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著名的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2023-07-09 14:27:40 条浏览

边际效用递减率

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这种情感就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由此发展下去,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就会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率’。




一锤子买卖,




人们总喜欢各种各样的对比,从不在意绝对价值和自己需要什么,从而造成价值观的错乱,这就是相对效应的误判。

例1:

你和朋友逛街,你看到了一顶200块钱的帽子,觉得很喜欢,想买下来。随行的朋友说,隔壁街同样的帽子她看过,一样的牌子,做活动只要160块钱,便宜40块钱,走路十几分钟就到了,你说好啊,然后开心地和朋友一起过去那条街,买到了160块的同款帽子。

你买了帽子后,你还想买一件3000的羽绒服,你逛啊逛,看到了一件很合适的,你说这个可以吧。随行的朋友说,同样的衣服她看过,好像只要2960元,好像也只要走路十几分钟就到了,你要不要去看看。你犹豫着说不去了,只为了节省40块钱,就要我走这么远的路,有点不划算……

例2:

有一份连载的杂志,发刊的时候在网上开始订阅。

刚开始,订阅的选项有两个。

A:88元订阅一个季度的电子版。

B:168元订阅一个季度的纸质版。

读者可能根据需要,有的订阅A电子版,有的订阅B纸质版,其中贪便宜觉得电子版的也行的读者,选择A的占大多数。

过了一段时间,订阅的选项变成了三个。

A:88元订阅一个季度的电子版。

B:168元订阅一个季度的纸质版。

C:限时活动价,168元支持A+B,可以同时获得电子版和纸质版刊物。

那么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B肯定不会选择了,对吧。那么最有诱惑力的是哪项呢?大多数人选择了C。

例3:

商场里面有件很好看的衣服,标签上原价1000元,打6折,现价600元,销量不错。

后面服务员换了个标价牌,直接把600元的原价给挂了上去,标签上显示了原价600元,无折扣,这件衣服就再也卖不动了。

而更可怕的是,之前试过这衣服,打算买它的人,看到不打折了,即便价格已经是打折后的价格,她也往往不会去买了。

人们对数字的敏感是如此之可怕,这个最开始看到的数字,总会影响到你接下来的数字判断,这就是锚定效应。

例1:

餐馆的菜单上,最显眼的地方除了性价比最高的套餐之外,肯定还会有一些精美且昂贵务必的菜肴报价。

比如现在吃小龙虾的季节,在武汉到处可见吃小龙虾的夜市,我去那些地方点小龙虾,老板给的菜单上,小龙虾一般分四个档次。

至尊豪华小龙虾:398一盆

超级豪华小龙虾:298一盆

豪华小龙虾:198一盆

精品小龙虾:98一盆

对于我们这些饕餮来说,一个人往往一盆小龙虾都不够吃,那个至尊豪华小龙虾的定价,就是给你锚点的。

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看了这第一排的报价都是一惊,然后迅速忽略398的数字,NND,这哪是大排档来的人吃得起的。但这个数字还是极大影响了我们对其他档次小龙虾的判断,我们会判断,198一盆的小龙虾还真的是便宜啊…………那就先一个人来两盆?

例2:

一个房产商想卖一个名人居住过的房子,里面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可以增值的家具,那怎么定价呢?如何判断这个名人给房产增值多少呢?在这个名人居住的房子周围,同等位置,同样大小的房子卖1000万元,那么这个名人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应该卖多少呢?

因为他的艺术成就?是因为他那被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绯闻?还是因为他那曾经巨大的粉丝量?

那个开发商大胆的先开出来了5000万元的报价,以高出了周边房价四倍的离谱价格先挂了牌。

当然,高出了周边房价这么多的报价,把周围那些房子的房主都给吓了一跳,就连有意向买房来询问的人得知了这个价格,都说房产商有病,挂了三个月,开发商把价格下调到了4000万。

又挂了三个月,房产商把价格调到了3000万,最后,有人出价2750万买了这处房产……

这就是高价的锚定效果,人们得知了最开始开价是5000万,所以觉得2750万买下这处房产,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不会







“一旦思维得到扩展,思想就再也不会回到原本那个狭小的领域了”

这是戴维·迈尔斯所著《社会心理学》中的一句话,其实,心理学最重要的,就是给予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角,它让我们去洞见,那些浮于表面的现象背后的人性—如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心理学是什么?一门关于人的科学。

