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中国古代绘画相对不重视写实?

2023-08-15 15:33:54 条浏览

寫意畫,就是用畫表達文章的含意就叫做寫意畫。




古人要的是简单几笔就能把意境创造出来。我想这个情况的产生也是有个过程的,可能最初也是注重写实的,但是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开始玩虚的了,只不过留下来的证据太少,后来者效仿大家,都开始写意。西方画也是一样,从写实到抽象,都是有个过程的




我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绘画要写实?那不如摄影算了?也怪,绘画要画得纤毛毕现才叫好,摄影要整模糊才叫高?扬短避长?说啥,男人两大爱好,劝风尘女从良,拉良家女下水?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尽是瞎扯,还好,老祖宗传下绘画精髓,叫画神写意。




这完全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素养影响的。古人的画面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意境的表达是完美的,注重形意,气韵以及精神传达。

这完全就是受道家,中国化佛家思想的影响。文人都是引领风潮的先驱,恰好这些文人画又是文人思想的表达,就像粉丝效应一样,全民审美如此。




你说错了,中国古代的大家是相当重视写生的




国画的发展脉络与油画不尽相同。西方美术的重点都在写实,作品的买单者也是需要,追求这种写实性的,所以看起来很亲民。

而国画自单独成为一种艺术后,发展重点则在赏玩意境,隐喻载道这种文人趣味上,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文人画中。国画采用的是平行透视,(上帝视角,参见清明上河图),而油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渐的形成了更符合视觉感受的焦点透视。

同时加上国画对门槛要求高,不易保存,不注重写生。总之,单就视觉体验的写实性,和数量上来说,古代国画确实掐不过同时期的油画。工笔国画巅峰集中在宋代,但宋代重工花鸟,而发展到清代时吸收了油画的透视及其他理念,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有西方高度写实味道的国画人物多为清及近代的作品。

给你看几张绘画,看起来和写实油画也没多大差别。




为什么中国古代绘画相对不重视写实?你问的好,但我只能说,你并不关注中国历史,不去研究各阶段历史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这是普遍现象,在历史中的古代文人墨客,诗人画家,普遍地位都很低,象那些书记官,画家,书法家,他们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他们所画的画是献给官方的恭品,或就是宫庭画师,他们所画的画叫士大夫画。

所谓士大夫画,是指按皇宫贵族,王子王孙,地方官吏的需要来画,他们画画大多不是自己想怎画就怎画,是别人需要你怎么画就怎么画,古人写文章,考官吏等创作格式都有严格规定,最忌的是自作主张,否则就会受文字狱之灾。

我们喜欢读的古典小说《水浒传》,据说施耐淹先生因水浒人物造反获罪,他千盼万盼等老朋友刘伯温救他,可刘伯温最后告诉他,怎么进来,就怎么出去,要他自救。后半部《水浒》宋江招安征方腊就是这样完成的。古人画画也是这样,帝王希望歌功诵德,画家也只能塑造江山多娇,古代画家,只是代言的画笔。对这种说法,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破除一个谬论,你把中国画想得太简单了!!!

【导语】视界的局限——比较才能有高低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草率下一个结论:“中国古代绘画不重视写实”。很遗憾,这是一种局限性的看法,语境不同,问题也随之改变。我们不能被锁在单一的视界中观察,要放眼世界,中西比较。

【一】我的写实不是你的写实——中西写实的认知的差异

首先,我们说一下“写实”这个概念。

19世纪西方有个美术思潮叫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反对的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法国画家库尔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表现手法上是写实的,在内容上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库尔贝打石工

中国关于写实的理论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出了。韩非子《外储说》中提出:‘画犬马难,鬼魅最易。”由此观之,韩非子认为写实类题材(犬马)绘画作品比“无形者”(鬼魅)要难画得多。说以当时人们还是非常重视写实题材的,并认为画这种题材很厉害。

荆浩匡庐图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就提出的“应物象形”;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真”这一重要的美学概念,他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绘画对写实是非常重视的。

【二】就是不一样不一样——中国画写实的独特性

但为什么会让大家产生这样的错觉:中国古代绘画不注重写实。

这才是根本问题。

我以为是因为中国画的“写实性”与西画的写实观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

中国画的“以线造型”和西方的“以体面造型”的区别

中国画的“多点透视”与西方的“焦点透视”的差异等。

然而不能以此否定中国画的写实性,不能以西方的科学性写实要求中国画的写实,甚至否定的中国画的写实。

比如说,工笔,这个概念就不能和写实简单画等号。

写生珍禽图

宋代工笔画十分兴盛。宋徽宗赵佶本人也十分重视观察审美对象,与其相关的“斜枝月季”“孔雀升墩”两个画史传说,流传甚广,即可充分说明这一点。

明董其昌仿古山水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的王履在《华山图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创作纲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提倡“南北宗论”、以禅喻画的董其昌也十分重视“师造化”。可见中国画对“师造化”的写实是如何的重视,并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实践(工笔)体系。

