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作文如何“深刻”?

2023-08-01 17:18:30 条浏览

真情实感才会深刻




今天先给大家分享几个小技巧,让作文更进步一层

1.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句子:

“XX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如果你试着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

例如:“XX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

2.写说不出现“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学会细节描写,而不是干巴巴地写“某某说”。

3.写想不出现“想”

遇到描写心理活动时,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孩子们写滥:

“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

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

“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但我们可以这样做,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如何?

“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是不是更简洁精练?心理描写可以加上适当感叹词。

4.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

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是的,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

比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

“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

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5.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很”“非常”是在习作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字眼,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

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它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6.要动连着动

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我们在作文中要学会连续使用动词。

某学生写一场乒乓球球赛:

“他发了一个旋转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一句话就把文章写完了。

学会动词技巧后将修改成:

“只见他高高地将球抛起,眼睛死死盯着,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他手腕轻轻一抖,脚一跺,球高速旋转着,向这边飞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一个动词转瞬变成六七个,文字即刻灵动丰富起来。

幽默搞笑的语言耐人咀嚼,耐人回味。如何让作文的语言幽默起来呢?以下技法可供借鉴。

1.妙用成语

作文中的成语用得太多或死板会使文章呆滞、枯涩,失去美丽的光泽,而在特殊的语境里,巧妙引用或改用,幽它一默,却能让文章增添亮色。如:

“拉严了所有的窗帘,开亮了所有的灯,准备了钢丝——要扎坏蛋的眼睛,羽毛球拍——用来砸坏蛋的头……一切准备完毕,‘万事俱备:只欠坏蛋’,足足等了一晚上,却没有见到坏蛋的影儿……”

这里将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加以巧妙改动:情趣顿生。

2.大词小用

违背一个词的传统用法,以突出其新的意义,把大词活用为小词,以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表现力。如:

“她昨晚没来参加聚会,我们都怪她背叛了老朋友,原来她是突然病了,真是差点制造了一桩冤假错案。”

“冤假错案”本指因未弄清事实而定性错误的案件或是故意制造的陷害他人的案件,这里用于朋友间小事上的误会,大词活用为小词,颇能引人发笑。再如:

“老师走出教室的一刹间,一场激烈的‘大战’便开始了。肖强、余抗两君是死对头,也是班主任的‘心头大患’,以致大家感叹,既生强何生抗?这不,两君又不知为啥鸡毛蒜皮的小事‘开火’了。只要他俩发生‘战争’,谁也阻止不了,谁也不想自讨没趣。于是乎,我们的书便在这场‘战斗’中化作‘枪林弹雨’。飞来飞去,遭了大殃,嗨,自认倒霉吧。”

文段中大词小用的词语俯拾皆是,让人目不暇接—;“大战”“心头大患”“开火”“战争”“战斗”“枪林弹雨”,增添了文章的幽默色彩。

3.巧用新词

随着社会特别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也随着外来文化的逐渐渗透,在我们的语言中,诞生了许多新词妙语,如果能将这些新词妙语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就会让文章幽默诙谐起来。如:

“他的动作简直帅呆了!”

如果将“帅呆”改为同义词语“很帅”,表达的俏皮之感会荡然无存。再如:

“一切即将过去,神马都是浮云。”

如果将网络语“神马都是浮云”换成庄重语“什么都是过眼云烟”,意思相同,却失去了几分活泼和诙谐之气。

4.巧用修辞

①仿拟:模仿已有的词句,加以改造,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词句的修辞手法,分仿词、仿句、仿文三种。仿词就是仿照现有的词语,临时创造出新词语,如:

“过去不识字的叫文盲;现在不懂科学技术的叫科盲。”

“科盲”仿“文盲”,语言新鲜有趣。仿句就是仿照已有的句式、语气、修辞等,临时创造新的句子,如:

“调皮的小东说:‘是昨亦考,今亦考,明日亦复考,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考试自得其乐也。’”

仿拟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风趣诙谐。仿文就是仿照原作的语言形式,改变原作的内容,创作出体式相同、风格迥异的新诗文,如有人仿拟刘禹锡的《陋室铭》写出了《教室铭》《学生铭》《官位铭》等内容、立意迥异的饶有趣味的短文,让入一笑之后陷入沉思。

②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手法。如:

“一位顾客说:‘老板,你卖的豆浆为什么这么稀,价格又这么高?’老板回答:‘人们不都说物以稀为贵吗?’”