1、归因之谬

如何解释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原因,就是归因。我们总在寻求因果。然而,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我们的期望和恐惧有时候会影响判断,这样,我们在归因的时候,无可避免就会出现错误和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

人们倾向于将失败和不好的事件归因于外部环境,但是却将成功和好的事件归因于他们自己—这就是说,他们往往会有自我服务的偏见(selfservingbias)。

想一想你的两门课程,一门你得了最高分,一门你得了最低分。你会认为哪一门课程的考试是最公平的考试并且精准地检测了你所学的知识呢?如果你像大部分人一样,你会发现自己倾向于认为得分高的那门考试更好的测查了你的知识。学生们倾向于对他们的失败做出外部归因(“那个老师太严格了”,“这张试卷题目出的真烂”),并对他们的高分做出内部归因(“我学习努力的一笔啊”,“我太聪明了”)。

·基本归因错误

试想一下你被你的对象甩了,你会对这些人产生糟糕的印象,是不是会认为他们怎么这么无情和残忍,简直就是渣男/渣女(当然也确实有~)。这是一种普遍的看法,那就是我们通常认为人们的行为反映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即,将行为的原因归咎为一个人的性情和人格(内在)。

这种归因的原因之一,在于特质的推断会让我们感到舒服,因为特质十分难以改变,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生活中的改变会让我们心神不宁,因为我们不喜欢不确定性。

比如,一个善良的人却饱受疾病的折磨,一个前途无限的年轻人却被人杀害。这种新闻还少吗?这些事情带来的焦虑会让我们产生自我防卫,就是将结果归咎于他们自己,而非命运,从而形成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思维。最为常见的就是受害者有罪推论,ta受人排挤是因为他太诚实了,ta遇害了是因为不会保护自己。这就是公正世界假说。

2、人越多,决策越正确吗?群体迷思

群体迷思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二战日本轰炸珍珠港,当时美国海军高层面对日本可能很快发动进攻的警告,却得做出了没有必要在珍珠港进一步加强戒备的决策。

这些灾难性的决断的产生就是由于群体迷思(groupthink)—面对迫在眉睫的事情,群体迫于公众舆论的压力必须达成某种共识,从而忽略了对于关键性问题的审查,采取了一种错误的思维。

在非正式场合里,大家提出一个错误决策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大。那么毫不奇怪的是,有时欠妥的决断是来自因群体压力而形成的共识性,人们会为了维护内部和谐或避免尴尬而遵从错误的逻辑。

那些群体迷思的结果常是在强有力的领导下,忽视或反对选择性观点,阻挠其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价,并最终坚信自身解决方法的正确性和智慧性的。

想一想,在家庭、工作中,你碰到过群体迷思吗?

3、从众效应

·无意识模仿和变色龙效应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常说笑声和打哈欠是会传染的,这可不单单是句调侃,当我们回顾生活的细节,就会发现确实如此。

不管喜欢与否,我们经常盲目地模范别人的行为。

然而,为什么我们会盲目模仿他人的行为呢?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1890)提出的念动行为(ideomotoraction)原则为此提供了部分解释。

所谓念动行为是指,仅仅想到某种行为就更有可能促成实际动作的发生(例如,当我们仅仅想到吃一碗哈根达斯冰淇淋这一行为,很有可能就会真的打开冰箱,取出整盒冰淇淋,并放任自己开吃)。同样,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某个特定行为时,有关该行为的念头就会进入我们的脑海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

TanyaChartrand和JohnBargh(1999)通过实验检验了这种观点,他们称自己的研究为“变色龙效应(chameleoneffect),或称为“个体对互动对象的姿势、举止、面部表情以及其他行为的不自觉模仿。”

就像在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那样,当别人在晃脚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想去晃脚,当别人在撩动头发、喝水时,我们也倾向做出同样的举动。

4、信息呈现方式的改变如何影响判断

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设想美国正在为一场罕见的疾病爆发做预案,这种疾病预期将造成600人死亡。已经提出了有两种阻止这种疾病的方案。假设有关两种方案的结果的准确而科学的估计如下:

如果采用A方案,200个人能够获救。如果采用B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600人都会获救,另外三分之二的可能性是所有人都不能获救。

考虑一下你会选哪种?

