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如何评价曾国藩?

2023-07-18 16:36:04 条浏览

看看曾氏的子孙,这才是厉害的地方!




高人




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个说法虽然把一个人的成就归于天命所托,但是其过程却是他本人辛劳勤苦,一点点的积少成多,拼搏出来的结果。

自古以来,凡是建功立业的人,大多都惊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磨练,方才有了常人所不能及的成就。这一些成就,如果没有足够的自律能力那绝对是不可能获取。正如荀子的《劝学》说的一样: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只要他一点一点,不舍不弃的积累,最后身至千里之外,汇聚江河湖海,只要锲而不舍,天下没有什么难事,即使没有爪牙、没有骨气的蚯蚓,一样可以穿破厚土。

这一些大儒的眼中他们的看法和认知是一样,如清朝的曾国藩就对如何建功立业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他的认知继承发扬了荀子的观点,也呼应了孟子的论点。他在家书中,告诫家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只要心勤,精诚所至,即使坚硬的金石也能凿开,只要用心苦思,哪怕虚无缥缈的鬼神都能通晓。用大白话说,这就是自律,只要一个人严于律己,那肯定最后能够取得不错的成就,只要一心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只需要一步一脚印慢慢向前走就可以。

而很多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个个心浮气躁根本没有耐心坚持下去,都痴心妄想走捷径,托关系拜码头,盼的是少奋斗几年,结果有可能走上不归路,一生前途毁于一旦,或者因为不能坚持在成功的边缘铩羽而归,可以说是功败垂成,令人惋惜万分。

曾国藩呢,算不算聪明,简直可以用笨来形容,但是他能够自律,不达目的不罢休,无论千百遍失败,最后都能不骄不躁地坚持初衷,可以说他是最勤奋,最自律,也是最笨的成功人士。

作为近代以来最勤奋的笨蛋,曾国藩不管是从读书、科考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的坚韧不拔,恪守屡败屡战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撑他不认输、不认命,他不仅自勉,而且把这一信念贯彻到家训之中,在写给家人的家书中,曾国藩不止一处要求务必勤劳、节俭、自律。

儿侄辈总须教之读书,凡事当有收拾,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漫样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至切至切!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至要至要!

一个朝廷大员,自己不摆架子,事必躬亲的人还要去家人亲历亲为,要求扫屋、抹桌凳还说的过去,却要他们收粪、锄草等一些脏活重活,这就不是做样子了。

对于这样的人,机遇自然不会冷落他,在道光后期,逐渐成为朝廷重臣,咸丰时期更加成长为方面大员,和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一起力挽狂澜,阻止并且消弭了太平军的兵祸。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就是放在当时的环境来分析判断,对于曾国藩的评价,我个人的观点是功过参半,从大的角度来说是功稍大于过,因为曾国藩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对于反封建的民族革命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罪人。但是他所代表的是地主和封建官僚阶级的利益,当时他不可能站在他的对立阶级农民阶级的立场上,所以他要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就必然要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但他这是阻碍历史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应该批判和反对,这也就是他的过。当然对于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曾国藩的功在于,积极加入到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之中,他也想为当时的晚清政府富强起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尽一个受孔孟儒家学说教育的封建知识分子报国的责任。当然,曾国藩教育的后代,比如他的孙子曾纪泽一位出色的外交家,用自己出色的辩才,以及左宗棠的武力支持成功收回了西北喀什地区的大片被沙俄侵占的我国领土。这与他的家规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曾国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简单的评价他是对是错,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所以,对于曾国藩来讲,他是有过的,但是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作出过贡献的所以也是有功的。但就从大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他应该是功稍大于过




很多人对曾国藩的了解都是由于读了他的家书,实际上他所做的跟他的家书所写的有很大的出入。




慎独。

如果说谁是君子,曾国藩莫属。人前很多人都为了名声严于律己,可是人后呢?曾国藩提出慎独,就是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最能考验是否是对自己本身准则的一种遵守。