【三】文人画的兴起更需正视和尊重写实传统

但也不可否认,中国绘画的写实传统,由于文人画兴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也可能是文人更善于总结理论,以及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使得他们的艺术逐渐成为了一种相对的主流趋势。

苏轼枯木竹石图

但我们还是不能因为苏轼那句十分具有影响力的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忽视了我们写实传统的存在以及我们对这种传统的正视和尊重。要知道理论也是因立场而虚虚实实。当下越是被忽视,越应该被重现发现重视。顺便一提,这种正视也与我们当下提倡的工匠精神相符合。

【四】破除非此即彼的谬论——中国画是独特的艺术

中国画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写意和工笔是其体系内并行共存互补的关系,齐白石老人那句一针见血的话: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或许可作参详。

齐白石《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

“中国画相对写意、相对不重视写实”这类的话,是割裂了中国的画的整体性的片面结论。“中国画是写意的(表现的)艺术”“西画是写实的艺术”等大而无当的结论,真的不希望再有。




不是不重视写实,是对于写实的观点,和西方的观点不一样。

西方的美术史学家,在研究古埃及的壁画时,发现古埃及画家的写实水平非常高,花鸟鱼虫,和真实标本分毫不差,而且是这些动物最典型的一面,就是说最有表现力的一面。和背景相比,不在一个透视角度。

中国画,特别是工笔画,也是强调绘制主体的特征,而不是透视方面的要求,这是带着思考的写实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西方这种强调透视的写实,特别是荷兰的精细静物写实,很可能使用了小孔成像技术,将真实的景象,像类似今天的幻灯片,投射在画布上,或者一种特殊的装置上。

然后根据这种投射临摹。人的工作就是调颜色,类似今天的一次成像照片,把投射的色块临摹在画布上,证据就是透镜特有的一些光学问题,这些手艺人也“忠实”的临摹在画布上,画家成了人肉相纸。等到照相机发明和应用之后,这些只会临摹现实的手艺人就大难临头了。

而中国绘画却不会,首先,写实画的地位并不高,因为文学家兼画家苏东坡说过“绘画论形似,见与儿童邻”。强调写实的宋徽宗听后很恼火,但随着宋徽宗成为亡国之君,他提倡的写实画也被贬斥。

写实画成了日后画写意画的基本功,控制笔触的准确性,写实画沦为建筑工匠精密草稿,叫界画,因为要用一种叫界尺的工具辅助。而且也不讲透视,因为施工的时候,要用尺子量界画的尺寸,放大成实际建筑尺寸。透视要求近大远小,但实际盖房的时候不可能,而且耽误效率,盖后排建筑时,该多大就是多大,不可能建筑也盖得前大后小。

这种西方的透视法绘画,简直错的离谱,利用视错觉的一种把戏,实际毫无用处。所以,西方这种以透视为依托的所谓写实,从文艺复兴开始,到照相机发明结束,也就是绘画的一个流派,没必要过分夸大,我们也没理由自卑。




首先,古代从事绘画的人群基本上都是文人士大夫,家境殷实。这样才能承担得起高昂的画材耗费,他们基本采用师承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些人群除极少数人能待在皇宫被皇家御用,其他大多数画家都是业余为主,平日里还有其他正事要做,更无暇去自然界和社会上去写生采风。被皇家御用的也有诸多条条框框限制,他们虽说想去写生,也根本不能随意外出。




这种简单分野是蛮可笑的。如果断代,其实远古时期像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等与中国多数地区发现的早期岩画都不约而同的呈现一种特征。都像今天的童画,这也是人类艺术的童年。到公元前后看我国的汉帛等画已逐步走入写实语序。到唐宋,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都进入到一个非常写实的境地,而看古希腊罗马波斯似乎还停在装饰画的阶段,谈不上写实。

到了宋(差不多西方的中世纪)以后,中国画更追求意趣,而西方渐次迎来的文艺复兴,因大量科技与生产力的发掘,写实蔚然形成,中国写意成主流,而西方则反之。

只到近代,西方逐渐从写实的束缚中脱出,而中国的学院派却继承了苏俄和西方的写实传统。现在的国展唯写实主旋律外难能入展。这也算对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纪补偿吧!




谢谢邀请。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恰恰相反,中国古代绘画非常重视写实。《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写生珍禽图》,哪一张画不是标准的写实风格?可以说:惟妙惟肖,完美无缺!

