹是闹腾了好几年,但是真正的硬战又打过几个呢?只不过是老朱的后代遇到天灾人祸又是旱灾又是东北女真人的崛起才让李自成捡了个便宜,完全跟刘老三和朱重八不在一个档次。

歪打正着进了北京城逼死了朱由检,那又怎么样呢,能耐不行连天上掉的馅饼也守不住,山海关外一战就被打回原形,最后都不知道死在哪里了。再看看李自成从西北一路打到北京碰到了几次硬茬?全是捡便宜。一支压根没打过硬战的部队,山海关外遇到关宁铁骑和八旗军队的冲锋几个回合都招架不住。

刘老三和朱重八那是实打实的一步步硬碰硬消灭所有对手登上皇位,李自成除了捡便宜啥以外也就那句“闯王来了不纳粮”从头到尾就没一个闪光点让后人记住,所以他要是能成功那才叫天理不容。




脸皮更厚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成功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李自成则功亏一匮。

奏末实行暴政,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群雄并起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刘邦和项羽打了四年问鼎天下,有很大幸运因素。

朱元璋的经历和刘邦差不多,元末红巾起义把大元精锐消灭殆尽,朱元璋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以后,几乎再无对手。

其次,刘邦,朱元璋和李自成的能力和格局不再一个档次上。

刘邦豁达大度,才华出众,从谏如流,善于用人和收揽人心。

刘邦手下有老乡集团为他征战四方,又有韩信,张良,陈平的人辅佐。

刘邦入关中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得到关中百姓拥护。刘邦又善于以势借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灭楚称帝。

朱元璋有老乡淮西二十四将和浙西集团辅佐,韬光养晦,积畜力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后作大作强。

李自成也是一代骁雄,一生几起几落,没有根据地,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

李自成进入河南后,儒生李岩为他治定了明确的政治纲领:均田免赋,才得到百姓拥护。李自成的农民军成了有理想,有政治主的军队,取下西安后建立大顺政权。

李自成集团进入北京后,开始迅速腐败,拷饷政策,失去了知识分子支持,一片时大败后,又成为流寇,最后被民团武装杀死。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和朱元璋取得天下后,采用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坐稳了江山。

李自成则考试不及格,终于被历史抛弃,成为划过历史天空的一颗流星。




这种问题首要就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也分两方面,君主自己和手下。

先说君主自己,老朱比李自成至少高两级。把李自成扔在元末,估计连张士诚都打不过。

朱元璋是真正的政治军事天才,而李自成不是。

再说手下,元末群雄是历代里含金量最高的。因为元朝几乎不怎么科举(九十多年累计录了一千多个),大量的人才没有被帝国体制吸纳。

明末不一样,明朝的科举正常,只要不是活不下去,没人愿意提着脑袋跟你造反。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手下和李自成的手下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徐达常遇春吊打刘宗敏,李善长刘基也不是李岩能比的。

另外就是李自成得天下太快了,根基根本不稳。

李自成起兵本来就不早,崇祯二年才起义。之后又长期被追着打爆。根本就没有时间建立相对完善的体制,也没固定的地点当大后方。

反观朱元璋,他至正十六(公元1356)年就攻破了南京以之为基地,接着和陈友谅张士诚等作战也没有被打破过。到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时,已经建设了十年了!

建设十年不仅是有一个稳固的后方,还意味着有一个成熟的人力资源体系,可以编纂户口,选拔人才。

只有掌握了人力资源,一个政权才可能强大。

秦末时刘邦率先攻入咸阳,萧何第一个去抢典籍,特别是户口册。之后刘邦与项羽交战屡战屡败,后方的萧何却依然能够源源不断的征发士卒送往前线,最终熬到了翻盘。

本朝是第一个将统治延伸到村的政权,所以可以切实掌握人力资源,相反废物果党只能每到一地强征壮丁,民怨四起。所以哪怕果党占据富庶的江南,本朝却缩在穷困的山沟,胜负却早已注定。

请永远记住一句话,人类历史里最重要,最关键,最厉害的,就是人!




同样是农民起义,为啥刘邦和朱元璋成功了,而李自成却失败了?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刘邦和朱元璋在起义之初,即定下了明确的战略目标。

起初,刘邦只想得到物产丰富的关中地区,然后才趁势挟时与项羽争夺天下。

而朱元璋则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办法,一面悄悄地隐藏锋芒,一面暗自发展力量。

直到时机成熟之后,朱元璋方才展露出獠牙,灭陈友谅、吞张世诚……直至将整个南方纳入囊中午,方才称帝建国北伐灭元!

李自成之误,就在于他的部队始终没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战略目标,“流寇主义”思想浓重。

既然如此,那么李自成对于到达地区的控制当然就会非常脆弱!

这就是为什么公元1644年,李自成能够轻易推倒崇祯皇帝,但却在清军的逼迫下不得不退出京师,而且既守不住太原也守不住潼关,更守不住西安的原因!

李自成的军队“遇弱则强、遇强则弱”,因四处流动而根基不牢,所以才会落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结果!

二、刘邦和朱元璋都有稳固的根据地,而李自成却没有

有没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补充兵力还是补充物资,都离不开根据地。

如果把起义军比做一株大树,那么根据地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儿!

刘邦正是有了关中根据地,才能够屡仆屡起,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最后终于转弱为强,扭转了战场态势,逐渐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得以利用持续不断的消耗战,拖垮了不可一世的项羽。

朱元璋也差不多。朱元璋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和张世诚等割据势力,把整个南方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形成了对四分五裂的残元的绝对优势,最后终于将元顺帝赶回了草原。

反观李自成则自始至终都没能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

不错,李自成是在西安建立了他的大顺政权,但是却难以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对西北地区的整合!

况且,此时的关中已非昔日可比。

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关中地区的生产能力与供养能力都已一落千丈!

换言之,仅凭关中地区根本无法养活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所以,李自成才会率兵直扑京城,企图借此化解内部危机!

看看大顺军占领过的其他地盘吧?

这些地盘在清军和吴三桂的攻击下,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便丟了个精光!

为什么会这样?

当然是因为大顺政权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既不稳固也不深入,以至于成了沙中楼阁,不遇风吹浪打尚可勉强支撑,一旦风云突变必然崩溃垮塌!

于是,在清军和吴三桂的追杀下,连连败退的李自成便再度沦为没有战略目标、没有根据地的流寇了!

直到李自成身死湖北九宫山,非常离奇的死在了地主乡丁之手。

此后,大顺军余部方才与南明政权联手合作,共同对抗正在鲸吞天下的清军。

总的来说,李自成的失败在于既没有清晰的战略目标,也没有建立起牢固可靠的根据地。由于李自成的兴起充满了投机和侥幸成分,所以一旦形势逆转必然无可挽回的会走向下坡路!




八个字:政治失策,战略失误:导至千辛万苦所打下的江山易手,最终彻底失败。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