清末中兴之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宠辱不惊,知进退,明得失,活的特别像“三国”时的“司马懿”的前半生




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




曾国藩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毛泽东主席,梁启超先生对其都有极其高度的评价。

毛主席: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梁启超: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一、童年阶段

想必小时候,大家都听过一个小孩背书的故事。有一天,有个小毛贼潜入曾国藩家中,想偷点东西,便藏到房梁上面,小偷看

见底下有个人背书,便寻思着,等书背完了,再下来偷点东西。然而,几个小时过去了,曾国藩依然在底下背书,小偷实在是等不住

了,便从梁上跳了下来,对曾国藩冷嘲热讽地说道,我见过笨的,没见过你这么笨的,我都背会了。于是,小偷在曾国藩面前,从头到尾,从尾到头,把文章背了一篇,果然一字不差。曾国藩目瞪口呆地看着小偷,但小偷对此不屑一顾,便扬长而去了。

小曾啊!咋还没背会

这件事反映出曾国藩也就是普通人的智商,并没有过人之处,然而,许多年以后,曾国藩却成了晚清四大重臣之首,小偷依然是小偷,这是为何呢?这就与下面的阶段有关。

二、少年求学阶段

老曾家,往上翻,没有一个读书的,都是种地的农民。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曾国藩爷爷一代,有了殷实的家业,但依然存在

一个严峻的问题,家里没有一个读书人。终于,曾国藩父亲打破了这一魔咒,然而曾国藩的父亲参加了16次乡试后,依然没有考中秀才(第17次乡试考中了)

可真谓智商一般,作为儿子的曾国藩同父亲有着相似的遭遇。参加了6次乡试,依然没有考中秀才,大家都规劝曾国

藩,别读书了。不是读书的料。乡邻这么说,考官如何看待曾国藩呢?考官对于曾国藩可真谓是深恶痛绝,曾一度将曾国藩的考

卷,作为反面教材,张贴在考试院墙面上,以警醒后生!休要效仿!然而,曾国藩对此也仅仅是撇了一眼,并未放在心上。

第七次参加乡试的曾国藩,终于考中了秀才。从此,曾国藩的考试生涯,异常顺利!会试一次就通过了,进士也是第二年就考中了,这一年曾国藩才27岁。

金榜题名

曾国藩后来总结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行人事,听天命。也就是说,考试的时候,认真备考,考完就该干嘛,干嘛。当然一切的一切还得

建立在踏实的基本功上,别人也许会走捷径,但他不会,而且,曾国藩从小就饱读诗书。(富裕的家庭环境给他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条件)

三、在京为官阶段

曾国藩考中进士后,被分配到了翰林院。进京之前,曾国藩从家中携带了大量的银子。看到这,好多人就开始纳闷了!进京为官,还要自带银两,可真谓是:滑天下之大稽,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曾国藩虽受到了咸丰皇帝的赏识。通过7年的努力,从一个七品小官,晋升到了二品重臣,但曾国藩依然没有摆脱贫困的局面、朝廷

给自己的薪水压根就不够用,所以,他只能等地方官员,来京求自己办事时,象征性地收点小费,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曾国藩后来回忆道,在京为官的那段日子里,自己特别想念家乡想念亲人,但却始终凑不齐路上的盘缠,因此,没办法回家!

在京为官的曾国藩

由此可见,曾国藩为官还是比较清廉的,虽说日子过得不好,但也坚持了下来,曾国藩的人生信条是:尚拙敬业明德。

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军人物

当清政府遭受太平天国步步紧逼的时候,曾国藩主动请命,创办了湘军。然而,这支部队的经费自理,且不属于正规军的范畴。

清朝的正规军有八旗和绿营两支,但是由于兵力过于分散,遇到紧急作战,并不能有效集中,而且当时官僚腐败严重。在这种背景

之下,曾国藩创立了湘军,开启了“戎马生涯”以及“军中政治教育”的先河。后来,曾国藩的这支部队不负众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将士们,冲啊!