老板所说的“物以稀为贵”采用双关手法,为其投机取巧辩护,利用这种幽默形式来化解矛盾。

此外,如果恰当运用反语、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也能产生幽默效果。

5.巧塑人物,令其幽默

描写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时,根据人物本身的特点,尽量让他(她)的语言、动作、神态幽默好笑。《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为什么令人难忘?除了他悲惨的遭遇外,我想他极富个性而又好笑的话语、神态、动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你听他说——“不多,不多,不多也!多乎哉?不多也!”多么有趣的一个人啊!你再看他的动作——“排出九文大钱”,多么干脆利落,又多么令人忍不住发笑啊。




深入主旨,刺痛人心




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谈谈自己的看法。

取材角度:拒绝平庸的例子,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积累素材,要有自己的特色。

立意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反映和结合现实,要有情感注入,否则流于浮华,前提也要挖掘作文题目内涵,不能跑题。

构思排版:从几个层面去切入,例如(、社会与个人),名言导入也是一个技巧。

平时看一些时事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学习借鉴。




首先一个标新立异的题目,有个人真实情感融入,肺腑之言最动人,以优美句子句子润色




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善于逆向思考,正反对此,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文写到一定程度,尤其是中学生作文,是非常强调深刻性的。这里的“深刻”不是故作深沉,也不是故弄悬虚,而是强调文章要有思想内涵,富有哲理性,能给人以启迪。

在作文类型中也有一类专门写“深刻”的文章,叫做启迪性作文。“启迪性作文”是对由接触外界事物后顿悟和启发的过程和结果而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启迪性作文侧重记录顿悟和启发的过程,注重顿悟和启发的结果对他人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中学生说,你们的作文水平要想提升,比小学阶段上升一个层次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作文变得“深刻”。要想让作文变得“深刻”,初一起就可以开始阅读一些哲学类的书籍,如《苏菲的世界》《老子》《论语》《墨子》等,同时多思多悟。

启迪性作文是非常看重这个“悟”字的,“悟”追求的是深度,就像地质勘探师在踏遍青山、巡游戈壁之后,发现了一个个矿点,接下来就要从地表往深处钻探,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那么,如何做到让自己的作文变得深刻、有哲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审清题目,发散思维,挖掘内涵

在碰到话题类作文时,尤其要搞清楚题目的要求,多侧面、多层面地围绕题目进行思维的发散。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这便是“寻思”,“抱着题目四面八方地想”。

举例,有一个话题作文“声音”。许多考生写的都是父母老师教育自己的声音,内容枯燥且雷同,这就是因为没有运用发散思维。其实呢,只要肯花一点时间想一想,就会发现原本被自己忽略的声音世界是极为丰富生动的,不管是大自然的一年四季,还是校园的从早到晚,许多声音都值得聆听,值得一写。

思绪铺陈开来之后,要经过筛选和提炼,选择一个最优的题材来写。当然了,留下来的这个题材,不是马上就动笔来写,还必须经过深度思考来挖掘内涵,提升它们的价值。

比如,有一位同学选取的声音是时不时从校园上空掠过的飞机的轰鸣声。春风得意时,她觉得那轰鸣声似启程的号角,未来一片光明;而心绪低落时,则幻想自己能在哪架客机上,飞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她还想到每架飞机上都正在或将会发生或哀伤或曲折或感人的故事……

这样写还不够,作者又想到了两点:1.生活就像一段段旅程,一旦启航便无法后退,即使穿云拨雾,也要勇往直前。2.在地上看来空中的飞机不过是一掠而过的一个小点,生活也是如此,许多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东西,在旁人看来,也不过是很快就会过去的“一点”而已,所以得意时不可忘乎所以,而失意时则应百折不挠。

很明显的,增加了这两点由飞机轰鸣声而引发的哲学感悟之后,文章的内容无疑就更上一层楼了。这样有深度的作文,自然能够获取高分。

二、从生活中的人和事,来感悟社会,感悟人生。

与小学阶段纯粹的写人记事作文不同的是,这里的写人和记事,不仅仅停留在人和事的“表面”上,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来折射社会现象,或事件的变迁规律、特性、内含等,抒写作者对人生等的认识和感悟。

例文

那一次,我读懂了包容

李奕欣

“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他人和自己,是至高的精神境界。”钱理群先生如是说。一个小孩打碎了一个杯子,为什么只想去责怪他,而不去想你以前是否也做过同样是事情呢?其实蝉鸣不是噪音,而是动听的歌声;其实枯叶不是垃圾,而是“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黑夜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第二天的开始。只要用一颗宽容之心去面对世界,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包容”一词,我已懵懵懂懂的学了许久。但是那一次,我才是真正体会到了包容。