我理解你的提法,可能是针对古代中国写意之类的作品,可以说,中国写意画也是写实的,只不过把写意放在第一位,形藏在意的后面,让人们观感得出古代中国画不重视写实的错误结论。

中国的工笔肯定写实,中国的写意以形写神,神形兼备。

任何绘画,造型是基本的载体,没有造型的艺术是空洞的艺术。中国画发展至今,有一两千年的历史,没有写实的根基谈何中国画。

古代中国画不单写实,还写意,这是西方绘画不能比拟的绘画艺术,也是它独特魅力所在之处。




中国有几千年美术史,绘画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美术,在形态上也有非常重视写实的时期,比如,隋唐时期,以及北宋时期的国画大部分非常写实,只不过,宋代之后由于“文人画”发展起来后,中国画开始走向写意,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画诞生的时间非常早,差不多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距今至少已有7000多年历史。

6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天西安东郊的半坡人,就已经拥有了较高的美术修养,他们会用天然彩色矿石,在陶器胚胎上画出花鸟鱼虫的图案,然后进行烧制,最终得到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工具。

半坡人的彩陶图案,特点以拙朴、自然为主,有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可以看作是中国远古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原始绘画。

唐代·韩干《牧马图》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出现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因为毛笔被发明出来,人们画画时更加方便,创作效率大大提升。

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大多画在绫罗绸缎等丝织品上,俗称“帛画”,只有贵族才有实力去画画。帛画的特征以“线描”为主,先用线条勾勒出物象的造型后,再在线条内部填色,跟画连环画的画法比较相似。填色时多用“平涂法”,把颜色均匀地平涂在物象造型内。

东汉初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中国画的绘画材质又一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纸张比起丝织品有许多优势,价格优势无疑是最受大众青睐的。

唐代·韩滉《五牛图》

不过,此时的书画纸张以“黄麻纸”为主,黄麻纸的特性接近宣纸,但表面比较粗糙,在上面写写画画时有一种滞涩感。写书法时影响不太大,画画时就不好用。所以,从东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400多年时间里,中国画的发展相当缓慢,倒是书法发展得比较迅猛,出现了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许多书法巨匠。

另一方面,黄麻纸的寿命只有150多年,即使当时有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也因为纸张的自然消解而看不到了。

大约在隋朝末年到唐朝初年,经过一代代工匠对纸张不断改进,终于发明出质地柔韧、洁白细腻的宣纸,宣纸这些特性非常适合在上边写字、画画,极大地促进了书画艺术的发展。

北宋·赵佶《芙蓉锦鸡图》

关于宣纸作画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唐朝末期的书画评论家张彦远的著作《历代名画录》里,写道: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

这句话说明在唐代中后期,文人们储存宣纸,用宣纸作画已经非常普遍。

唐朝中前期到隋朝,人们在丝织品、纸张上作画的情形都有,出现了展子虔、吴道子、李思训、阎立本、曹霸、韩干、韩滉、张萱、周昉等许多绘画巨匠,把中国画推向了第一座高峰。

隋唐时期的中国画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

其一,造型以写实为主。

其二,设色鲜艳、细腻、华丽。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隋唐时期,不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鞍马画,抑或是风俗画、界画,在造型上严格按照物象的比例来画,写实性非常高,比如,韩干的《牧马图》,韩滉的《五牛图》,张萱的《武后行从图》,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等等,都是如此。

在设色上,画家们既细心又大胆,给观者一种富丽堂皇的气场。细心是因为设色时一丝不苟,用细腻的笔法一点点描上去。大胆是因为喜欢使用艳丽的色彩,如,红色、橙色、紫色,充分发挥色彩的艺术冲击力。

唐代绘画之所以看起来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跟自信包容、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大唐气象”有很大关系。

唐代的这种绘画特征是宫廷(院体)画家和民间画师共同撑起的。

明代·徐渭《果蔬图》

至宋代,“文人画”逐渐发展起来,文人画的最主要特征是:追求神似,忽略形似,弱化色彩,以书法用笔入画,重视笔情墨趣的发挥,倡导画家用笔墨来抒发情感,表达心中意趣和志气,跟院体画与民间画完全是不同的绘画体系。

经过苏轼、文同、黄庭坚、米芾等颇具影响力的文人的推广,文人画在北宋末年迅速发展起来,很快超越院体画和民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之后的元、明、清,画家们在创作中一直延续文人画的特征,并熔古铸今,诞生了诸如赵子昂、王蒙、黄公望、倪瓒、文征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金农、郑板桥、吴昌硕等国画大师,为中国美术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