曾国藩并不是军人出身,但其拥有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让当时所有的文武百官,刮目相看。

五、洋务运动时期

在安庆设立了安庆内军械所,尝试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新式的枪炮弹药。这是清朝第一家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

近代民族企业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一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拥有民族情怀的时代先锋!

六、晚年时期

大家知道,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是非常讲究风水的,曾国藩也不例外。曾经,有人给曾国藩物色了一个风水宝地,风水大师

告诉曾国藩,若安葬于此地,以后曾家必定人才辈出,曾国藩实地考察后,很满意,但与此同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虽说

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后代,人才辈出,但却挡住了寻常人家的风水,说完,便换了个地方!

曾国藩家书

即便如此,曾国藩后代依旧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大概为新中国培养出了240多位高端人才,曾国藩治学严谨以及这种豁达的为人处世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一代大儒、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尔




能臣干将




又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现在的城市节奏非常的快,往往让人感到力不从心。衣食住行,一切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甚至连吃住都不是刚毕业走上社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的。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拥有一份立足之地。他们各个方面都需要节约,再节约。地下室小单间儿就是他们的住所,饭不敢吃,贵的衣服也是一样。他打车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奢侈的。每个月挣的钱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样的生活听起来着实让人感到非常难过。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越节约越不舍得花的人往往就过得越不好,节约并没有给他们带上更好的生活条件。原因何在呢?

这种情况不只是现在的年轻人有。在清朝时期,就出现过这种问题的存在。国力衰弱的清朝末年,没有足够的钱给官员发放高薪。对于那些作风不正派,或者家底丰厚的官员来说,这些并不算得上什么。不过对于廉洁奉公的官员来说,这些就相当于雪上加霜了。曾国藩就属于后者。因为清朝的困境,曾国藩使自己也变得十分窘迫。最困难的时候竟然用来吃饭的钱都没有,雇不起佣人,没有钱住好房子。虽然困难,但是他依然,坚持了许久,直到她41岁的时候才有所好转。虽然那些年,手头并没有足够的资金,但是曾国藩认为在三方面并不能节约。

中国方才道光20年的时候,成为了清朝的一名官员。不过在当官一年之后,曾国藩就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认为自己现在并不想在继续做官了,买寄回家长的信中提到了这些。并希望自己可以回去伺候长辈,同时在这封信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事件。他乡遇故知,本身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可是曾国藩有一个老乡在京城独自一人匆匆离世。这边老乡的丧事是总国凡和另外两个朋友帮忙,办的。曾国藩在书信中提到,自己目前仅有的钱,除了帮助这位老乡,剩下的只有路费了。在曾国藩的心目当中,像这些丧葬生子这种人生大事是不可以因为,没有钱而省掉的。这边没有钱,人情也不能淡。这是其一。

其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曾国藩家中有一个下人,因为自己家到了一定的困境,没有办法之下,私自拿了曾国藩的一些钱财。曾国藩觉得并不可以责怪他,因为丹阁叔的困境是因为自己造成了。并且,丹阁叔曾有恩于曾国藩。现在,丹阁叔生逢绝境,自己是一定的帮助他的。这样,自己在困窘的时候也才有资格获得别人的帮助。

其三,友爱家人,对家人舍得花钱,这样会让你更努力的挣钱。曾国藩给自己的父母写的信中,体现了这一点。曾国藩远在京城,并不能在父母跟前侍奉。为了让父母生得好一些。便托友人送钱给他们,说自己会还给好友,让他们不用操心金钱的问题。曾国藩自己尚十分艰辛,可却处处记挂父母,为了家人努力奋发向上,职位也越来越高了。

这三点,是曾国藩心中不能够节省的方面。如果你做到了这些,应该就可以赚比付出更多的钱了。




一代大儒,焊将,完人。




寒门出贵子的代表




曾国藩是位传承民族文化的全能大家。




一分为二




我辈学习之楷模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