天,渐渐黑了下来,太阳不见了,月亮出来了,但这一丝朦胧,星星在夜空调皮地眨呀眨的,仿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天黑了,霓虹灯布满了整个城市;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仍然来来往往。我一脚踏进马路旁的医院,顿时一股消毒水的气味扑鼻而来。医院里冷冷清清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突然,医院里出来一阵阵谩骂声,我朝着声音的源头瞧去,原来,是一名实习护士在为一位老奶奶扎针时扎错了位置,她的家属正在大声地辱骂那名护士。那名护士的脸上有几分委屈,眼泪在她的眼眶里,仿佛一不小心就流了下来。就在这时,那位老奶奶张了张口,柔声说道:“行了,别吵了,她也不是故意的。人家一个小姑娘,做这种事不一定有太多的经验,扎错位置而已,也没什么事儿。来,小姑娘,不用怕,再试一次。”她一边说,一边把手伸过去。那只手的手背上,有几个扎错位置的针孔,所有人都惊呆了,护士脸上充满了感激。那位老奶奶的脸上并不是生气或者愤怒,而是相信。护士慢慢地扎针。这一次,成功了!所有人都笑了,护士向老奶奶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与人相处时需要包容,争吵时需要沟通,生气时需要冷静……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包容别人,只要将心比心,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点评】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启迪性作文。文章开头一段也相当精彩,开门见山以名人名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的几句,分别用小陔、蝉鸣、枯叶与黑夜举例,都十分的贴切。

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中间故事的叙述,小护士的委屈、老奶奶的包容都刻画得十分生动,再加上景色的描写,更为烘托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结尾一句与开头呼应,再一次巧妙地将文章的主题进行升华。

三、选择景物为描写对象,达到借景喻理或借物喻人的目的。

这类以景物为描写对象的启迪性文章,很注意物象的形体外观、生长规律、某种遭遇等的描写,并常以这些作为感悟点,引发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世界万象等的思考和感悟,抒写意旨。在写作技法上,也常常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采用第一人称或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例文

生命的奇迹

沈子涵

妈妈很喜欢养花,去年带了一大盆野杜鹃进家里,放在阳台的防盗窗上。平时懒懒散散的妈妈,只要一提到花,立刻精神百倍,每天一大早起来就给它浇水、除虫,一点都不含糊。

尽管妈妈如此的悉心呵护着这盆野杜鹃,但是,到了冬天,野杜鹃还是没能经受住五十年一遇的寒流的考验。没过几天,它就枯萎了。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也没能活过来。

正当我们为一盆花枯萎而感到惋惜时。有一根小小的茎从土里悄悄钻了出来。起先,我们谁都没有注意。后来那根茎慢慢地长出了一小片叶子。再后来,那株不知名的小草居然慢慢的爬上了防盗窗的栏杆上,长出了心形的叶子。谁都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也许是风儿将它带来的吧。

从那以后,我,一个对植物根本没有兴趣的人每天都会去阳台观察那个植物。我发现,那个植物是由一根弯弯曲曲的茎,顶着一片片心形叶子,而且它的茎每天都会向上爬一圈。我对这株植物起了好奇心,它究竟叫什么?怎么来的?对我们有没有害处?好奇心驱使着我上网查资料。结果证明,这种心形叶片的植物叫心叶藤,它虽然有毒,但却是很好的绿植,还可以做中药。

啊!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里,我们没有给它浇水除虫,当一盆大野杜鹃倒下时,这心叶藤在风雪中傲然挺立,最终活了下来。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啊!

妈妈问我,要不要给心叶藤浇浇水,我说:“不用,我在网上查过,这就是心叶藤的习性,在野外是这样,如今到了家里也是一样,不论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执著地一圈一圈向上爬,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今年,我们像以前一样去老家过暑假,如今到了快要开学的时期,我们回到家,不由的大吃一惊:整个防盗窗都是一片片心形的叶子。在近两个月里,心叶藤不但挺过了那些风吹雨打、阳光暴晒、无人呵护的日子,反而长的更茂盛了。长到了防盗窗顶上后,分了叉,继续向两边长去。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啊!心叶藤每天执着的一圈圈向上爬,日子一长,就长得十分茂盛了,如果我们每天积累一些知识,时间一长,必然会有了不起的成就。

在观察心叶藤的这些天里,我懂得了只要日积月累,一定会有了不起的成就;还懂得了,我们要怀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去面对人生旅程上的一路坎坷。