当美国和加拿大的学生分别被问及这个问题时,72%的人更喜欢A提案,也就是更安全的选择(Tversky&Kahnan,1981)。受访者认为,确定能够挽救200人的方案要比,冒着一个人都不能挽救的风险,去尝试挽救所有人的方案更好。但是,当我们换一种描述方式之后呢?

如果采用C方案,400人将会死亡。如果采用D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没有任何人会死亡,但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

这时你的选择又是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78%的人选择提案D-—更具风险性的选择。然而,在第一个版本中的提案A与第二个版本中的提案C是一样的(200个人被救和400个人死亡是相等的);同样,方案B和提案D也是没有什么不同(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600个人可能被救和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没有人死亡是相等的)。

换言之,人们的判断戏剧性地受到了信息呈现方式影响。当信息框架更强调挽救生命时,多数人不情愿冒险;当信息框架更强调死亡时,大多数人选择了冒险。这是人们的判断和行为如何受到仅仅改变信息的呈现形式影响的一个例子。

心理学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往往是反常识的。我们日常的所思所想,都受到着自己、他人、社会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效应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实验表明,训练狗可越过屏障来逃避实验者的电击。若狗曾受到不可预期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中断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即使之后有机会逃离电击,也变得无力逃离。

并且还表现出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这是由于它们在实验中受到无助感侵袭。认识到无论如何都不能控制终止电击,狗会意识自己无法改变外界控制而感到无助。

人若遇到习得性无助,会发展成深度绝望和悲哀。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开阔眼光,客观看待真正决定事情的因素,避免陷入绝望。也认识自己的习得性无助,勿用经验限制自己。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了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使出浑身解数,狂风呼啸,试图吹掉行人的衣服。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而南风徐徐吹动,使天气温暖起来,行人因为觉得暖和,相继脱掉大衣。这场比赛,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方法错误,反而适得其反。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在一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

其实名单并非根据测验结果确定,而是随机抽取的。它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样的大趋势理应给家长及教师敲响警钟。

教育实践表明:当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其抱较高期望,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关怀、爱护和鼓励,常会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学习。会更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某日凌晨3点,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住户又亮起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再次出现将其杀死在楼梯上。整个过程中,每次呼救至少有38人到窗前观看,却无一人施救及报警。




心理学上有很多著名的效应,比如说常见的木桶效应,马太效应,破窗效应等,学习和了解这些效应,学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利用对自己有利的效应,而尽量避免对自己有害或者带来负面影响的效应,对于我们的生活能产生很积极的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心理学相关的教育和学习,本人就经常了解一些心理学效应,现在将最近了解的几个效应做一下分享:

南风效应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南风和北风比赛,看谁的威力比较大,率先能将人们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使出了浑身解数,疯狂怒吼,妄图想将人们身上的大衣直接吹掉,但是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反而将衣服裹得紧紧的。

而南风则徐徐而来,微风拂面,使天气温暖起来,人们感觉暖和,纷纷脱掉大衣。

这就是南风效应,这就是说人们不管是在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还是面对其他困难的时候,不妨另外想一个思路或者方法,一旦方法错误,不仅仅是事倍功半,更有可能适得其反。

相信钥匙与锁的故事大家都看过:有人拼命用石头砸锁,但是无论怎样都打不开,这时候钥匙跑过来,进入锁芯,“吧嗒”一声,锁开了,这时石头问钥匙:“我使出了吃奶的劲都打不开,你为什么这么容易就打开了”,钥匙说:“我懂得她的心(芯)”。

上面这个故事与南风效应都是在讲同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事方法的问题,当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的时候,有时候换个思路,换个角度,事情可能就很简单;当我们生活工作面对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的时候,我们用一种“弹性”的方式去相处,可能效果会更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飞轮效应

为了让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需要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的反复推,但是当你推的达到某一个临界点的位置时,由于惯性的作用,你无需要很大的力气,飞轮就会保持转动的状态。

飞轮效应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开头一般都是很难的,比如说你新接触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一开始是一个从零到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或简单的问题,但是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坚持,你只有挺过这段时间,到达这个临界点之后、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时候只需要顺其自然,照着这个路走下去也不是那么难。

飞轮效应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常说的“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一现象的日常体现,但是任何事情如果不经历开头的苦,哪能体验最后的甜?




