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总有拖延症怎么办?今天计划好的事情总想着明天做?

2023-07-17 14:01:41 条浏览

主要是还没有碰壁所以才会总想拖延到明天,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才会成长,才不会想着啥事都要推到明天!




决定做一件事情就72小时内立刻去做,不要犹豫




最近看了一本《拖延心理学》,作者研究拖延心理学多年,分析深入,也许能够帮到你

学习心理学的过程,让我感受到,剖析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读这本书也不例外,剖析自己拖延根源,找寻解决之道

我们到底为什么拖延?

从前我把拖延归咎于自己的懒惰,不上进。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拖延有那么多深层次的原因:

1⃣有拖延症的你,很可能是完美主义。你恐惧自己会失败,于是你拖延,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借口,你只是时间不够

2⃣拖延是因为你害怕成功。听起来不可思议,谁不想成功呢?但是潜意识里,可能你觉得成功和你的形象不符,成功会给你带来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担心为了成功,自己需要付出太多,甚至担心自己的成功,会伤害到不成功的人。

3⃣拖延的根源,可能来自童年的经历。如果父母对你的管束过于严格,让孩子一直在为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抗争,于是拖延也成了他们自我保护的工具。看到这一点,忽然对自己的拖延症感到松了一口气,但是想到自己身为人母,又忍不住反省自己会不会给孩子带来这样的不良影响。管教的度,有时候很难把握。

4⃣️拖延的生物因素。如果你患有一些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注意力缺失症,季节情绪紊乱等,你很可能会有拖延行为。

如何解决拖延?

1⃣️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婴儿时期,适当地满足婴儿的需求,通过互动培养婴儿的情绪调整能力。具有良好情绪调整能力的成年人,更容易对抗负面情绪,忍受自己不想面对的事,开始行动。当然,这一点对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来说,时光无法倒流,但是对于初为人父母的我们,很有启发。一个焦虑较少的母亲,会给孩子带来正面影响,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信和自尊体系,从而避免拖延。

当然忙碌的职场父母对这一点也不要过于担心。研究发现,父母只要在30%的时间内对孩子有呼应,就可以建立很好的情感依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高质量陪伴时间。

2⃣️一次只改变一件事,指定目标和可以执行的计划。改变是需要过程的,不要想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可以用笔记,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包括你每次拖延想出来的借口,定期回顾你的进步,发现自己改进的地方

3⃣️如果你真的有上文提到的心理问题,首先建议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4⃣️运动和睡眠。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睡眠可以提升情绪,可以提高大脑调节能力

对抗拖延症的实用小工具

1⃣️番茄钟。当你迟迟无法专注在重要任务上的时候,打开番茄钟app,对你就是一个开始执行的提示。当你设置的时间结束的时候,你可能发现你已经进入状态了,那样的话,不要停下来,可以继续你的工作,但是专注于工作的时间段尽量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身体需要休息。

2⃣️任务清单。当你制定了目标和可执行计划,把你需要做的每一件事列出来,一件件做完划掉的感觉会非常好。

3⃣️一本好用的笔记本,不止记录你的计划,还要回顾你的完成情况,记录自己的状态和心情。让你对自己的认知越来越深入,面对自己,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最后,引用作者的一句话“万事办妥,仍难免一死”。希望无论拖延与否,不要忘记与人连通,健康生活生活,接受自己。




拖延症让人上瘾,因为拖延症太舒服,可以一直轻松的拖延下去。解决拖延症的办法就是把生活工作中的事情分为ABCD四项,A紧急而且重要,B项紧急但不重要,C项重要但不紧急,D项不重要也不紧急。A项紧急而且重要,正常人都会处理,关键是如何处理后面三项。C项重要但不紧急,是最容易被拖延症耽误的,我们人生的质量也就在于如何科学规划C项,给这一项留出时间有条不紊的去做,但这一部分往往被BD两项挤占了,被拖延了。D项如网络聊天,打牌,不必要的应酬。。。。基本可以下决心全部删除卸载,B项如不速之客的电话,不期而遇的拜访。。。。基本也都可以推掉。




拖延的真实心理是我害怕恐惧接下来要去面对的事情,或者人,或者场景……这种害怕恐惧存留在我们身体的反应式心灵里,我们身体会对曾经面对的人事物的那种害怕恐惧在今后的过程里呈现出来,我们以为是自己拖延,而事实是我们无法克服的内在害怕恐惧……和我们未解决的创伤事件有关

我们的大脑一遍遍计划接下来怎么做,明天怎么做,但等到需要做的时候,我们就会拖延,无法做到!在拖延的过程里,我们是感觉到安全的,只是拖延产生的后果让我们异常的自责,后悔甚至内疚!

建议

1看向自己的内在,是什么样的害怕和恐惧

2和未解决的事件及事件后面的情绪,身体感觉做一次拟人化的沟通

3感谢身体反应式心灵对当时的自己的守护,现在是安全的,我也已经长大!

4请允许我可以用面对的态度和行为来解决接下来的行为计划




温馨提示