【点评】

本文以“植物”为描写对象,通过野杜鹃和心叶藤的生长对比,而联想到人生的成长,从而引发感悟,获得启示。篇幅虽短,但微言精义,引人深思。

文章围绕植物的生长来展开,将两种植物作了明显对比,悉心呵护的野杜鹃最终枯萎,而没人理睬的心叶藤却越来越茂盛。作者进一步将思想认识和感悟作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联想。由“观察心叶藤”,懂得了“只要日积月累,一定会有了不起的成就”,由“心叶藤每天执着的一圈圈向上爬”,懂得了“怀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去面对人生旅程上的一路坎坷。”这样,作者就在完成情感变化(由不感兴趣到每天观察)的过程的同时,完成了“悟”的全过程。情感与“悟”互相渗透,水乳交融。

总的来说,让作文变得“深刻”也是为了表情达意,“情以物兴”、“缘事而发”(刘勰语),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受人欢迎。




关注飞鱼,关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深刻性”是继作文“丰富性”之后的又一要求,这两种都是比较高的要求。

对于写作文,尤其是高中作文,不少学生都只能停留在“凑字数”“不偏题”等基本要求上,能够追求作文“深刻性”的学生非常少。

在探讨作文如何“深刻”之前,我们得先弄清一个问题:作文的“深刻性”究竟要求多么“深刻”?

其实,我们在说作文的“深刻性”时,这个“深刻性”乃相对而言:即“相对同层次的思维水平”而言。学生是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都远远不能同成年人相比,因此,再怎么“深刻”都不会比成年人的思维更“深刻”。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谈作为的“深刻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二、对时势事件的分析和洞察;

三、对人性的思考和批判;

四、对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探讨。

但是,在新高考新要求下,传统的作文“深刻性”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内容和语言不再提倡过于犀利和尖锐,愤世嫉俗的思想不会得到认可,于是“新时代”的作文“深刻性”发生了以下变化:

第一,由“知人论世”向“立德树人”转变。

传统的作文讲究“学富五车”,那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型人才非常受欢迎,其文章一定文采飞扬、书香气浓。

但是现在的高考作文以“立德树人”为要求,作文构思务必从“立德”和“树人”角度进行思考。

第二,由“批判性思维”向“思辨性思维”转变。

过去的作文如果有一篇采取“批判性思维”写出的作文,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被判为“思想深刻”的一类作文。

但是,现在不行了,现在的高考作文叫做“任务驱动型作文”,其作文构思精彩之处在于“如何用思辨思维对事件的多层元素进行思考剖析”,这和我们传统的材料作文就出现了较大差别。

第三,由“发现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过去的考试写作文,只要发现出生活中常人未能发现的问题,即算是“深刻”。

但是新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不但会“发现问题”,还要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定要提出解决的思路或措施,方能算是具有一定“深刻性”的作文。

第四,由“揭露黑暗”向“传播正能量”转变。

以揭露“黑暗”的心态来写作文,在新时代不能算是一篇好作文,一方面这种“揭露黑暗”心态会影响青年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对于读者来讲读起来也比较压抑,并不能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种心态传播的是一种“负能量”。

而新时代的作文要求“传播正能量”,一切所见、所感、所遇、所思的“正能量”,都可以通过作文传递出来,这样的作文才会被认可为好作文!

关注飞鱼,关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文章深刻,也即是立意深刻。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写作文亦是如此,同样的命题,有人看到的只是外在的、表面的现象,而有人读到的则是内在的、深层的本质。只有抓住事物本质的立意才是深刻的,才见作者思想力度,才能发人深省。

深刻是初中作文发展等级的首要标准,是衡量学生思想、思维、思辨深度的重要尺度,还是立意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立意深刻呢?

所谓“立意深刻”,就是文章的主题应该反映事物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关系,思想观点具有启发性。很明显,深刻是有层次感的,是要在浅层立意上进一步挖掘的。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立意深刻,只有阅读量大、体验丰富、眼光敏锐、思想深邃的人才能达到,一般人是无可企及甚至不可学习呢?我的答案是,不尽然。相反,我恰恰认为,只要你能掌握一定方法,文章偶尔来点小深刻并不是难事。当然,无论哪一点,都需要充分发挥你的联想能力。

(一)放大一点。

立意求明确,我们可以大题小做,化大为小;立意求深刻,我们又可小题大做,以小见大。由于当下初中生写作,基本都是以我为中心,围绕“我”展开的。据调查统计,全国中考作文侧重写自我的占42.5%。立足自我,便于抒发,更真实亲切,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立足自我最终囿于自我,不能跳出小我的圈子,融入更大的空间和群体,文章立意就难有深度。因此,我们不妨将文章视野放大一点。从小我入手上升到大我,从个体入手上升到群体,从个例入手上升到现象。