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心理层面去影响他人,这些策略你可以收藏起来慢慢研究。

让他人喜欢自己的心理策略

1、请他人帮个小忙;

2、维护他人的自尊心;

3、满足对方的个性化需求;

4、迎合对方特别的习惯;

5、时不时地献些小殷勤;

与他人交朋友的心理策略

1、进入他人的“私人乐园”;

2、努力记住他人的癖好;

3、尽可能的尊敬他人;

让他人心悦诚服的心理策略

1、从他人最感兴趣的事着手;

2、关心他人最关心的事情;

3、如何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4、运用他人最熟悉的语言;

让他人畅所欲言的心理策略

1、做全世界最好的倾听者;

2、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3、就他人在行的事情问;

让他人主动帮忙的心理策略

1、让他人不知不觉上套;

2、巧妙地向他人灌输思想;

3、让他尝到小甜头;

化解他人敌意的心理策略

1、激起对方的自尊心;

2、显示自己的谦卑;

3、让对方提出可选的方案;

4、建立私人之间的信任;

获得他人支持的心理策略

1、识别对方的真实意图;

2、描绘一幅美好的前景;

3、人的欲求各不相同;

4、被假面具迷惑;

5、用对方的观点说服对方;

6、尽量让对方说“是”;

7、不给对方说“不”的机会;

了解他人需求的心理策略

1、小心谨慎的观察;

2、预测他人的需求;

3、反对意见是金子;

处理他人反对意见的心理策略

1、耐心地听完对方的抱怨;

2、对反对意见做些让步;

3、尽量避免争辩;

4、问问对方“您的高见是........”

避免与他人结仇的心理策略

1、换个角度传达坏消息;

2、让自己变得笨拙些;

3、让他人站在聚光灯下;




自然界中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地球运行的轨道,潮起潮落,春夏秋冬的更替,一切都是那么有规律。其实在人类的心灵世界里也存在着许多规律,心理定律能够指导我们的行为,情况越复杂,我们越需要这些心理定律的指导。

每一个心理定律都是更深认识自己,进一步了解他人的绝对真理。

心理定律在任何的领域里都可以让我们战胜心魔,无往不胜。曾经也很喜欢研究学习各种心理定律。

先写印象深刻的三个。

1、吸引定律:当你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特别吸引你的眼球。

2、投射效应:如果总是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那么我们不仅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

3、角色效应:你把自己定位于什么样的角色,你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焦点效应

人们总会高估了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所以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出丑和社交失误耿耿于怀。

二、曝光效应

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我们的喜欢程度。

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在某人面前混个脸熟会赢得好感。

三、首因效应

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四、登门槛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在要求别人做某件较难的事情而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当他们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别人容易接受,预期目标也容易实现。

五、杯子效应

通过杯子的距离,可测试两个人内心的距离,如果你有想更进一步发展关系的人,就约他出来喝杯奶茶,在交谈时悄悄缩短两个杯子间的距离,观察对方反应。

如果他没动,表示你们的关系有加深的机会,若他马上挪开或拿走,证明他仍对你有戒心,暂时就还是维持现状吧。

六、近因效应

为什么和平分手带给双方的回忆会更美好,而撕破脸分开的两人,日后想起来对方也会怨恨得咬牙切齿?

近因效应是指随着多种刺激的出现,我们的印象形成主要取决于最新出现的刺激。在一段亲密关系中,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刺激越来越多,那么近因效应就会代替首因效应,后来者居上。

七、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其它的窗户也会很快被打破打破。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丢垃圾,丝毫不觉羞愧。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后就难以改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八、鸡尾酒会效应

在酒会这种声音嘈杂的环境里,我们的大脑会对周围的声音做出判断,选择性倾听重要的声音、忽略不重要的声音,当有人喊我们的名字时,我们总能立刻注意得到。

所以与别人交谈时,请使用他们的名字或昵称,这会让他们更喜欢你,名字对人们很重要,人们喜欢听到自己的名字。

九、巴纳姆效应

当你面临一个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进去。

星座、占卜、算命大抵都是如此。每个星座只是描绘了内心的一部分,并且十分模糊。

绝大部分人会觉得准是因为人是多面的,觉得被戳中也很正常,其实这些东西放在谁身上都适用,认清这个效应,可以避开很多套路。

十、飞轮效应

为什么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岗位异常艰难?面对工作,总觉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还会焦虑和神经衰弱?万事开头难。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

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正如科学家富兰克林说的,“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认为;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赞扬、奖励不断增加的人或事物,而反感上述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物。

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反应呢?这其实是挫败感在起缘故,阿伦森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将实验人分成4组并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实验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好感度最低,第四组好感度最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你始终表扬一个人时,对方的积极感受度会逐渐减弱,最终归于平常,同理当你始终批评一个人时,对方的消极感受度也会逐渐减弱,因为对方对你的赞扬与批评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先赞扬后批评会突然形成一个很大的挫折感,仿佛坐过山车一般,坠入谷底,所以好感度是最差的,同理先批评让对方产生挫折感,再积极赞扬,这种坠入谷底后的赞扬就会产生极大的好感度。

怎么运用这种技巧呢;

如果你有孩子的话,就可以应用在教育问题上。对孩子的成功进行赞扬。对孩子有错误的地方,可以先批评,再赞扬好的地方,让孩子始终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心理状态。

追求另一伴,在初次约会/见面的时候千万不要装“好”,因为可能过不久,你也许就坚持不下去了,此时你在对方的眼中印象有好转坏,这是最最反感的。最好是让对方能看到你不断的进步优秀,同理在工作中,领导眼中的你也是如此。

千万不要给我赞,不要给我转发,你们尽管白嫖,我没关系!!!!!




著名的心理学效应有:鸟笼逻辑,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等等。其中鸟笼逻辑和破窗效应是被大家做熟识的。

鸟笼效应,说的是如果你在家中挂一只很精美的鸟笼子,那么到你家拜访的客人就会问你鸟去哪里了,是不是死了之类的问题。当你无休止的解释多了之后,就会感觉很烦躁,所以要么抛弃鸟笼子,要么买一只鸟养着。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种鸟笼效应。比如我有一辆车,但是我不会开,可是常年让这辆车放弃在那里会感觉不舒服,所以要么把车卖掉,要么去学车。人在很多时候会采取惯性思维,逻辑思维就会显得额外重要。

破窗效应说的是一个窗户被打破后,如果没有及时的修补,那么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破窗效应说的是一种类似于从众心理,就是一件事一旦开了口子,如果不及时阻止,就会在这件事上继续延续下去。随着发展做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别人会发现,其他人做这件事没有关系,那么我也是可以的。这个时候的道德,就演变成了贴在墙上的一张纸而已。

很多效应说的大多是人的一种思维习惯,所以很多时候打破自己的固定思维更为重要。




1、外部动机激发不当,会削弱人们的内部动机的强度。

1975年,社会心理学‬家‬狄西提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并不是简单相加的问题,并且证明了付钱不会提高感兴趣的人的活动动机。

狄西的心理实验是围绕非常有趣的解谜游戏。一开始对其中一半被试给予钱作为外部奖励,另外一半被试则没有任何的报酬。然后让全部被试做自由选择,是继续做解谜游戏,还是做其他事情。实验者观察被试们在这项由内部动机引起的外部活动上所花费的时间是长还是短。结果发现,给了钱的被试在解谜游戏中所花费的时间比不给钱的被试少。这表明,由于加强了外部动机,他们的内部动机就被削弱了。

由此证明了,在有些情况下,对一个有内部动机引起的行为给予奖励,会因此削弱内部动机。

狄西提出,如果一个人原本就对某些活动感兴趣,后来这个人又得到了外部的奖励,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把他(原本感兴趣这样的)内部动机引起的活动,看作是(得到钱这样的)外部动机引起的。

后来其他大量的研究证实这一论点。例如,1973年,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莱伯用奖励卡片这样的“非金钱的奖励”进行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

2、人们在挫折发生后会掩饰真实情绪,以此来弥补失败带来的自尊心上的挫折。

个体遭受失败之后,必然会有所表现,包括“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和既不具有积极意义,也不具有消极意义的“妥协的自我心理防卫”。

表面上不动声色,把焦虑、烦恼、痛苦通通埋藏在心里深处,来弥补自尊心上的挫折,是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的其中一种形式。