作文要立足以小,但更要上升以大。立意大一点,才能深一点。相反,囿于小,则立意止于浅。退一步说,即使你不能在文中化大主题于无形,不能循序渐进以小至大,至少也得让立意在文末做个形式上的升华。

(二)看远一点。

写作文时,强调最多的可能就是要写身边的事,写生活中的事,写最熟悉的事。也即是说,作文要立足当下,扎根现实生活。很显然,这样写起来,有材料,好下手,有话说。但是,当下学生的生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你能看到、听到的,他人也能看到、听到,你能做到的,他人努努力也基本能达到。应该说,学生日常生活的雷同率相当高。这也就是,为何学生的文章会千篇一律。相似的内容,立意当然也会大同小异。

之所以深刻之不同,那是有人小事看大了点、理解深了点、思考辩证了点,以及目光放得远了点。如果放下前三者暂且不论,目光之远近就决定了立意之高下。当别人都在当下生活掘金找矿,你却在体验和感悟历史,审视前人的成败得失;当大多数人的思想认知依旧徘徊于今天,你却放眼未来,关注着明天和后天。很显然,你的知识和思想绝对会与他们不同。涉及到写作,那就是立意的高下。至少,你的作文立意比他们增加更多深刻的可能性。

看到这里,相信你应该明白,为何很多学生津津乐道于历史和未来。据说,全国中考有12%的作文侧重写历史题材。当然,这里的“远”还包括空间上的距离。既然无法拼经历,那就拼阅历和体验。是的,你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千百种人生,别人不可能经历和拥有的。

这就是你立意深刻的财富之源。立意深一点,不妨看得远一点。审视历史,展望未来,让阅读和想象架起这座时空之桥,让形象思维打开我们的思想之门。

(三)挖深一点。

鲁迅先生说“开掘要深。”说的就是立意要深挖,给人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如果说,放大一点和看远一点都还相对较易,那么挖深一点就颇有些难度。立意由浅入深是一个分析思辨的结果。这需要基于一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能力,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你以具体的物象、表象、现象等为起点,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和共性,进一步通过具体事件,来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因此,你要挖的是事物的本质,社会生活的规律,揭示的是其内在关系。相对而言,这更适于材料作文命题及提示式作文命题。整体而言,立意于虚,要比立意于实更容易写深刻。当然,无论立意于虚还是立意于实,最终写作时都要落笔于实。

立意深一点,我们就要立足现象看本质,立足行为看思想,立足具体去抽象,抽象出态度、精神、文化、灵魂、人性、价值、意义、道理、规律、原理等,挖掘出深层次、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即使立足当下,也应该切入时代深处,洞悉时代的脉搏。

(四)辩证一点。

整体而言,初中生的思辨思维并不是很强。所以,议论性文体写作并没有作为初中训练的重点。但这并不等于,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重要。相反,逻辑思维中的辩证思维还是写作能力的核心,是立意深刻的关键。尤其是,辩证思维中的变化论、矛盾论、和谐论是我们写作议论性文体,及立意深刻所常用的方法论。

通俗点讲,就是立意时要用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习惯性的理解阐释走向思辨。何为阐释?阐释就是理解,遇到作文命题,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果怎样、有何意义。其实,这也正是绝大多数学生审题立意的常规套路。

所谓思辨,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思考、辨析、质疑、比较等。虽说阐释和思辨都可以让立意深刻,但思辨或许能让你的作文立意,在走向深刻的同时又与众不同。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关于“深刻”,穆老师不由得想到作文评分标准,作文评分标准在发展等级分中,分列四项,分别是“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

关于深刻,表述如下: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作文若想深刻,文章必须具有哲理性、意蕴性、逻辑性和启发性。

那么,我们通过何种方式让文章深刻呢?穆老师为大家分析如下:

一、学会关注与学习

〖1〗关注社会

〖2〗关注自然

〖3〗关注人文

〖4〗关注传统

〖5〗关注生活

〖6〗学习理论知识

二、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关注”所发现的问题、现象

三、分析、解决问题,让文章意蕴丰富、思想深刻

最后,穆老师带着大家看一下“让作文深刻”的具体方法,如下:

〖1〗以小见大

〖2〗由表及里

〖3〗比较分析

〖4〗由果探因

〖5〗由点及面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