1969年,社会心理学家施奈德进行了这样的一项实验。实验者要求被试从事一项被试无法自己判断成败的工作。事后实验者向一组失败了的被试虚报“成功”,向另外一组成功了的被试虚报“失败”。然后要求两组被试在一起进行自我介绍。结果发现,后者比前者更多地作自我肯定。

施奈德的实验表明,人们遭受挫折后,往往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突出自己的长处,来提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3、人们有对男人或女人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给予期望、要求和笼统的看法,即人们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1968年,社会心理学家哥尔德伯格在一实验中证明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男女作业成绩评价的影响。

哥尔德伯格将同一名学者写的一些文件各复印成两份。一份署名为男性名字,另外一份署名为女性名字。然后把它们分发给一群男女大学生进行评定。结果发现,不管文章的内容是关于建筑这类男性化的内容,还是关于食物营养这类女性化的内容,大学生对署名为女性名字的文章的评价,总是比署名为男性名字的文章的评价差。




责任分散效应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效应。以前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做了一项实验。让参加实验的被试听到隔壁一位女士从椅子上重重摔下了的声音并大声呻吟,事情的全程大约有两分钟左右。观察被试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第一种情况,只有被试一个人在场,结果有70%的人去帮助了受害者;第二种情况,有两个陌生人在场,结果只有40%的人去帮助受害者。第三种情况,被试和一名消极的实验助手在场,他对被实说不用帮忙,结果只有7%的人去帮助受害者。

这就是“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要求同一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单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减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心理学在教育和医学方面应用广泛,很多教师和医务工作者在大学就学习了本专业心理学,以助于他们之后更好的从事教育、医疗工作,同时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心理学效应有:罗森塔尔效应、超限效应、德西效应、南风效应、木桶效应、霍桑效应、增减效应、蝴蝶效应、贴标签效应、登门槛效应。

这十个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对孩子的启发、教育、激励、心理暗示在具体生活中很有效果。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两个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效应。

一、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启示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二、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启示: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1.拆屋效应

商家:这件衣服200,你诚心要,算你180。你:50,能拿我就拿了。

商家:50我本都回不了,那怎么行呢!

你:(佯装要走)那就80,不能再多了!

商家:行吧行吧,就当亏本给你了。

当我们提出的要求别人很难接受时,我们不妨提出更难接受的,那么对方的底线也会不自觉地降低,更容易接受我们自己的心理预期,最后成功的概率也会更大。

2.得失效应

这个人犯了大错,你还帮他说好话?”

“ta虽然很厉害,但我不想给ta机会”

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对自己好的人,这种情感往往会覆盖客观事实。

相反,对自己冷漠的人,人们也会否认他,即使他是对的。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3.得寸进尺效应

商家:这件商品满两件6.8折哦?要不要多拿一件呢?

你:行吧,反正挺便宜的。

商家:另外今天还有满200,送洗衣液的活动,只要你再消费30元今天就赚了。

你:可以,付款吧。

先抛出一个小优惠,接着抛出大优惠,让我们觉得能接受打折,多花30元也没什么大问题,

不自觉接受别人更过分地请求。所以,明白怎么利用该效应向身边人求助,也要小心被「得寸进尺」。

4.飞轮效应

如果你想要成为行业的大佬,一定不能因为开头的挫折就随便放弃。想做成一件事,开始的时候永远都是最难的,你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当你坚持下来,你的事业会更上一层楼,后面的发展会像飞轮一样省力又迅速。

5.延迟满足效应

15s一条的抖音,刷不完的商品推荐,20分钟一局的王者……所有能够让你产生「即时爽感」的东西,都会不断消磨你的斗志,让你日益颓废。

所以,想要拥有过人才华,实现经济独立,得到异性青睐,就需要延迟满足自己的欲望。

多做能够产生复利效应的事情,比如每天读1小时书,跑30分钟步,当时间累积到一定程度,你的思维和体质都会发生质的改变。

6.墨菲定律

我们越害怕什么事发生,这件事越可能发生。

比如,越担心女朋友和自己分手,越小心翼翼,生怕惹得对方不高兴,越得不到对方的珍惜。

就像你准备上台演讲,担心自己会紧张,那90%的概率会因为紧张误事。

明白这个效应,就得利用这个效应,反其道而行之,凡事往好了想,人会变得更自信,也就有信心和能力解决所有糟心的事。

7.刻板印象

程序员大多是秃头,爱穿格子衫;喜欢抽烟纹身的都不是好女孩;女生到了30不结婚就是没人要。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会限制我们对外界或自身的认知,所以不要用固有的看法,去看待任何人或事,8.沉默效应

希望别人对你说实话,在他说话时看着他的眼睛并保持沉默,此时相对安静的空间,会让有所隐瞒的他,感觉到压力,不自觉地对你说出实话。

9.镜像效应

当你在表达观点时,微微地点头,向他人发出一些积极的信号。你会发现,他们不知不觉地被你的意识同化,加强了赞同你的心理。

10.黑暗效应

在黑暗的场所中,双方无法清楚感知对方情绪时,能够大大降低不安感,更容易擦出爱情的火花,比如约你心爱的姑娘去一个灯光昏暗的咖啡厅,绝对比去一个吵闹的大排档更能求爱成功。

11.五分钟起步法

当你静不下心来做一件事时,给自己5分钟起步时间。你只需告诉自己:“只有5分钟,忍忍就过去了。”大多时候,你会发现实际上你坚持了不止5分钟。一旦大脑启动了5分钟装置,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还可以专注10分钟、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个方法很适合拖延症患者哦。

12.暗示效应

想改变一个人的缺点,厉声指责不如以身作则。人容易从不经意的暗示中,做出相对的回应。比如你希望对方约会不要再迟到,你要坚持每次都准时到,并在对方偶然不迟到的那天,夸奖他,给他形成心理暗示。相信我,他早晚会改变的。

上台演讲前,提前30分钟到演讲地点转一转,并到演讲台站几分钟,让你的大脑熟悉这个环境,降低紧张感,可让你在演讲时更有自信。

紧张的时候多喝水或者嚼口香糖,会让我们获得安全感,从而缓解紧张情绪。

13.金字塔学习法则

教是最好的学,当你知道要去跟别人讲解一个事时,你会力求语言精简,且要点明确,这会让大脑在整理信息时会更有逻辑。

所以,尝试让自己多在公众面前演讲,几次下来,你会发现自己收获巨大。

14.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在亲密关系中,许多被不平等对待的一方,会受到性虐待、冷暴力、语言攻击等,可这些人还是会以爱为由,在对方的暴力行为里,找到微弱的甜头,回到那个伤害自己的人身边。

这些人往往都会说:“虽然他打我,但是他很心疼我。”“虽然他轰我出家门,却找了我一晚上。”因此,不要擅自去调解别人的家庭矛盾,有可能最后受伤的是你。

15.情绪管理法则

遇到想让你难堪的人,保持冷静是有力的武器。你的礼貌对待,会让他迅速成为对决里的弱者,沦为别人嘴里的笑料。反而动怒会正中别人的下怀。

16.异性效应

心理研究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有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会感到更愉快。这是因为异性间的接触需求得到了满足。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17.沉没成本效应

当一个人在一段感情中付出越多,最后分手时越舍不得放手。

因为在感情中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这些沉没成本,都会促使对方产生不甘心结束的心理。

沉没成本会导致人产生非理性的决策,但只要及时止损,就能最大程度降低沉没成本。

18.杯子效应

和心仪的女生一起吃饭,可以通过杯子距离判断对方,对你是否有好感。当杯子距离离得很近,她赶紧拿开了自己杯子,那就说明你基本没戏;如果她根本不介意,说明她心里对你是不反感的。

19.羊群效应

身边人考证,我们也考;

身边人挤破头考事业单位,我们也要进;

身边人觉得互联网挣钱,我们也辞职去试。

我们总是跟着周围人的意见而转,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应该干什么,自己喜欢什么。想要摆脱羊群对我们的影响,拥有独立的思想是第一步。

读书,绝对是让你拥有独立人格的最佳方式。每天30min,一段时间后,你的思想格局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你也想通过读书,树立人生方向,更好地沉淀自己,

20.责任分散效应

如果在外遇到危险,向人群求助,永远没有向某一个人求助,被救助的概率大。

因为面对危险,人们会自觉后退,并期望有其他人往前,当所有人都抱有这个心理,就不会有一个人愿意施以援手。如果你直接说穿黄衣服的帅哥,帮帮我,对方迫于压力一定会帮你。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